泉州· 开元寺 满街都是圣人

子虚

<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此地古称佛国,滿街都是圣人。</p><p class="ql-block"> 泉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海上丝绸之路的始点,中西文化交汇,世界宗教大全。市内寺庙特别多,开元寺是其中最古老,最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数度游历造访,留下深刻印象。开元寺的双塔曾经多少年来作为泉州的标志。开元寺游客并不算多,一进门就是大群的鸽子,也不怕人。整体感觉就是古老而静谧,发掘了人性的真善美。</p><p class="ql-block"> 高僧们代代禀承这种难磨之功力,而不在于神乎其神让桑树生莲,瞬间于摧枯拉朽。亦不在于精心设计多元文化的庙宇,而在于他慈悲世人的情怀。人啊,牙齿易坏,舌蕾尚存,以柔克刚,存活之大道矣。游历方见其妙,人间处处学问老师,人性时时受到熏陶。</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师所书。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为“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 弘一大师·内外清净</p><p class="ql-block"> 弘一大师在泉州驻锡长达14年之久,为其驻锡过的城市之最。</p><p class="ql-block"> 弘一大师, 原名李叔同,他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曾开风气之先。李叔同中年剃度,其沙门生涯有24年,其间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2年三至闽南。正是这三次到访闽南,使他在泉州驻锡的日子前后长达14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观其一生,再无第二座城市能如此受其青睐了。弘一大师与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因缘甚深,先后住过雪峰寺、开元寺、承天寺、铜佛寺、弥陀岩、碧霄岩、清源洞、草庵、净峰寺、普济寺、福林寺等数十座寺院。在众多寺院内留下了书法、诗赋、经律等遗墨珍品,可以说,弘一大师将其后半生的心血与智慧,奉献给了泉州。</p><p class="ql-block"> 泉州古称“泉南佛国”, 这里寺院林立,香火旺盛。1928年12月初,弘一大师第一次来到闽南时,在厦门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居士的热情款待,后被性愿法师等人挽留驻锡南普陀寺,旋即乘兴来到泉州南安雪峰寺度岁。在这段时间,弘一大师初次感受到了泉州文化的魅力,后来大师的履痕便不断于此城显现。泉州清源山上的清源洞、南台岩、赐恩岩、弥陀岩等地方,都留有弘一大师的墨宝和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说,弘一大师曾经在清源洞住了30多天,白天就到各岩寺游历、交流、题字,晚上栖身清源洞。弘一大师第二次入闽,曾驻锡泉州承天寺,在寺内开讲《普贤行愿品》等经。随后,前往开元寺续讲各种经典。在泉州开元寺山门天王殿的殿柱上悬挂着一副“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楹联,据说此联为南宋大儒朱熹所撰,由弘一大师亲书。二度返回承天寺时,弘一大师还帮助性愿法师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躬身整理寺内古版藏经并为之编写目录。</p><p class="ql-block"> 江草庵是我国唯一完整的摩尼教遗迹,庵内的摩尼光佛造像亦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史迹。弘一大师曾三次驻锡草庵,每次淹留累月,或度岁,或养病,或弘法。其间,为草庵写下了一副冠头联:“草藉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还有一副关于草庵摩尼光佛石像的传说和龙泉书院历史的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并留下了一方《重兴草庵记》。</p><p class="ql-block"> 永春普济寺是弘一大师在闽南14年中,驻锡时间最长的寺院。大师在寺内足足待了572天,这段日子里,他坚持不开山门,不授徒,悉心诵经著述,在永春期间辑有《戒律系统科表》《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盗戒释相概略问答》《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华严疏分科》《受十戒善法》等书,著有《为傍生说三皈依略议》等短文。</p><p class="ql-block"> 弘一大师也曾到过晋江龙湖檀林村福林寺,住在后殿二楼一座简陋而干净的小木屋。他为这间禅房取名为“尊瞻斋”,他的《律钞宗要随讲别录》《晚晴集》《药师经析疑》便是在这里完成的。另外,在南安市洪梅镇六都的灵应寺,弘一大师亦住了小半年,在寺中留下“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时无了时”“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等楹联。大师还亲撰“唐神僧灵应祖师现化记”,刻于真身塔。</p><p class="ql-block"> 位于泉州中心市区模范巷的小山丛竹公园,旖旎而又静谧。园内的“晚晴室”,便是弘一大师最后的居所。1942年3月,弘一应泉州士绅叶青眼、尤廉星之邀,住进“晚晴室”,继续苦心修行。是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晚晴室,荼毗后留下舍利一千八百粒,舍利块六百块,于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及杭州虎跑定慧寺建塔供奉。太虚大师曾为之赠偈曰:“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p> <p class="ql-block">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p><p class="ql-block">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素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蕴藏着灿烂的佛教文化和文物珍品,其代理就是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的泉州大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泉州大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构筑壮观,艺术精美,景色秀丽,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在八闽大地上,兼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者。唯此一寺。泉州大开元寺,自唐至清高僧辈出,他们修持谨严,著述丰硕,修建塔寺,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方丈道元大和尚,曾远赴巴西弘法,人咸钦其辩才无碍。为使千年古刹,宗风不坠,乃发悲心宏愿,矢志中兴。近几年来,走遍东南亚各国弘法,艰苦备尝,筹集善款。道元大和尚负备各殿堂之重修及寺院重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以2000多万元巨款展开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工程。东北角重建小开元,恢复作为开元寺缩影的历史旧制,改为“泉州佛教博物馆”,陈列自唐五代至清以来丰富而珍贵的各种佛像及其他佛教珍品;将后殿宽敞的两层建筑改建为“弘一法师纪念馆”,发掘和弘扬寺藏珍品的文化内涵;西北角购地新建了“佛慈安养院”。不数载间,即见佛祖金容晃耀,殿宇轮奂庄严。</p><p class="ql-block"> 为回报和平盛世,道元大和尚捐资建设希望小学,还赞助拍摄了反映弘一法师生平的电影《一轮明月》,并担任该片佛教总顾问,剧本荣获夏衍文学二等奖。2005年8月,《一轮明月》获得华表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二项大奖。道元大和尚远见卓识,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大开元寺在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海内外的信众和游客,益见影响深远,声誉四播。</p> <p class="ql-block">   筆趣开元·拾遗善义</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 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p><p class="ql-block"> 长寿元年(692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重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被毁,寻重建。元代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被毁。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僧惠远重建。永乐六年(1408年)扩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崇祯十年(1637年)总兵郑芝龙等重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1911年),转道和尚任开元寺主持及慈儿院院长,转物和尚任开元寺监院,圆瑛法师任开元寺都监,共主修缮,改原时难全其功。</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p><p class="ql-block">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p><p class="ql-block"> 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p> <p class="ql-block">  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p><p class="ql-block"> 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中国珍贵的佛学典籍。</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数度游历拍摄及积年积攒,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