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凤都路,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p><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遗址由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和外围郊区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其中良渚古城的核心区面积为800万平方米。古城南北长约1910、东西宽约177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一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这里先后发现了高等级墓地、祭坛、玉礼器系统、大型宫殿基址300余处。</p><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p> <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除了莫角山巨型台址,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还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莫角山土台和反山墓地均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的西北部和北部,由自然山体组成,共有11条堤坝遗址,主要修筑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分为南、北两组坝群,分别为塘山、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梧桐弄等组成的南边低坝群及由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秋坞、石坞、蜜蜂弄组成的北边高坝群,构成了前后两道防护体系。根据初步的考古认识,该水利系统兼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功能,与良渚文化遗址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7] 。2016年3月15日,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并不是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