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齐文化博物馆—战国之齐(二)

猫师傅2021

宣王时期。齐宣王承威王余烈,即位伊始就立下了统一天下的雄心,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广纳英才,大兴礼贤下士之风,以强大国力拓疆开土,以卓越的智慧和惊人的胆略伐魏破燕,合纵抗秦,联合韩魏以攻楚,志在一统。 提梁壶(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商王墓地。 铜壶(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铜壶(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齐宣王大兴稷下。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午,存续150余年。史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其时稷下学士达数千人,他们不治而议论,形成百家争鸣之局面。 蒜头壶(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商王村。以壶口部似蒜瓣而得名。直口,长颈,扁圆腹。通体素面。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雁足灯(灯具),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浅槽,平底,内有三个锥形烛柱,盘底一侧为雁足形柄,雁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底座铸刻“越陵夫人”四字。 陶鼎(炊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陶鼎(炊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陶盂(盛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陶罍(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陶簋(食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陶簋(食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铜敦(食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陶甗(炊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上左,铜勺(酒器),齐陵街道聂仙庄;上中,铜匕(食器),齐都镇国家新村;上右,铜勺(酒器),稷下街道中轩热电有限公司;下左,奁形敦(食器),齐陵街道聂仙庄;下右,铜杯(酒器),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左,铜舟(酒器);右,铜簸箕(工具);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湣王时期。湣王初期,国力雄厚,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为追求,以兼听广纳、励精图治为要务,事征伐,拓疆域,宾服诸侯,成为与秦并列的强国。齐湣王时期,齐与秦国并称东、西帝,齐国出现了战国史上的鼎盛时期。 陶甗(炊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陶壶(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陶壶(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陶笾(bian盛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铜盘(盛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蟠螭纹釉陶罍(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临淄区辛店街道安乐店村。盖与服饰蟠螭纹、卷云纹、勾连谷纹,是目前发现的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铅釉陶器,将铅釉陶瓷木的发明提前了至少200年以上。 铁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齐都镇阙家寨村。2015年秋出土于齐都镇东古村与阙家寨村之间,54号冶址中,重约3吨,出土时横卧在炼渣灰坑中,是迄今发现的时间最大铁块之一。<div>  齐国冶铁。在春秋时期,冶铁业开始形成。《叔夷钟》即铸有“铁徒四千”的铭文,而《管子•地数》记载:“山上有赭者,下有铁。”这是探矿技术的一种体现。齐都临淄是当时治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齐故城内发现冶铁作坊二十余处,最大的约40万平方米。<div><br></div></div> 铜敦,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铜敦,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铜敦,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铜敦,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淄江花园生活区。 盛世气象。临淄作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西周春秋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无比繁华的大都市。战国时期,齐国农业发展,科技进步,交通发达,商贾如云,社会繁荣,一派盛世气象,代表了一个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div>  农业发展。战国时期齐国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耕技术的推广及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使土地得到大范围开垦,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残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岁收,中田小亩,亩二十斗,中岁也。上田亩二十七斗、下田亩十三斗。”这基本上反映了战国后期齐国的农业发展情况。<br></div> 铁铧冠(农具),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div>  齐国铁制农具。战国时期齐国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明。1958年临淄考古队对临淄齐放城进行试掘,发现了不少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这些农具在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上,都比春秋时期有了更大的进步。有的已由可锻铸铁制成,具备了坚硬、锋利、耐用的性能特点。在造型设计上,也更加实用。如铁犁,犁头吃土部分(锉冠)呈“V”字形,前端尖锐,便于入土,后端宽阔,便于破土开沟。<br></div> 铁臿(农具),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左至右,铁犁、铁臿、铁锄、铁镰刀,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漆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br>  齐国漆器。齐地发掘的大、中型古墓,少数出土漆器实物,其余多有漆器残片附着在泥土上,可辨的器形有漆木胎壶、漆木胎罍、盒、漆豆等。郎家庄墓出土漆器图案为较完整的房舍形象,房顶、房檐、斗拱、门窗都清晰可辨,为研究齐地古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br> 陶牺尊(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齐陵街道淄河店。 陶壶(盛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陶壶(盛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陶壶(盛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陶罐(盛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陶壶(盛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陶壶(盛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左,蒲纹玉璧(礼器);右,龙纹玉璧(礼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商王村。<br>  齐国玉器。西周时建立了系统的礼乐制度,玉礼器发展迅速。至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玉器使用功能发生了变化,齐地佩玉、葬玉的使用表现出新的特点。临淄齐故城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质地温润,造型美观,制作精巧,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br> 左,玉珩(饰品),稷下街道范家新村;右,玉圭(礼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玉剑首(剑具),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范家新村。<div>  玉具剑。剑本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用玉器镶缀的金属剑(玉具剑)至迟于春秋晚期已开始制作,战国玉具剑不仅在剑柄上缀玉,也在剑鞘上嵌饰玉器。玉具剑主要显示地位高尚,无实战意义。<br></div> 玉剑珌(剑具),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稷下街道商王村。 左,水晶串饰(饰品),春秋时期(前770—公元前476),齐都镇郎家村。<br>  右,水晶串饰(饰品),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br> 滑石串饰(饰品),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水晶串饰(饰品),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上,玛瑙觹(xi)(饰品);下,玛瑙环(饰品);春秋时期(前770—公元前476),齐都镇郎家村。 上左,水晶串饰(饰品);上右,水晶玛瑙串饰(饰品);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br>  下左一,玉饰(饰品);下右一,稷下街道商王村。左中,龙形玉珮(饰品);下左二,玉玦(饰品);下左三,玉瑗(饰品);下左四,玉人(饰品);稷下街道范家新村。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br> 水晶玛瑙串饰(饰品);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 玉璧(礼器),水晶玛瑙串饰(饰品);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