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究竟为何而活?古往今来,哲人们在典籍里写下千万种答案,可于我而言,这道题从没有固定解法,它更像一颗随着岁月生长的树,每一段年龄里,都长出不一样的枝桠与风景。</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世界很小,小到装不下太大的欲望。那时家里条件不算好,“活着的意义”就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冬天有件厚实的棉衣能挡住寒风,新学期能按时背上书包走进课堂,饭桌上能偶尔见到冒着热气的白面馍馍,偶尔能吃半包方便面,吃半根麻花,吃几片饼干——这些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当时就能撑起一整天的欢喜,让我觉得日子满是盼头。</p><p class="ql-block"> 后来上了初中,视野悄悄打开,“跳出农门”成了心里最坚定的念头。那时觉得,活着的意义就是拼尽全力考一所中专,握一份能安身立命的文凭,不用再像父辈那样靠天吃饭。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攥着纸页的手都在抖,以为这样就能抓住一辈子的安稳,满心都是对未来的踏实。</p><p class="ql-block"> 中专毕业后果真如愿,成了一名乡村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突然觉得这份工作比想象中更有分量。那时的满足很简单:把课备好,让学生多学会一个知识点,放学后走在田埂上,听乡亲们笑着说“李老师好”,就觉得活着的意义,是被需要、被认可。可这份安稳没持续太久,两年后又开始盼着能调到城里——不是不满足,而是心里又冒出了新的期待,想看看更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真正在城里扎根,是有了家庭之后。日子不再只围着自己转,活着的意义也变成了“守护”: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听他叽叽喳喳讲学校的事,周末回老家陪老人晒晒太阳唠唠家常,自己能少生病、多扛事,再攒钱买两间小平房,让一家人有个安稳的落脚地。那些年没什么宏大的目标,只盼着身边人平安喜乐,烟火气里的踏实,就是最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工作调进了城,靠着一股韧劲,不仅有了房有车,还上了个副科级。人好像总是这样,站到一个台阶,就会忍不住抬头看更高的地方,那时竟生出了想“当官”的念头,觉得能有更大的平台,就能做更多的事。可现实总有打磨人的力量,几番尝试后渐渐明白,不是所有期待都能落地,与其执着于不属于自己的方向,不如转身找回生活本身。</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约我喝茶,聊着聊着就劝我跟他一起干,说能多挣点钱补贴家用,日子能更宽裕些。我笑着跟他说:“以我现在的心态,早就实现‘财富自由’了。”他当时手里的茶杯都顿了一下,眼睛瞪圆了,满脸都是“你在开玩笑吧”的惊讶,连问我:“你这怎么就财富自由了?”</p><p class="ql-block"> 我指着桌上刚泡好的茶,慢慢跟他解释:“你说钱多少是够?多少又不够?其实说到底,多少也够,多少也不够,全看你心里怎么想、怎么花。我现在一个月挣五六千,房贷车贷都清了,日常开销够了,想吃杂面吃杂面,想吃荞面吃荞面能随意买,想出门走路锻炼也不用挤时间,为啥非要给自己加个‘多挣钱’的枷锁?”看着他慢慢放下惊讶的神情,我又补充道:“对我来说,不用为钱慌慌张张,不用为了挣更多而委屈自己,每天能开开心心的,这比啥都强。”</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想“活着的意义”,反倒少了当年的急切与执念。不再追着某一个目标跑,而是学会了随性而为:有空就约上朋友去游山玩水,看遍山川湖海的模样;在家时泡上一壶茶,看着茶叶在水里舒展,慢慢品出苦涩后的回甘。有时约三两个好友捉捉老麻挖挖坑开心一笑,原来活着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意义”,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过好每一天,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就是最珍贵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其实人生从不是一道单选题,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追求,每段经历有每段经历的感悟。那些曾经以为的“意义”或许会变,但每一次心动、每一份满足,都在悄悄定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活着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