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推剪记恩师

卜福芝

<p class="ql-block">  五十载光阴流转,记忆深处始终储存着 1974 年那个秋日的午后。十五岁的我,背着粗布行囊走进了的高中校园——大兴中学,开始了离家的寄宿生活。不用说,连叠被子钉纽扣都要从头学起,这不能不让我感到焦急和不安。而语文老师、班主任张福群先生,便也成了我们的生活老师。</p><p class="ql-block"> 初见张老师,白皙的脸庞配上那一副挺拔的身材,一口清脆洪亮的男中音加上标准的普通话,不用说,在我们的心里,他是当年校园里的“大帅哥”。据说他是南师大高才生,更让刚刚入学的少男少女的我们陡增了许多的崇拜。</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到底是南师大的高才生!他教语文时的魅力,多年后我再看方明、濮存昕的经典朗诵视频,总忍不住想起当年的课堂 —— 那些课本里的《卖炭翁》《桃花源记》《海燕》,经他讲解便有了生命。讲《卖炭翁》时,他语调沉郁,读到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眉头微蹙,仿佛让我们亲眼见到了那位在寒冬里奔波的老翁;解析《桃花源记》,他语气轻快柔和,描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的场景时,眼神里满是向往,让我们对那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心生憧憬;诵读《海燕》时,他声调激昂,节奏铿锵,“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的呐喊,听得我们热血沸腾。这般真挚饱满的情感,在我看来,比许多名家的朗诵还要动人。他的粉笔字也是大气磅礴、遒劲有力。不用说,我们一个个都成了他这尊神祗前虔诚的清教徒。</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课上得好,如佩环铃铛、激情四射;班主任工作也是细致入微,柔情万般。深夜巡宿舍叮嘱同学们盖好被子,食堂里对着学生们喊着 “多吃点长身体”,运动场上,逐个检查大家的衣服是不是合身、鞋带有没有系好。</p><p class="ql-block"> “男生们过来!”</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那个活动课。张老师大声召集我们到教室门口。他捧着白布裹的小箱子,示意我坐下,真叫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谁知道,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副理发推子!人们一个个惊讶不已:想不到满腹经纶的语文老师,竟还会理发?</p><p class="ql-block"> 虽然说理发是“头等大事”,理发师是“顶上事业”,但是,那时农村人生活艰难、理发粗糙,剃头匠人生卑微、走村串户。剃头匠到了圩上,大家随便找片树荫就开张起来,也不管什么式样不式样、卫生不卫生的,只图把头发剪短了事;剃头匠也不管你脸大脸小、头长头短,头发脏不脏、里面藏没藏虱子,——反正推完一个头五分钱到手!当然,他那把推子就像掉了牙齿的老太婆,也不管你头上痛不痛、面颊疼不疼。可谁也想不到,我们温文尔雅的张老师竟然会做这 “下等人” 的活计。</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理发极其用心,从不像剃头匠那样随意下剪。他总是习惯地先俯身端详学生的脸型、头型:圆脸的留利落鬓角,长脸的柔化刘海,高个子的蓬松头顶,矮个子的修齐两侧。轮到我时,他轻抚我头发自信地说:“椭圆脸剪短碎发,准精神。” 于是,手推剪“咔嗒”轻轻作响,我的头上犹如微风拂过。他的身子时而转过来、挪过去,那双手时而调角度、拂碎发,让我感到平生理发过程中从未有过的舒坦愉悦。周围同学更是全神贯注、啧啧连声。我知道大家心底里充满了欣赏,更充满了敬佩和崇拜……</p><p class="ql-block"> 更意外的是,张老师还教我们剃头。</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老式手推剪全凭手感,张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握剪的姿势,理发时的站姿,还反复强调 “拇指固定、四指发力”,叮嘱 “看脸型下剪,让每个人显美”,又鼓励我们 “别急,少剪点慢慢来”。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男生渐渐地都学会了这门手艺,大家互相理发、自我服务。久而久之,高一(4)班男生个个发型靓丽,人人精神倍增——晨跑口号响亮,打球投篮最多,学习成绩最棒。于是,成了全校公认 “最有精气神的班”,连其他老师也都心生羡慕:“张老师的学生,头发都透着朝气!”</p> <p class="ql-block">  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张老师便调任季市中学。于是,他的一切变成了我们的回忆——尤其是那理发的镜头。</p><p class="ql-block"> 2017 年底师生聚会,我们终于请到他 —— 我们的班主任。虽然他年近八十,依旧精神矍铄,只是国字脸上添了些许皱纹,眼睛却仍炯炯有神,普通话还带着当年的浑厚。我紧握他的手,席间提起理发往事,同学们纷纷附和,张老师笑着感慨:“没想到你们还记得这么清。” 聚会后我们加了微信,每天聊生活、忆过往,半个世纪的师生情,在屏幕对话框里愈发醇厚。</p> <p class="ql-block">大兴中学76届高二(4)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 摄于2017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弹指之间五十年过去,我已近古稀之年,可那 “咔嗒” 的推剪声、张老师俯身端详的模样,仍在我清晰的记忆里。那些场景、那叮嘱、那集体,还有聚会重逢与微信里的温润,都在我的血液中奔涌、发酵,我想,她必将酝酿成为一坛芬芳永久的、香飘万里的老酒……</p> 张福群老师近影 <p class="ql-block"> 作者与老师合影 </p><p class="ql-block"> 摄于2017年12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