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德化白瓷

张柏龄

<p class="ql-block"><b> 引 言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 在陶瓷的璀璨星河中,德化白瓷以“白如雪、润如玉、声如磬”的特质,被誉为“瓷中白玉”。而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的观音像,更是“中国白”的巅峰之作。其釉色温润如脂,观音神态慈悲安详,仿佛从岁月深处走来,每一尊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宝,让世界为之倾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瓷,究竟‘白’在何处?是物理上的洁白无瑕,还是美学上的空灵境界?今天,我们不妨也来谈谈,这抹白背后的万千气象。本文要谈的德化白瓷,无意重复泛泛的美学称颂,而是聚焦于其精髓不止于颜色的白,更在于其“质”、“工”与“韵”。</p> <p class="ql-block"><b>  第一部分 何为“德化白”不止于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也叫“中国白”这一称呼源于17世纪欧洲,当时德化白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其胎釉一体的温润质感、质润如玉独特的暖调白色,与欧洲本土瓷器截然不同,令欧洲贵族与工匠惊叹,遂以“Blanc de Chine”(直译为“中国来的白瓷”)命名,此后“中国白”便成为德化白瓷的代名词,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符号,是国际陶瓷界对德化窑优质白瓷的专属赞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的“白”,绝非冷硬的工业白,也不像宣纸那样的素白,而是胎釉熔于一体的温润白,自带玉石般的细腻光泽与生命感。“质、工、韵”是德化白瓷精髓的精准概括,三者共同支撑起“中国白”的独特地位,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质之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瓷,“质”是根基,指德化白瓷胎釉一体的温润质地,如羊脂玉般细腻致密,而非冷硬的玻璃感,更非单纯的视觉白度,而是胎釉交融后形成的“玉质感白”——它将“白”的纯净与“质”的温润深度绑定,打破了冷白的生硬,呈现出有温度、有层次的感官体验。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白瓷的核心。这种“白”的质感,可以从三个维度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底色之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胎体的“骨感白”。德化白瓷采用当地高纯度瓷土,胎体本身洁白致密,如同上好的羊脂玉原石,白得干净却不空洞。这种“白”是基底,让后续的釉色有了“扎根”的质感,而非浮于表面的涂白,奠定了“胎釉一体”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釉色之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润的“暖调白”,釉面的白并非冷冽的“工业白”,而是自带柔和暖调。常见的“象牙白”如老象牙般,白中隐现淡淡的乳黄,温润不刺眼;“猪油白”则像凝结的猪油,白得绵密,带着细腻的油脂光泽,仿佛轻轻一触就能感受到丝滑感,完全规避了普通白瓷的玻璃感与冰冷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通透之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层次的“呼吸白”。高温烧制让胎釉充分融合,光线照射时,这种“白”不会完全反光,而是透出柔和的莹光——薄处如凝脂透光,厚处则泛出温润的乳浊感,层次分明。就像玉石在光下的通透,不是空洞的透明,而是带着材质本身的厚重与呼吸感,让“白”有了立体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工之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是德化白瓷的灵魂,核心在于其精湛工艺赋予了瓷质生命感,让德化白瓷从“器物”升华为“艺术”,尤其以何朝宗为代表的技艺最具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工艺激活瓷质特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瓷本身有“象牙白”“猪油白”的温润质地,但需通过精湛工艺才能完全释放。工匠通过细腻的塑形、修坯,让瓷面平滑如脂,再经精准控温的窑火烧制,最终呈现出如玉般的光泽与质感,若没有好工艺,优质瓷土也只是普通黏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工艺赋予造型神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瓷以人物塑像最为出名,其灵魂在于“塑神”而非“塑形”。以何朝宗的观音像为例,他通过对衣纹线条“流水般”的把控、面部神态“垂眸悲悯”的精细刻画,让静态的瓷塑有了动态的气韵,观者能感受到跨越瓷面的情感,这种“传神”全靠工艺实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工艺奠定独特地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众多陶瓷品类中,德化白瓷的辨识度正是来自其工艺。它不依赖彩绘装饰,完全靠塑形、烧制等工艺展现美感,这种“以工代彩”的特色,让其在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不可替代的艺术品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一提的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精湛雕塑工艺,将瓷塑的线条、神态刻画得生动传神,让温润的瓷质与灵动的造型完美融合。尤其是何朝宗等大师的佛教造像,将“白”的材质与“空”、“静”、“慈悲”的宗教哲学意境完美结合。何朝宗以德化白瓷为媒介,将“白”从单纯材质升华为宗教哲学的具象表达,核心在于让“白”同时承载“空静”的意境与“慈悲”的内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朝宗佛教造像的“空”,首见于德化白瓷的釉色肌理——那不是纯粹的无,而是如远山含云般的通透素白,褪去所有色彩干扰,让瓷面成为承载观者心境的“空容器”,恰合佛教“色即是空”的哲思。这种“空”更藏在造像的形态留白里。衣褶不做繁复堆砌,仅以极简线条勾勒垂坠之势,似有若无的褶皱间,留出风与光流动的空隙;面部表情不悲不喜,眼神低垂却不聚焦于某一点,没有明确的情绪指向,反而让不同观者能在这份“空”中,照见自己内心的安宁与思考,真正实现“空故纳万境”的禅意境界。——不执着于形,却让观者的心在这片白里慢慢沉淀,寻得片刻安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白”首先为“空”筑基:那釉色是褪去所有杂质的素净,如晨雾绕古刹、月光洒莲台,不做任何色彩修饰,恰合佛教“诸法空相”的哲思。这种白没有视觉压迫感,能让观者的心从喧嚣中抽离,在凝视间进入“静”的状态,仿佛瓷像周围的空气都随之沉淀,形成独有的空寂氛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慈悲”则藏在“白”的肌理与造像细节中:瓷面温润如玉的质感,赋予造像触摸般的温柔;观音低垂的眼帘、达摩平和的唇角,没有激烈的情绪,却在素白底色的衬托下,显露出包容万物的悲悯。这份慈悲不张扬、不刻意,如同白雪覆盖大地般无声滋养,与“空静”的意境相融——正因“空”,才容得下普度众生的慈悲;正因“静”,这份慈悲才更显深沉动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韵之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瓷的神韵主要体现在独特的釉色质感、高超的瓷塑工艺与蕴含的东方意境,完美融合,尽显东方艺术的典雅与灵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釉色与质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脂似玉的“中国白”。釉色纯净无杂,在光线下会透出柔和的乳白或淡粉色泽,被誉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是世界白瓷的巅峰水准。触感细腻温润,上手摸如凝脂、触如美玉,打破了陶瓷“冷硬”的刻板印象,自带温润亲和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瓷塑工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形神兼备的灵动之美。以人物瓷塑为代表,线条流畅自然,细节刻画极致,如明代“瓷圣”何朝宗的观音像,发丝、衣纹纤毫毕现,连人物的神情都透着清雅澄明。作品自带动态韵律,即便静态摆件,也能通过衣袂的飘逸、姿态的舒展,传递出“似动非动”的灵动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东方意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留白与禅意的融合。不依赖繁复纹饰,仅凭纯净的釉色和简约的造型,营造出“留白”的艺术感,契合东方美学中“少即是多”的意境。整体气质静谧、素雅,自带一种超凡脱俗的禅意,仿佛能让人在凝视中平静下来,感受到时光沉淀的温润。“莹”是神韵:釉面在光照下透出的柔和莹光,既显通透感,又含厚重感,为“质”与“工”赋予了如玉般的光泽与灵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瓷的神韵还“以白为贵”,不仅是釉色工艺的巅峰,更是将中国“素以为绚”的哲学思想与“清、雅、淡、逸”的审美追求凝练成的文化符号,成为国际交流中极具辨识度的“中国白”名片。它在国际交流中的文化承载,核心体现在两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审美输出的独特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区别于其他陶瓷的繁复纹饰,德化白瓷以纯净釉色凸显器型线条之美,将东方极简美学传递至全球,影响了欧洲等地区的陶瓷设计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文化精神的具象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温润如玉的质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比德于玉”的品德象征,让世界在触摸“中国白”时,能直观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内敛与温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二部分 “白”的巅峰成因与密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天时地利自然的馈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华陶瓷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德化瓷以其独有的“象牙白”“猪油白”惊艳世界,这份温润如玉的质感,并非单纯的工艺奇迹,而是源于自然对德化的偏爱——特有的高岭土,为其奠定了无可替代的“物之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高岭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低铁、低钛的纯净质地。铁与钛是陶瓷发色的关键“干扰项”,多数窑口的瓷土中,这两种元素含量较高,烧制后易呈现青灰、泛黄等底色,需依赖施釉或二次装饰掩盖。而德化高岭土中铁、钛含量极低,如同一块未经染色的璞玉,烧制后能最大程度保留瓷土本身的洁白,无需过多修饰便自带“白如凝脂”的通透感,这正是德化瓷“素面朝天亦动人”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难得的是,德化高岭土兼具高压稳定性与高钾含量的双重特性。高压稳定性让瓷土在高温烧制中不易变形、开裂,能精准呈现器物的细腻轮廓,无论是薄如蝉翼的“蛋壳瓷”,还是线条繁复的雕塑,都能保持形态的完美;而高钾成分则如同“天然助熔剂”,不仅降低了瓷土的烧成温度,更让瓷釉在烧制中形成均匀的玻璃质感,使德化瓷的白不再是干涩的“死白”,而是带着温润光泽的“活白”,触之如玉、观之如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比其他名窑瓷土,德化高岭土的优势更显突出。景德镇高岭土以“高铝”著称,虽烧制的瓷器硬度高、声音清脆,但因铁钛含量略高于德化,需通过施透明釉提升白度,底色中仍藏着细微的青调;龙泉窑瓷土则因富含氧化铁,注定了其以青釉为特色,与德化瓷的“白”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径;宜兴紫砂土虽可塑性强,但成分以石英、云母为主,质地粗粝,与德化高岭土的细腻纯净相去甚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说工艺是塑造德化瓷的“手”,那么德化高岭土便是赋予其灵魂的“骨”。这份自然馈赠的低铁、低钛、高压、高钾特性,让德化瓷挣脱了发色的束缚,将“白”的美学推向极致,成为跨越千年仍令世界惊叹的东方陶瓷瑰宝。</p> <p class="ql-block"><b> 2、工匠精神 技艺的升华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工艺历史悠久,其独门绝技丰富多样,其中捏、塑、雕、刻、镂、贴、接等技法尤为突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捏:是用手指等将瓷泥捏成各种形状,如捏制瓷花的花瓣、花蕊等,通过细腻的手法塑造出精细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塑:主要是对整体形态进行塑造,根据构思将瓷泥塑造成人物、动物等不同的主体形状,确定作品的基本轮廓和形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雕:运用刀具等工具在瓷坯上进行雕刻,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物纹饰等细节,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刻:与雕类似,通过刻划线条来表现细节,如刻划衣纹线条,使其更加清晰、流畅,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镂:是在瓷坯上镂出各种通透的图案或孔洞,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灵动感,常用于装饰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贴:将捏制好的小型部件,如花朵、叶片、饰品等,粘贴到主体作品上,起到点缀和丰富画面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主要用于连接不同的部件,如将人物的头部、身体、四肢等部分连接起来,要求连接自然、比例协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朝宗,又名何来,是明代瓷塑工艺大师,他形成的“何派艺术”风格具有典范意义。他总结出“捏、塑、雕、刻、刮、削、接、贴”八字技法,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其风格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形神兼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作品以佛教人物为主,如达摩、观音、罗汉等,善于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既简明概括,又生动形象,富有神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线条流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朝宗着意外表衣纹的刻划修饰,线条深秀洗练,清晰潇洒,翻动自然,柔媚流畅,圆劲有力,有节奏感与韵律感,能够很好地展现人物的动态和气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材质运用巧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善于把握德化瓷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象牙白”釉色特点,将胎釉质感与造型美完美结合,使作品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将人物的风韵展露无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工艺精湛严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朝宗创作态度极其严谨,对作品要求极高,每做好一件作品都要摆在窗台上任人评述,稍有不佳就马上毁掉,这种精益求精态度确保了作品的高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朝宗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陶瓷雕塑艺术的新纪元,成为后世仿效的楷模,对德化瓷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德化窑在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地位的确立作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窑火魔术,烧成与色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龙窑的烧成气氛控制是通过对燃料投放、窑门开闭以及火势大小等因素的把控来实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预热阶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窑封窑后,先在窑头投松枝、木材点火燃烧预热。当第六目火头呈微红时,打开第一对目孔投放燃料,烧到一定程度,再打开第二对目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氧化阶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眼神观火色,或用温标测定烧成情况,烧足火候后再打开第三目投放燃料,以此类推,从窑头开始,前一目燃烧,后一目续烧氧化,使窑内形成氧化气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还原阶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高温阶段的后期,通过控制燃料的投放量和窑门的开闭程度,使窑内气氛从氧化转为还原,分为强还原和弱还原两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使德化龙窑釉面呈现暖白色调,需在烧制过程中营造氧化气氛。德化白瓷的原料配方独特,瓷土和釉料中的铁元素在氧化气氛下会形成三价铁化合物,从而产生白中泛黄的暖白色调,如“象牙白”“猪油白”等经典色调。此外,德化地区的高岭土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钾,氧化铁含量很低,这也是形成暖白色调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文化市场 外销的崛起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文化符号,德化佛教造像以独特价值连接起宗教需求与审美追求,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亮眼载体。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宗教需求来看,德化造像精准适配国内外市场。依托成熟的制瓷工艺,其塑造的观音、罗汉等形象,既恪守佛教造像的庄严仪轨,传递慈悲肃穆的信仰内核,又因白瓷材质坚固耐运的特性,随丝路商船远销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满足了各地信徒的供奉需求。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审美层面,它深度契合文人士大夫的趣味。以温润的“象牙白”为基底,摒弃繁复彩绘,转而用细腻流畅的衣纹、兼具神性与人文气息的面容,打造出素净清雅的风格,既能作为信仰寄托,又可成为文人书房中品鉴赏玩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商船载着德化白瓷驶向全球,海外市场的热烈追捧像一剂强心针,让瓷商们争相扩大订单,刺激着整个产业高速运转。作为外销瓷主力,德化白瓷的生意逻辑清晰:海外需求越大,订单量越惊人,倒逼瓷窑必须在两个关键处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技术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满足不同国家对器型、纹饰的定制化需求,工匠们不断改良配方、精进烧制技艺,让白瓷更莹润、造型更精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产量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单窑生产模式被打破,规模化的窑厂和分工产量逐渐形成,产量呈几何级增长。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种“需求牵引生产”的模式,让德化白瓷在赚得海外财富的同时,也把自身的制瓷水平推向了新高峰。如今,当我们在海外博物馆看到那些刻着欧洲纹章的德化白瓷,或是在闽南古窑址发现堆积如山的外销瓷残片,便能清晰地看到:是外销的浪潮,让德化白瓷从山间窑火走向世界舞台,而技术与产量的精进,又让这抹“东方白”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b>  第三部分 “白”的当代回响与转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传统的坚守与活化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核心是以敬畏之心守“根”,通过口传心授、复刻古法工序,确保技艺的纯粹性与历史文脉的延续,例如严格遵循传统原料配方与手工流程,不让核心技艺断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一代匠人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以现代审美激活传统题材。在造型设计上,他们突破传统器型局限,如将日常食物转化为艺术化的《盛世馒头》,用0.2毫米的极致轻薄打造《神话》等作品,以轻盈形态重塑白瓷的坚硬质感。在文化融合上,推动“陶瓷+IP”跨界,如将动画《天官赐福》角色转化为白瓷像,采用1:9的动画美学比例,通过侧靠、中正等姿态精准传递人物性格,实现传统瓷塑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对话。在功能与潮流结合上,开发出汉字元素杯、陶瓷盲盒、“冰墩墩”瓷塑等产品,将传统生肖、瓷花等题材融入日用场景与潮流文化,让“中国白”走进现代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当代艺术的“德化白”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当代艺术家运用德化白瓷材质进行创作,其“白”被赋予了极简主义、观念艺术等新的内涵。它不再只是佛像,也可以是抽象的雕塑、实用的现代器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苏献忠通过创新的手法和理念,将德化白瓷的材质特性与极简主义、观念艺术等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现代内涵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德化百年瓷塑世家“蕴玉瓷庄”的第四代传人,苏献忠在其“纸”系列作品中,以德化传统薄胎瓷塑技艺,将“纸”塑造为充满视觉张力的叠摞形态,与瓷色之“白”相互映衬,也与承载它的老窑砖形成反差。“纸”轻薄而柔韧,“砖”厚重而稳固,“瓷”恒久而易碎,创作者以三组看似对立的概念演绎出生命智慧,赋予了德化白瓷观念艺术的内涵。此外,他的“映像”系列作品,整体造型来源于德化传统的坐岩观音像,但对其进行了现代式的抽象化处理,刻意模糊人物五官,去除所有修饰,只保留简洁清雅的外轮廓,体现了极简主义的风格。举例说明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德化白瓷材质进行创作,其“白”被赋予了极简主义、观念艺术等新的内涵。它不再只是佛像,也可以是抽象的雕塑、实用的现代器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文化IP与品牌塑造 </b></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可通过以下方式走出工艺品范畴,成为强大的文化IP: </p><p class="ql-block"><b> 博物馆展示与教育</b></p><p class="ql-block">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作为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可通过丰富的藏品和多样的展览形式,如固定陈列《德化陶瓷史话》,系统展示德化陶瓷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同时,博物馆可开展研学活动、陶艺体验等,增强公众对德化白瓷的认知和兴趣,提升其文化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文创产品开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瓷可结合现代设计和生活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文创产品。如在2025德化国际陶瓷文化周上,“瓷韵・新生”海丝文化时装秀中,设计师将陶瓷元素融入服装和首饰设计,让陶瓷变得“可穿戴”。此外,还可开发陶瓷文具、家居饰品等,使德化白瓷更贴近现代生活,扩大消费群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国礼效应提升品牌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瓷作为国礼,具有极高的品牌溢价和文化象征意义。如国礼瓷《喜上眉梢》,其创作者谢锦华计划以该作品为元素,开发一系列衍生品,包括国宴瓷、家居瓷等,将国礼的影响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提升德化白瓷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高端品牌合作与跨界融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白瓷可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共同推出高端产品,提升品牌形象。如在第三届德化世界陶瓷设计大会上,启动“陶瓷产区创新互联计划”,联动各大陶瓷重点产区,汇聚全球顶尖创意力量。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开展“数字永生”等项目,让陶瓷跨越虚实界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四部分: “白”的未来挑战与机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陶瓷史明珠德化白瓷,贯古今、融物心,是陶瓷史明珠,更是演进的文化瑰宝,亦是持续生长的文化符号。德化白瓷之美,在于其从物质到精神、从古代到现代的多层次“白”。它既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持续演进的活态艺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面临的挑战 德化白瓷虽然辉煌,但也面临多重发展挑战,核心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手工技艺受冲击:智能化生产线10秒即可压制瓷坯、15秒完成注浆,高效低成本的机械化生产挤压了传统手工作坊的生存空间,且手工技艺学习周期长(拉坯需三年、雕刻再五年),收益却相对微薄,导致老手艺传承困难。</p><p class="ql-block"> 原创设计同质化:产品设计对现代审美响应滞后,多集中于传统品类,缺乏创新突破,与景德镇等产区的跨界联名创新相比差距明显,难以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p><p class="ql-block"> 高端人才缺失:虽有一定技能人才储备,但既精通传统工艺又懂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显著,全县精通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从业人员不足百人,制约产业升级。</p><p class="ql-block"> 品牌国际影响力待提升:尽管出口量巨大,但代工生产占出口总量65%,自主品牌溢价低,且面临跨文化认知偏差,海外消费者对部分传统品类接受度有限,国际市场话语权不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未来的路径: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守正创新:德化陶瓷以千年白瓷技艺为根,守正而不泥古,在保留“猪油白”“象牙白”等核心质感的同时,在传承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应鼓励更具时代感的艺术创作。将现代设计语言融入创作。从传统佛像、茶具到契合当代审美的极简摆件、艺术装置,让古老瓷韵在新时代里焕发鲜活生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界融合:德化白瓷的应不止于瓷,而要跨界融合。德化白瓷以“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质,可突破传统器物边界,在多领域绽放新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建筑领域,它不再是案头摆件,而是化作建筑表皮的艺术单元。设计师可将德化白瓷切片、塑形,嵌入幕墙或拼接成室内屏风,让自然光穿透瓷面,折射出温润朦胧的光影,为冰冷的建筑注入东方美学的柔和质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时尚领域,它可成为高级定制的灵感缪斯。比如珠宝设计师取白瓷的纯净,将其雕琢成小巧吊坠或耳饰,搭配金属链条,碰撞出古典与现代的火花;服装设计师则创新地将薄如蝉翼的白瓷纤维与面料混纺,制成裙摆或衣领,行走间既有布料的垂坠感,又有瓷的清透光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科技领域,它与现代技术深度耦合。科研团队可利用德化白瓷的致密质地与绝缘性,将其开发成电子设备的外壳配件,兼具美观与防护功能;也有品牌将白瓷与智能传感技术结合,打造出可监测心率的白瓷手环,让传统工艺承载起健康监测的科技属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述新故事:利用新媒体,向世界讲述德化白瓷背后的中国哲学与工匠精神。在短视频镜头下,德化白瓷匠人指尖揉捻瓷土,将“天人合一”的哲学藏进温润釉色——瓷土取自大地,经水火淬炼却守得住纯粹,恰如中国人“刚柔并济”的处世之道。以直播形式,直播老师傅手持修坯刀细细雕琢,毫米间的取舍藏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一块粗泥到一盏薄如纸、白如玉的瓷杯,每一道工序都是对“慢工出细活”的坚守,也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美学里“于无声处见真章”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五部分 总结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指尖拂过德化白瓷温润的釉面,触到的从来不止是瓷土与火焰的结晶,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东方美学独白。它曾以“中国白”之名惊艳世界,将东方人的内敛与雅致,藏进象牙白的柔光里;也在时光流转中,把匠人的心血与市井的烟火,都融成了瓷身的细腻肌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份“白”从不是空洞的素净,而是藏着万千气象的留白——是何朝宗佛像眉宇间的悲悯,是茶盏里映出的月光,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暖意。它不与青花争艳,不与粉彩斗巧,只用最本真的色泽,守住了东方造物“大道至简”的初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如今再谈德化白瓷,谈的早已不只是一件器物。它是活着的文化符号,是匠人精神的延续,更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对“雅”与“真”的执着追求。只要还有人愿意为这份白倾注匠心,愿意在瓷釉的微光里读懂东方,德化白瓷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回归“中国白”的文化象征意义,总结其不仅是工艺瑰宝,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并引发对传统工艺未来的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