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金祥,笔名秋实,1952年生,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会员、青州作家协会会员、青州东夷诗坛常务副社长兼总编。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月刊》、山东老干部之家《诗坛》《潍坊日报·今日青州》《海岱新集》《诗词达人写寒亭》等多家刊物,并有作品被青州一中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奋进号《诗书画精品集》收录。2025年8月,诗词作品集《古韵新章》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作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律·雁荡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金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雁荡巍峨升紫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繁枝古木意难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溪碧翠增崇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里寒波尚静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怪石奇如金斧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泉正似玉壶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雕楼禅寺钟声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绝胜东南第一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赏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雁荡山》七律,是张金祥先生“三山五岳”组诗中的一篇。与写泰山的雄浑、华山的险峻不同,这首诗的笔触更偏向于描绘雁荡山那种奇秀幽深、充满禅意的独特气质。诗人开篇就用“紫烟”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那片东南胜境。而这仙境背后,其实藏着一部跨越千年的“发现史”。</p><p class="ql-block"> 首联 <b>“雁荡巍峨升紫烟,繁枝古木意难攀。” </b>起笔就气势不凡。“巍峨”二字写出了山体的高大,但紧接着的“升紫烟”却让这份雄伟多了几分缥缈和神秘,仿佛是仙家洞府。这紫烟,可能是山间的晨雾,也可能是寺庙的香火,一下子就奠定了全诗超凡脱俗的基调。下句“繁枝古木意难攀”则把视线从远景拉到近处,写出了山林的茂密与原始。那些盘根错节的古树,枝繁叶茂,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攀爬,更增添了大山的幽深与神秘感。这“意难攀”的幽深,在历史上曾让雁荡山“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唐宋之前,它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连地方志都很少记载。直到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详细描述了雁荡山的奇特地貌,它才真正走入世人的视野。可以说,沈括就是发现雁荡山这位“绝世美人”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颔联 <b>“两溪碧翠增崇峻,十里寒波尚静闲。”</b> 这一联对仗工整,写的是雁荡山的水。雁荡山的水是很有名的,诗人抓住了“碧翠”和“寒波”两个特点。“两溪碧翠”写出了溪水的清澈和两岸植被的苍翠,这鲜活的色彩与山石的峻峭形成了对比,让“崇峻”的山景显得更有生机。而“十里寒波尚静闲”则写出了水的另一面——宁静。溪水潺潺流淌了十里之远,水面却波澜不惊,带着一丝清寒,显得那么安闲自在。这一动一静,一冷一暖,把雁荡山水的神韵写活了。这“静闲”的水,在雁荡山最有名的就是“大龙湫瀑布”。它的水头从近两百米高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被誉为“天下第一瀑”。但有趣的是,这瀑布的水量会随着季节变化,时而是奔腾的巨龙,时而是轻柔的白练,正应了诗里那份动静皆宜的禅意。</p><p class="ql-block"> 颈联 <b>“怪石奇如金斧劈,清泉正似玉壶湲。” </b>这一联继续写景,但聚焦于雁荡山最富特色的“怪石”和“清泉”。雁荡山的奇石是天下闻名的,诗人用“金斧劈”这个比喻真是再形象不过了,仿佛是巨灵神用斧头劈砍而成,充满了力量感和戏剧性。而与之相对的“清泉”,则用了“玉壶湲”的比喻,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流出,就像从精美的玉壶中倾泻而出,温润而优雅。这一“劈”一“湲”,一刚一柔,把雁荡山刚柔并济的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金斧劈”般的怪石,其实都有一个浪漫的“身世”。从地质学上说,它们是亿万年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的流纹岩。但在当地传说里,它们是开山祖师诺讵罗罗汉的弟子们,为了建造寺院,用法力移来的。您看,科学与传说在这里完美融合,让这些石头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 尾联 <b>“雕楼禅寺钟声响,绝胜东南第一山。” </b>结尾两句,由景入情,点明了雁荡山的人文内涵和崇高地位。在描绘了奇峰、秀水、怪石、清泉之后,诗人将笔触转向了山中的“雕楼禅寺”。那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山谷之间,不仅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更给这片自然美景注入了深厚的禅意和人文气息。最后一句“绝胜东南第一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赞叹。这既是对雁荡山美景的总结,也是对其“东南第一山”美誉的由衷认可,气势恢宏,余音绕梁。这“雕楼禅寺”可不是凭空而来的。相传早在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诺讵罗罗汉率三百弟子云游至此,被美景吸引,便在此开山建寺,雁荡山从此成为佛教圣地。所以诗里的钟声,回响的可是上千年的信仰与传承。而“东南第一山”这个称号,据说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认证”的。他曾三游雁荡,在游记中对其不吝赞美之词,这个美誉便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先是比喻的运用非常精妙,“金斧劈”、“玉壶湲”既形象又贴切,充满了想象力。其次是动静结合,既有“升紫烟”的动态,又有“寒波静闲”的静态,画面感极强。再者,全诗由远及近,由自然到人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上既有“巍峨”、“崇峻”这样的雄浑词汇,又有“静闲”、“玉壶”这类温润的词语,风格多变而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这首《雁荡山》诗,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雁荡山的形,更感受到了它的神。从巍峨的山势到清幽的溪水,从鬼斧神工的奇石到禅意悠远的钟声,诗人用短短五十六个字,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雁荡山。现在,当我们再读这首诗,脑海里浮现的就不只是风景,还有沈括发现它时的惊喜,诺讵罗开山时的虔诚,徐霞客赞叹时的痴迷。读罢此诗,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紫烟缭绕的仙境之中,耳畔似乎也响起了那悠远的钟声,令人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br></p> 雁荡山景区简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雁荡山坐落于浙江温州,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美誉,被誉为“东南第一山”。其山体由亿万年火山喷发形成,是全球典型的流纹岩火山地貌,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山水奇观。</p><p class="ql-block"> 景区以“奇峰、瀑布、古洞”三绝闻名天下。山峰拔地而起,怪石嶙峋,移步换景,如灵峰夜景变幻莫测;瀑布以大龙湫为最,落差近两百米,有“天下第一瀑”之称,气势磅礴;古洞幽深,禅寺隐于其中,尽显山水禅意。</p><p class="ql-block"> 这里集雄奇、清幽、险峻于一体,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自古便引得徐霞客等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是一处令人神往的山水画廊和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简介】</b>韩会勇,山东青州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学会、东夷诗坛、巨洋文化学会、安徽诗苑、晓岸听风格律精品诗社、寿光市子曰诗社等多个文学组织的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涉猎广泛,包括诗歌、散文、辞赋、楹联和评论等多种文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版权声明:</b>本作品为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