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瑞法之旅十五

任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妻女都说,巴黎圣母院没什么可看的——都烧成那样了,还能剩下什么呢?可我依然执意前往。从卢浮宫出来,我们冒雨步行,在一些市民反对政府的某项政策声中稍作停留、便径直走向圣母院。我之所以坚持,恰恰是因为那场大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我刚退休时,曾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南京本地的广告,说是一万元就能游欧洲,行程中包含巴黎,自然也少不了圣母院。妻子见我终日闲居,便劝我不妨报名,出去走走。我真的拨通了那家旅行社的电话,也提交了资料,可没过多久又打电话过取消了——终究觉得一个人出国不太妥当。谁曾想,就在次年春天,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从那以后,我再未动过去法国的念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因如此,我格外关注那场“4·15”大火。那是一场彻夜不止的灾难,从傍晚六点十八分燃起,直到次日上午十点才被完全扑灭,肆虐了近十六个小时。“森林”般的木质屋架、高耸的尖顶,连同顶上的风向标与三件圣人遗物,尽数焚毁。尽管圣母院的主体结构得以保存,主要文物如“耶稣荆棘冠”与“圣路易祭服”也幸免于难,但火灾原因至今未明——既非人为纵火,似乎也与电路故障或未熄烟头无关。检察官的报告仅称,现有调查尚无法确定起火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修复方案是向全球招标的,据说最终选用的是中国团队的设计。历经六年修缮,巴黎圣母院自2024年12月16日起恢复常规开放,而尖塔部分则从今年9月20日起重新迎接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妻女望着入口处蜿蜒的长队,赖在圣母院对面的观景台上不愿起身,反倒催我去排队。但我也懒得排这么长的队,索性沿着圣母院的墙根缓缓走了一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举头望去,修复仍在继续,不过或许只剩下外观的收尾工程了。高耸的塔吊,比刚刚重立的尖塔还要显眼。绕行途中,我发现院方的宣传做得颇为用心——墙根处张贴着修复过程的照片与图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些图片,细致展示了油漆修复师与雕塑修复师的工作现场,呈现修复的难度与完成后的效果。它们也介绍了各位修复大师的专业技艺,让市民相信:原有的建筑元素能够被恢复,大师们的干预是可逆的,能确保圣母院原作的完整与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圣母院后方马路对面,一道植物绿墙上镶嵌着一系列二战主题的照片,其中有人们熟悉的戴高乐将军。起初我不解,他的影像为何会出现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原来,1944年8月26日,即巴黎从纳粹占领下解放的第二天,戴高乐将军从凯旋门出发,沿香榭丽舍大街行进,最终抵达巴黎圣母院,并在此举行庆典。这一事件,是他政治生涯与法国历史中的重要一幕。可见,圣母院为弥补火灾带来的损失,确实做足了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用手机翻译读懂这些内容时,作为一名外国游客,也深深感受到管理者的用心与责任感。这些巨幅展板自成一道风景,默默安抚着市民与游客,也让六年闭馆的时光,仿佛在无声中悄然流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圈走下来,我所感悟的,或许比排队入内观看更为深刻。毕竟,圣母院的内部于我而言并不陌生——电影《巴黎圣母院》,我已看过太多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