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安生口述实录(二)

吴小荣

<p class="ql-block">傅安生口述实录(二)</p><p class="ql-block">口述:傅安生</p><p class="ql-block">编辑:吴小荣</p><p class="ql-block">编辑的话:</p><p class="ql-block">(第二机械工业部成立于1952年,主管兵器、坦克及航空工业。</p><p class="ql-block">第五机械工业部成立于1963年9月,主管兵器工业,即将原二机部的部分项目转至五机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遂更名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p><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五机部更名为兵器工业部。)</p><p class="ql-block">(图片由内蒙古包头北重集团提供。)</p> <p class="ql-block">借迴线示波器这件事的困难是明摆着的,这么重要的仪器,一所天天都是急用,一分钟都离不开,怎么可能轻易地出借呢?</p><p class="ql-block">但我们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熟得不能再熟了。除了我,再換一个人都是借不来的。这显然是一个捷径。如果想别的办法也不是不行,但要绕许多的弯路,时间上也不允许。于是我决定去碰碰运气,有枣没枣打一竿子。我带了俩个助手,坐火车连夜从包头赶至北京,在车道沟见到了一所所长吴运铎。</p> <p class="ql-block">编辑的话:</p><p class="ql-block">(傅安生叔叔是父亲率队的447厂107人赴苏实习队伍中的随队翻译。这一过程中便转行改学了火炮技术。虽然原是外行,但毕竟是知识分子,又年轻,又聪明,理解能力强,反应也快,很快地就转为内行。</p><p class="ql-block">两人关系很好,父亲在公开场合叫傅叔为老师,尽管他比父亲小20岁。私下里叫小傅,傅叔则称呼父亲老吴,可见父亲是没有架子的。详情见《共和国“第一炮”》,这里提到的从苏联实习回国的时间是1957年6月,第一门样炮试射成功的时间是1958年12月5日,我理解这实习目的与这门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说明来意后,老吴没有马上表态,而是先征求大家的意见。</p><p class="ql-block">试验室的所有人都表示不同意,脑袋摇成了拨浪鼓,“我们也就只有这两台,借走一台,这活儿就没法儿干了,那怎么行呢?”</p><p class="ql-block">老吴沉默半晌,最终将桌子一拍,“天安门阅兵是大事中的大事,大道理管小道理。先借给他们,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自己克服。”于是硬压着下属,让我们抱走了一台迴线示波器。这可真是把我给乐坏了。</p><p class="ql-block">赶回工厂,我们把炮拉进靶场,几十个传感器全部接上了迴线示波器。一声令下,炮弹出膛。</p><p class="ql-block">方位角误差,高低角误差,引信延时……所有曲线一次性记录在磁带上。</p><p class="ql-block">参数全部合格,我当场给北京打电话:“报喜,中国第一门全自动高炮试谢成功。”</p> <p class="ql-block">试验成功了,仪器自然就应该赶快还回去,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如果事情只是这样的话那真是功德圆满,你好我好大家好,谁都不得罪。但我当时急于借到仪器,把话只说了一半,另一半最主要的部分没说,老吴也没有过多地追问。实除的情况是,32门大炮都要做同样的试验,事情才刚刚开始,一时半会儿是还不回去的。于是我们一方面加紧测试,再就是联系驻苏大使馆,让他们多做工作,加紧催促。另一方面对一所采取拖延的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