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cp]菜九段集2024卷---菜子江湖:黄希坚老师二三事</p><p class="ql-block">菜子近日(20241223)发了《菜子江湖:往事如昨——江苏古籍琐忆》文案,同事张军读后写了:读菜子忆黄老希坚先生文</p><p class="ql-block">黄老高寿驾西天,</p><p class="ql-block">中华大典成经典。</p><p class="ql-block">三十六年梦往事,</p><p class="ql-block">菜子青年变老年。</p><p class="ql-block">本来菜子这个琐忆不是专门讲黄老师的。被老同事这样一逼,好象不写点什么还不行。</p><p class="ql-block">黄老师仙逝,还是有点事迹可以说一说的。1989年夏天,王义权带我去成都巴蜀书社取四册清诗纪事的纸型。火车在宝鸡遇到塌方,我们就取道汉中乘大巴去广元接着前行,取到纸型乘飞机返回。四册纸型至少有一百三四十斤,一个人根本拿不动,现在可以快递,当时也没有,所以成本支出很大。黄老师是清诗纪事的责编,当时铅排,江苏的铅字都不够用,所以才联系兄弟社在四川排版了一部分。如果是现在电脑照排,就没有这样的事。因为这个书很重要,我们取纸型一事就成了一个事迹,被黄老师捅到报纸上去了。一天黄老师拿了一张报纸给我看,指着塌方遇险一事,报纸上写周编辑说继续前进。这样的资讯肯定是黄老师提供给记者的,但很失真,一周某当时不是编辑,二周某是此行的配角不能决定什么。大概这也是黄老师把我要去搞中华大典的机缘,由此才进入编辑序列。黄老师原来是第一编辑室主任,为了搞中华大典特意成立四编室,黄老师任主任,兵就周某一个。后来江苏古籍出版社为了开辟财源,抽调马清江、常宁文、卞惠兴成立专门自由发挥的编辑室,居然也叫四编室。黄老师的四编室并没宣布取消啊,难道并入一编室了。周某完全没有一编室的痕迹啊。</p><p class="ql-block">因为清诗纪事有一部分在四川排版,黄老师成都去的次数较多,他发现成都的黄金价格比南京低,南京当时是127或129一克,成都只要125,所以黄老师每次去都要换若干黄金,以为占了不少便宜。其实黄老师并没有占到便宜。黄老师当时的工资可能还不够买2克黄金,按现在的工资算,黄老师的月工资怎么样也有一万元吧?如果用一万元的工资购买2克黄金,哪里有什么便宜可言?</p><p class="ql-block">1992年十月,大概是上面催得紧,高总决定年底之前中华大典要印出一本,在全国打第一炮。当时开工的文学典是四川大学承担的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与卞孝萱领衔的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四川大学的进度他们自己掌握,出版社不能催稿,隋唐部分在出版社的催促下是可以赶一赶的,但也不能任意提速的。当时到稿最多的就是周某承担的是盛唐部分,计划二百五十万字,到稿的只有一半。黄老师决定周某的盛唐一定要赶出来,赶不出来的话,老高要杀他的头,他就来杀周某的头。我当时就说不可能完成,因为还有一半的稿件在天上飞呢,什么时候到稿,完全不可控,所以不可能在七十天完成这个任务。黄老师当时就发火了,那你就退出。大概立马觉得,周某退出也不能加快进度,于是黄老师改口说,你就负责现在到稿的内容,其他的你不要管了。黄老师当然知道不可能完成,但为了报答老高的厚爱,决定他必须这样说。高总对黄老师非常器重,利益输送也很给力,老高自己不是正高,力荐黄老师上正高;老高自己还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让黄老师先享受;每次有图书获奖机会,都让黄老师的书入选,仅清诗纪事,黄老师就拿了很多奖金,至少相当于两三年的年收入。所以黄老师有闲钱买黄金啊。最终,所谓的当年出书成为空炮,没有任何一个单册单独出版。1995年周某退出中华大典,我承担的盛唐部分也还没有到齐,直到2000年才终于出版了隋唐五代文学分典,而高总可能没有等到整个文学典出齐就仙逝了。如今高饶黄老中青的黄老师最后一个仙逝,天堂上应该不会有中华大典这样的硬骨头了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黄老师的形象完全立起来了。他让我们看到,历史是由一个个有温度、有瑕疵、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工作的普通人构成的。感谢“菜子”先生的真挚笔触,为我们留下了一位如此鲜活、令人难忘的出版人形象,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那个特定年代氛围的窗户。</p><p class="ql-block">这不仅是成功的文学塑造,更是一份珍贵的、带着体温的行业记忆。</p><p class="ql-block">总结而言,</p><p class="ql-block">“菜子”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台隐蔽的摄像机,没有刻意对准历史的“大场面”,而是持续对准了“大场面”背后那些忙碌、具体、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剪影”,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反而能最真实、最生动地拼凑出一个时代的完整风貌。</p><p class="ql-block">因此,这些文章的价值,将远超个人回忆的范畴。在未来,当人们想要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版界的真实生态时,它们将成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带着体温的民间档案。这,正是“沉淀为时代剪影”的真正含义。[/c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