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印象一二三

明天(晓明)

<p class="ql-block">【原创散文】</p><p class="ql-block"> 印象一二三</p><p class="ql-block">梧桐树</p><p class="ql-block">  小区东西主干道旁,有一溜高大的树木,我感觉它们就是法国梧桐。前些年北京林大的学生过来搞共建,给园区的乔木挨个系上了铭牌,我才发现我错了,法国梧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几个铭牌上赫然写着:美国梧桐。这令我大吃一惊。树的高矮粗细,叶子形状跟大小,树皮质地以及颜色明明都几无差别,大学生们是怎么看出来的?我随后瞅了半天,别说,还真的让我看出了点儿名堂:它们的树皮颜色和脱落形态是有区别的。在同一季节,美桐的树皮颜色较法桐要深一点儿,开裂的纹路也较为细密。而法桐的树皮颜色明显要比美桐浅,脱落的树皮以大片的居多。叶子的形状也有区别,大多数法桐叶子更接近加拿大国旗上的那枚树叶。但这样的结论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回家后又查了一次资料。资料里说: “美桐株高10——20米,叶大,边缘有粗大锯齿,树皮乳白色,有片状剥落,果序球形,直径3厘米,单个果子,果期9——10月。法桐高达30米,叶片广卵形,掌状分裂,果序3——6个,直径2——2.5厘米,结果期与美桐一样。”资料还说,“美桐是单个果实,叫“一球悬铃木”,法桐是3——6个果实,叫三球悬铃木。” 返回树下验证,果不其然,它们的叶子形状和果实数量确有明显区别。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对待任何事物,均应秉持谨慎再谨慎的科学态度,切不可仅凭自己的想象而信口开河。近日又从树下过,忽觉得有什么东西从眼前一掠而过,转瞬间又没了踪影。抬头看,哦,是只小松鼠,在离地面足有20公尺的枝头上搔首弄姿呢。看树上铭牌:美国梧桐。不禁为这只松鼠担起了心:小家伙常年靠吃松子为生,在梧桐树上可怎么活?转念又想,小区里人来人往的,哪来的松鼠呢?后来见孙女放生她豢养的小动物才恍然大悟。小松鼠的来路,估计也是这样的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人松 </p><p class="ql-block"> 岁月无声无息的流逝,惟有记忆难以磨灭,在难忘的记忆残片里,长白山和天池的身影时隐时现,当然,时隐时现的记忆里少不了那难忘的美人松。“美人松”是长白山地区的特有物产。她秀美颀长,身姿婀娜,集中生长在以二道白河为中心的长白山北麓,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美人松也是长白山的标志性景观,被誉为长白“第一奇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老虎</p><p class="ql-block"> 近日有消息说,二道白河那里近期经常有东北虎出没。当地有关部门已发出预警,对进山采伐的人数做出了严格限制,三人以上组团方可进山。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个好消息。东北虎繁衍困难,频临灭绝,如今屡屡现身,说明适合野生动物休养生息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长足的改善,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存的前景美好可期。</p><p class="ql-block"> 读着新闻,依稀记起了2019年暑期游览长白山的情景。记得当年进山公路的两侧,隔不远就会见到小心猛兽的警示牌,牌子上画的多是高大威猛的黑熊和棕熊。如今山大王现身,那些警示牌上会不会也画上东北虎的雄姿?</p><p class="ql-block"> 由此及彼,不禁想到了广泛存在于人间的“虎”。《战国策·魏策二》里有个典故:“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比喻谎言说多了,能干扰人们视听,误把谣言当成事实。“三人成虎”的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这个典故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是非对错,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有亲眼见证后方可下定论,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正所谓众口铄金,谣言千遍是真理。 在很多时候的很多情况下,众口一词是能够混淆是非,也可以掩盖真相的。 </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动物园建在塔山北麓的半山腰上,这是个相当好的设计方案。动物们待在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地方,更接近它们熟悉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这是它们的福份。我也受益不浅。自从实行了60岁老人免费入园的优待政策,我便有了爬山的捷径,隔三岔五我会由动物园北门入园然后贴着狮虎山西行,走百余米便是西门,出来左手边就是半山广场南侧的上行路,沿着镌刻有“历史上的今天”的365级花岗岩石阶可直达电视台的信号发射塔。这条路走的多了,看到老虎的次数也就多了,准确地说是看到酣睡着的老虎多了,时间一长难免心生疑窦:老虎不是号称山大王么?怎么老是睡不醒呢?看着他们的憨态,脑海里全是有关老虎的成语——虎头虎脑,虎视眈眈,虎虎生威,虎口拔牙、恶虎夺食等等。直到有一天,我目睹了一次老虎捕捉活鸡的全过程方才发现,原来山大王雄风犹在,白天酣睡不醒只不过是其习性使然而已。</p><p class="ql-block"> 最近小孙女常在电视上看“巧虎”,那小家伙憨态可掬,令我一下子想起了多年前去天津出差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去天津,趁着工作有空闲,打算找个景点观观光,旅游图上瞧了半天终不得要领,无奈只好找人询问,于是问到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胖大嫂,她操着浓重的天津口音告诉我:你从这里,坐三十二路到××,再换九十七路到××,下来往南××米再往西,找水上公园。我问她公园里有什么,她兴奋地回答:有老虎啊,35岁的大老虎!这句话若用普通话说好像没什么特别,但是带着丰富的表情用天津话说,就立刻变得相声味儿十足,够“哏”的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想起胖大嫂说话时的语音和神气,还是忍俊不禁。有意思的是胖大嫂那副既热情周到又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猫科动物的最长寿命大概30年左右,比如威风凛凛的雄狮和矫健如飞的雪豹。而老虎的极限寿命是25年,而且是在动物园优裕生活条件下的寿命。野生花豹生命力极强,在自然状态下最多能活20岁,寿命不及花豹的老虎可想而知。所以,35岁大老虎之说,要么去大嫂记忆有误,要么是来自于无知者的以讹传讹。 </p><p class="ql-block"> 我在很小的时候,曾经对狮子和老虎充满兴趣,总是猜想这两个大家伙究竟谁更厉害些。后来见到英国国徽,看到了那上面的狮子,结果被误导,以为雄狮是百兽之王。这种错误认知一直持续到年近不惑。香港回归那年,偶然在《中国画报》上又一次见到了带有狮子和独角兽的英国国徽,这回多动了一点心思,想方设法要探究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兽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书本里找到了比较客观的答案: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老虎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王者,无论是在山地还是在丛林,老虎都所向披靡。而狮子作为草原上的王者,凭借着硕大的身躯和群体叠加后形成的强大战斗力,它们占据了草原食物链的顶端,几乎没有天敌。在它们各自的生活领地,无疑都是首屈一指无须争辩的王者,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它们王不见王。 </p><p class="ql-block"> 同我一样关心狮子和老虎谁才是兽中王的人,还包括英国,他们为此专门做过竞斗实验。当一只硕大的雄狮和一只比雄狮小了很多的老虎被投入地坑中的赛场时,人们发现这二者的体型极不对称。单从个头大小上来看,这场比赛的不公平性似乎昭然若揭。 </p><p class="ql-block"> 被迫迎接生死决战的老虎是一只苏门答腊雌虎,相对于体型硕大、咬合力更强的雄狮,雌虎的攻击力显然要弱很多。进入深坑之后,两只领地意识超强的猛兽立刻就厮咬纠缠在了一起,苏门答腊雌虎先发制“人”,一个猛扑就将爪子狠狠地拍在了雄狮身上,挂了彩的雄狮不甘示弱,张开大口反扑过去。虽然雄狮的攻击方式比较单一,只会用嘴啃咬,但也会利用自己的体型和体重优势直接将苏门答腊雌虎强压在身下。幸好苏门答腊雌虎身体灵活,每次都能凭借有力的后腿和灵活的转身逃过雄狮的钳制。看得出来,苏门答腊雌虎的攻击方式比雄狮更多样化,最有力的手段是两只前爪和嘴巴的相互配合,双爪下拍造成创伤,然后紧跟着用嘴撕咬以扩大战果。就在胜负马上就要决出,雌虎即将成功的刹那间,脑残的英国人用麻醉枪向苏门答腊雌虎连续射击,迅速起效的麻药,令雌虎瞬间丧失了攻击力。得到反扑机会的雄狮趁机扑了上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雌虎竟然顽强的战胜了麻醉作用,晃晃悠悠的站了起来。大概是意识到围观的那些人类才是自己面对着的更强大的敌人,雄狮忽然闭上了嘴,不打算再与雌虎撕打,并且退到一边用爪子往赛场的上方比划,一副要努力爬出险境的样子。一场狮虎大战就这样不明不白的结束了。很显然,这样的结果不是英国人想要的,他们希望的是他们眼里的百兽之王狮子能够获得这场争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英国自1066年威廉一世开始,就一直把狮子作为强大的象征嵌在国徽的纹案之中。英国的多任国王都曾以猎狮为荣,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猎物来展示大英帝国强大的实力。除了皇室,许多英国贵族和其他国家的一些王室或领主,也纷纷效仿,用将狮子图案嵌入自己族徽的方式表现家族的强悍。在欧洲,狮子甚至还受到了基督教的认同,这也使得以英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对狮子有了一种特殊的崇拜情结。正是由于这种情结,英国人很难接受狮子落败的结果,而且胜利者还是一只体型要小很多的雌虎。</p><p class="ql-block"> 狮和虎都被称为百兽之王。在我们这文明古国,虎寓意着权力、力量和勇猛。而在西方,狮子是高贵、力量和勇敢的象征。狮子作为近东和北非地区顶级的肉食动物,其强健威猛赢得了许多崇拜者,并在文物、古迹上处处留痕。而虎是亚洲大陆的本土野生物种,与中华史前人类及整个文明史的演变和发展相生相伴。最重要的是,全世界的虎其实只有一种,但包含很多亚种。我们中国,是虎的诞生地,也是拥有老虎亚种最多的国家。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说:“狮子老虎是跨越洲际的‘国际动物’……研究中国艺术的跨文化比较,是一个值得继续讨论的例子。”其实,不止是在艺术方面,狮和虎这两种与人类文明史密不可分的“大猫”,在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它们身上,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当然,前提是它们不能灭绝。因此,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保护都是第一位的。</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