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两日漫步瑞士,深切领略了阿尔卑斯山脉的神秘变幻,陶醉于迷人的田园景致,沐浴在山川湖泊的璀璨风光之中。自今日起,接下来的四日我们将踏上法兰西之旅,开启一段充满浪漫色彩的法国之行。</p> <p class="ql-block"> 昨晚我们住在法国科多尔省第戎的宜必思酒店,早上八点出发驶向巴黎,车轮沿着公路向前延伸,窗外的风光如一幅流动的油画,在勃艮第的深邃与巴黎盆地的开阔间缓缓铺展。公路两侧的丘陵被精心梳理成层层叠叠的梯田,偶尔有被藤蔓环绕的石屋农舍闪过,红瓦在浓绿中格外醒目,远处的村落教堂尖顶刺破天际,空气中仿佛都飘着勃艮第葡萄酒的温润气息。靠近博纳一带,这种田园景致更显精致,每一片葡萄园都像被细心雕琢的绿毯,与远处的森林构成深浅交织的色块。</p> <p class="ql-block">宜必思酒店</p> <p class="ql-block"> 随着车辆向北行进,丘陵逐渐平缓,风光悄然过渡到巴黎盆地的辽阔。曾经错落的葡萄园被无垠的田野取代,金黄的小麦田与翠绿的甜菜田在大地上铺展,风吹过便掀起层层波浪。田埂间的白杨树枝叶舒展,像一道道天然的分界线,将不同色块的农田清晰切割。不时看见一些牛羊散落在草地上,衬得天地愈发空旷。</p> <p class="ql-block"> 临近巴黎时,乡村的静谧渐渐被都市的前奏打破。开阔的农田间开始出现成片的工业仓库与城郊住宅区,低矮的房屋逐渐密集。当远处埃菲尔铁塔的尖顶刺破天际线,公路两侧的广告牌与车流愈发密集,这场从田园到都市的风光过渡便抵达了终点——巴黎的繁华已在眼前铺开。</p> <p class="ql-block"> 在途中,导游给我们介绍了巴黎的一些概况。公元前3世纪末,凯尔特人中的巴黎西人在塞纳河中的西岱岛定居,建立渔村“卢特西亚”,后发展为“吕岱兹”小镇。公元前52年,罗马人占领此地,在塞纳河左岸兴建建筑,公元100年发展为城市。公元360年,罗马行政长官将其命名为巴黎。508年,法兰克部落酋长克洛维建立墨洛温王朝,巴黎成为首都。此后历经卡佩王朝、波旁王朝等,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巴黎成为革命中心。19世纪,拿破仑一世和三世对巴黎进行大规模改造,20世纪中期起,形成以巴黎为核心的大巴黎都市圈。巴黎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盛行西风,夏无酷暑,7月平均气温17.6℃,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3.4℃。年降水量652毫米,分配均衡,夏秋季稍多,这种气候使得巴黎四季都适合旅游。</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半,我们来到卢浮宫。导游给我们发了卢浮宫的详细游览图,并给我们配备了讲解耳机,我从耳机的讲解中了解了卢浮宫的概况,它历史近千年,从军事堡垒逐步演变为世界顶级艺术殿堂。1190年,腓力二世为防御外敌,在塞纳河北岸修建军事堡垒,此为卢浮宫雏形,以护城河与塔楼为核心。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造为王室住所,使其褪去军事属性,成为王权象征。16世纪起,卢浮宫迎来关键发展。弗朗索瓦一世推倒旧堡垒重建,引入文艺复兴风格,还开启王室艺术收藏。亨利四世修建“大长廊”连接卢浮宫与杜乐丽宫,路易十四扩建并打造经典东立面柱廊,后王室迁都凡尔赛,这里转为皇家收藏展示地。1792年法国大革命后,国民公会法令将其改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正式开放,命名“法兰西博物院”,实现从王室私产到全民共享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贝聿铭主持“大卢浮宫计划”,玻璃金字塔的落成让古典建筑适配现代需求,也成为其新标志。</p> <p class="ql-block">塞纳河从卢浮宫旁边流过</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的院内,是巴黎这座城市将历史与当代揉碎后重新编织的杰作。广场中央,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是绝对的视觉核心。793块菱形玻璃在阳光下折射出剔透的光芒,既像一颗悬浮的钻石,又似一座连接地面与地下的透明桥梁。金字塔底部的入口隐在阴影里,顺着台阶往下走,便能抵达卢浮宫的地下展厅,仿佛从现代瞬间坠入历史的长河。而金字塔旁的三个小金字塔,则像卫士般环绕,与主塔形成呼应,让整个布局既有对称的秩序感,又不失灵动。</p> <p class="ql-block"> 环绕广场的,是卢浮宫标志性的古典建筑立面。米白色的石材在岁月里沉淀出温润的色泽,科林斯柱式排列得规整而庄严,柱头上的茛苕叶雕刻细腻逼真,仿佛轻轻一碰就会落下纹路。建筑的窗棂是精致的拱形设计,部分窗台上还摆放着小型雕塑。广场的地面由浅灰色石板铺就,纹路清晰,顺着建筑的弧度延伸,将金字塔与周围的展厅入口串联起来。</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广场</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大厅在地下一层,以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为核心,大理石地面。周围连接三大展馆,古典柱廊与现代线条交融,人流穿梭间,历史与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简洁又极具张力。这座曾是法国王宫的建筑,如今以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身份,将八百年的历史与四万件艺术瑰宝打包,等待每一位访客亲手拆解其中的璀璨。</p> <p class="ql-block"> 乘电梯至地面层,先进入德农馆。卢浮宫德农馆的展品丰富多样,涵盖绘画、雕塑及珠宝等多个品类。走廊两侧的雕塑先一步抓住视线,青铜雕塑中的古希腊众神信使墨丘利呈腾空飞行的姿态,他双脚离地、身体轻盈扭转,一手持象征信使的双蛇杖,另一手轻提斗篷,衣褶随风向飘动,肌肉线条既舒展又带着动态的张力,完美体现了巴洛克风格的“动感与轻盈感”。</p> <p class="ql-block">飞行的墨丘利雕塑</p> <p class="ql-block">持卷轴的女神雕塑</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阿多尼斯大理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法厄同主题古罗马石棺浮雕</p> <p class="ql-block"> 其中在一层的楼梯上,是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像。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是古希腊著名雕塑,与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和《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这是一件约公元前200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其残体于1863年在爱琴海的萨莫色雷斯岛被发现。该雕像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是古希腊时期的作品。雕像展现了胜利女神迎风而立的姿态,她的底座是战船的船头,上身略向前倾,张开的双翅仿佛欲拥抱大海或飞向宇宙。虽然头部和双臂缺失,但衣裙的褶纹既流畅又充满飘逸感,传递出生命的活力和飞跃的欲望。德农馆内,壁上悬挂着琳琅满目的油画作品,其中不乏宗教题材的佳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之作尤为众多,映照出宗教在欧洲文明中的深厚影响以及那个时代文化的昌盛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胜利女神雕塑</p> <p class="ql-block">油画基督钉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基督背负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油画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油画圣母子与圣约翰、圣奥古斯丁</p> <p class="ql-block">油画希阿岛的屠杀</p>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的大厅内,有一个独立的展厅,门口挂着蒙娜丽莎的标志,我们心心念念的蒙娜丽莎展厅终于到了。进去展厅里,排满了摩肩接踵的人群,我们随着人群排了二十分钟的队,终于到了第一排,看到了名冠世界的蒙娜丽莎。她就挂在前方的墙上。达·芬奇笔下的女子披着深色披风,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笑在柔和的灯光下愈发神秘。有人举着相机试图捕捉她的眼神,有人凑得极近,想看清画中背景里朦胧的山水,我仔细端详,忽然觉得那笑容像是一场流动的魔术,不同角度看过去,竟能读出不同的情绪,难怪几百年来,无数人为这抹笑魂牵梦绕。我站在像前不忍离开,直到工作人员催促,才依依不舍离开。</p> <p class="ql-block">油画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 从《蒙娜丽莎》的展厅出来,上到2楼,来到345展厅,就是《断臂的维纳斯》的地盘。这座高约两米的大理石雕像立在展厅中央,没有底座的衬托,反而更显圣洁。光线从头顶的天窗洒下,在她光滑的肌肤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身高1.6米,腰臀比符合黄金分割,呈现希腊化时期对人体比例的极致追求。断掉的双臂并未让她显得残缺,反而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有人说她曾手持苹果,有人说她正轻提裙摆,这种“不完整的美”,恰恰成了艺术史上最动人的留白。我绕着雕像走了两圈,仿佛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工匠一凿一锤间注入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断臂的维纳斯雕像</p> <p class="ql-block"> 从德农馆沿连廊步行至叙利馆,叙利馆的展品丰富多样,主要展示欧洲雕塑、伊斯兰艺术、古罗马文物、古意大利和伊特鲁利亚文物、法国绘画、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等。馆内藏有许多知名文物,如《斯芬克斯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境外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之一,面像虽然缩小了比例,却依然透着威严,耳朵上的纹路清晰得能看清工匠的凿痕;《宙斯与鹰》雕塑中的人物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他手持象征权力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权杖</span>,脚边的鹰是他的神兽,是卢浮宫古典雕塑藏品中体现“神王形象”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展现了古罗马雕塑对古希腊经典神话题材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的狮身人面像</p> <p class="ql-block">宙斯(朱庇特)与鹰雕塑</p> <p class="ql-block">河神坐像雕塑</p> <p class="ql-block">法厄同的坠落雕塑</p> <p class="ql-block">四季拟人像雕塑</p> <p class="ql-block"> 叙利馆一楼像藏着古希腊的“反差彩蛋”。先看见男性裸体雕塑,这类雕塑是古希腊艺术中“裸体美学”的起点,当时的希腊人认为,裸体是对人体美的赞美,也是文明与力量的象征,所以会用全裸形式塑造运动员、神祇或贵族形象;接着遇见《全副武装的维纳斯》——她裸着的躯体裹着柔美的S曲线,左手轻覆胸口带着爱神的温软,可搭着武器基座的姿态,又漏出几分战士的英气,大理石的肌理在光里泛着既柔且锐的光;后又参观到《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她侧躺在雕得软乎乎的石床垫上,肩背的肌肉线条藏着少年的劲,腰臀却又淌着少女的柔,布料褶皱顺着呼吸似的起伏,连石枕都像沾了沉睡的温软。两种裸体,一种是神性的刚柔相击,一种是雌雄同体的朦胧松弛,倒让卢浮宫的石雕塑,都浸了点活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古希腊男性雕塑</p> <p class="ql-block">全副武装的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一</p> <p class="ql-block">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二</p> <p class="ql-block">萨堤尔(半人马)与厄洛斯雕塑</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阿波罗之子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塞留馆的展品丰富多样,涵盖绘画、雕塑、文物等多个品类,时间关系,我们只是粗略浏览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亨利四世的神化油画</p> <p class="ql-block">汉谟拉比法典</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走到展厅尽头,回望卢浮宫的长廊,那些雕塑、画作、文物仿佛仍在发光——《蒙娜丽莎》的笑、维纳斯的曲线、古埃及石碑上的符号,它们跨越了时空,在这座王宫里相遇,又将各自的故事,讲给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聆听的人。走出玻璃门时,我忽然明白,卢浮宫从来不是一座冰冷的博物馆,而是一个活着的时空容器,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信使,而每一位访客,都在完成一场与过去的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