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晋访古行8:大同博物馆 ~ 平城胡风汉韵

九闲笠翁

<p class="ql-block">大同博物馆 ~ 平城胡风汉韵</p><p class="ql-block">走进大同博物馆的“平城京畿”展区,我的目光立刻被一幅巨大的北魏地图吸引。长川蜿蜒,兴和依稀,凉城静卧于边陲——这不仅是地理的标记,更像是时光的坐标,将我带回那个马蹄声起、胡风汉韵交融的年代。地图以红黄勾勒山河脉络,字迹工整如碑刻,仿佛能听见当年工匠执笔时的呼吸。站在这里,仿佛站在北魏王朝的心脏,看它如何以平城为都,辐射四方,织就一幅恢弘的治世图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那个由拓跋鲜卑建立的王朝首都 ~ 平城,自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皇帝,"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开启北魏平城时代,至迁洛前于平城建都97年。</p><p class="ql-block">拓跋鲜卑以平城为基地,成就伟业。道武帝雄才大略,奠定封建国家;太武帝气吞万里,达成北方统一;冯太后、孝文帝"太和新政",推动华戎一体。他们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奇迹般的辉煌,为古老的中华注入新鲜的血液。</p><p class="ql-block">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 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斑驳拙朴的宴猎壁画,威武雄壮的兵马俑军阵,异域风情的金银玻璃器皿会将我带回到1600年前的平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平城(现大同市),大同博物馆里,我看见了镇馆之宝,司马金龙墓的彩绘屏风板。这些木板画,用朱漆打底,金粉勾勒,画着汉代孝子故事和神仙瑞兽,线条流畅得就像现代动画,色彩千年不褪,鲜艳得能闪瞎我的钛合金狗眼。它们从江南运到平城,把中原文明的精华,刻进了鲜卑贵族的墓里。这哪是画啊,简直就是北魏版的“文化融合教科书”,鲜卑人主动学汉文化,还学出了新花样,连墓都成了“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木板画以红为主调,人物姿态从容,服饰古朴。他们或交谈,或静思,背景中隐约可见楼阁与云纹。色彩虽经岁月侵蚀,却更添一层沉静之美。我忽然明白,北魏不只是一个尚武的王朝,它也在用艺术编织文明的经纬。这些壁画,是平城的另一种遗韵——不是刀剑的冷光,而是文化的暖色。</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镇馆之宝,是宋绍祖墓的石椁。这石椁,砂岩雕的,仿木结构,椁顶刻着“大代太和元年岁次丁巳”,跟《水经注》里的记载对上了号。内壁的彩绘壁画,画着鲜卑贵族宴饮骑射的场景。你看,他们穿着鲜卑传统服饰,却拿着汉式酒器,背景的山水画法,还带着南朝的细腻。这简直就是“胡风汉韵”的完美自拍,鲜卑人把游牧精神当骨架,汉文化当灵魂,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活脱脱的“自拍达人”!</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壁画,我仿佛看到了鲜卑贵族在宴饮骑射时的欢乐场景。他们既有草原民族的豪放,又透着中原贵族的从容,这种文化的融合,让我深感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我甚至想,如果我也能穿越到那个时代,或许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辽金西京”展厅,一幅斑驳的宴猎图壁画,把人带进了鲜卑人的游牧世界。壁画里,鲜卑贵族策马奔腾,弓箭手弯弓待发,背景的草原和雪山,用粗犷的笔触一勾勒,就有了草原的辽阔。但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却用了汉式的细腻写实技法,眼神里既有草原民族的豪放,又透着中原贵族的从容。这简直就是“粗犷与细腻”的碰撞,鲜卑人用游牧精神当鼓点,汉文化当旋律,奏出了一曲草原“狂想曲”,让人忍不住想跟着节奏摇摆!</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我想起陈寅恪先生说的话:“益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将草原文化的豪放特质融入中原文化,推动了社会变革。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融合之路”展厅,一组波斯风格的玻璃器皿,让我眼前一亮。这些来自萨珊波斯的玻璃碗,深蓝色底,表面饰着凸起的葡萄纹和联珠纹,灯光一打,泛着幽蓝的光泽。它们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平城,成了北魏贵族宴饮的“奢侈品”。</p><p class="ql-block">旁边还有件罗马玻璃碗,吹制工艺跟萨珊玻璃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跨越万里的珍宝,见证了平城作为丝路东端重镇的繁华,也诉说着北魏王朝“万国来朝”的盛景,简直就是古代的“国际范儿”!</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玻璃器皿,我仿佛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与热闹。这条古老的商路,不仅连接了东西方,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国际视野,让我深感开放与包容的重要性。我甚至想,如果我也能穿越到那个时代,或许也能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带着这些玻璃器皿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重头戏来了!在“北魏平城”展厅,一组彩绘陶俑排列成军阵,这就是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魏鲜卑骑兵俑。</p><p class="ql-block">这排陶俑整齐得令人心颤。它们不单是陪葬的仪仗,更像是一支沉默的军队,在展厅的幽光里等待出征的号令。骑马者手握缰绳,站立者衣袂微扬,仿佛风刚从平城的街巷掠过。</p><p class="ql-block">我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支沉睡的队伍。他们用静默诉说辉煌,用姿态铭记忠诚,那是属于北魏的尊严,也是大同未曾褪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一列列陶俑,形态却因光影不同而呈现出别样神韵。深色陶面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是被无数目光抚摸过。他们排列如阵,却又各自鲜活。我忽然觉得,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曾在这片土地上奔跑、呐喊、爱与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600年前,拓跋鲜卑在此建都,将草原的豪情和中原的文明熔于一炉;今天,大同博物馆的文物仍在低语,讲述着一个民族主动拥抱先进文化、创造辉煌的传奇。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收藏文物的殿堂,更是一扇通向平城时代的窗口,让我们得以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我走出博物馆,现代建筑的波浪屋顶在阴雨中泛着灰光,像是一首未完的诗。雨水顺着瓦片滑落,仿佛时间的滴答。</p><p class="ql-block">这座城,从北魏的平城走来,历经沧桑,却始终未曾失语。古老的胡风汉韵,就藏在这新旧交织的街角,静静等待被倾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闲笠翁写于乙已年重阳节</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