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br> 这是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联合推出的反映哈军工精神的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请您欣赏。 毛泽东三次接见陈赓 在“哈军工”筹建过程中,毛泽东主席曾三次接见陈赓,过问解决“哈军工”创建中的重大问题。<div> 第一次接见陈赓是1952年6月21日,当天晚上,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集体接见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陈赓,商讨解决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问题,由陈赓担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创建一所军事工程学院。</div><div> 第二次接见陈赓是1952年9月5日,周恩来总理带陈赓向毛泽东请示如何学习苏联的问题。在毛泽东接见陈赓之前,陈赓向周恩来请示:“学院来了这么多苏联专家,该怎么样向他们学习?不要让我犯教条主义错误。”周恩来说,“你跟我一起去请示毛主席吧。”</div><div> 毛泽东接见陈赓为“哈军工”在办学中如何向苏联学习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指出:在军事科学技术教育与科学研究方面,要全学人家的,我们自己不懂,没有办过这样的大学。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我军的发展和提高,要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就是“洋为中用”的方针,不能说这是教条主义。在军事行政管理与训练方面,主要是学习人家的正规化建设经验与良好作风,军队要表现军威,也是国威,不要怕有点形式主义。在官兵关系上、军民关系上,要保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要发扬我军数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方法,思想领先,不搞一长制,不搞命令主义。不学的地方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卑不亢,多做耐心解释工作,不能影响团结。</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场景还原:怀仁堂接见</b></h5> 毛泽东明确了“哈军工”向苏联学习的基本原则是,先进科学技术全学,政治工作不学,军事工作半学(学习正规化建设经验,保持我军优良传统)。1954年4月,在“哈军工”团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上,陈赓告诫各级干部,学习苏联的经验要同学院的独创相结合,在技术上是“拿来主义”,先把苏联的经验拿过来,认真学到手,然后变成自己的。学院主要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不学形式主义的东西,政治工作不学苏联。由于苏联顾问团坚持各系不设政治委员,设政治副主任。“哈军工”以团结为重,在称谓上作了妥协,但强调政治副主任就是政治委员。1955年各系的政治副主任改成政治委员。<div> 第三次接见陈赓是1953年7月10日,陈赓到中南海向毛泽东汇报解决“哈军工”建筑经费和师资等困难问题。毛泽东请朱德总司令一起听取陈赓汇报。陈赓扼要地汇报了9个月以来“哈军工”筹建的进展和教学工作刻不容缓的情况,计划三年建成五所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1954年必须建成20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及其配套设施,迫切需要解决经费问题。毛泽东在听取陈赓的汇报后说:“陈赓对形势分析得很对,战争还在打,战备不能放松,苏联援助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正在不断送到部队,光靠几个专家顾问指导不行,我们急需要有自己的军事工程技术干部。”朱德表示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认为国防费是少一点,但应分先后缓急,有重点开支,“哈军工”所需经费应充分保证。毛泽东还要求陈赓转告黄克诚,召开军委扩大会议解决“哈军工”的建设问题。</div><div> 毛泽东在这次接见时还问陈赓有没有兴趣办“哈军工”,提出想调陈赓到军委工作。陈赓表示很愿意办“哈军工”,而且兴趣很高,向毛泽东请示批准他继续办下去,能够多学几年军队现代化建设知识,以后再说工作调动的问题。1954年“哈军工”基本建成后,陈赓先后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兼副总参谋长,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但始终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聘请苏联顾问援建“哈军工”</b></h1>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持敌视态度,实行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哈军工”在筹建和开展教学活动期间,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援建。苏联专家在自身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技术援助之间寻找和把握平衡点,真诚而有限度地开展援建工作,为“哈军工”的建设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br> 1952年6月3日,粟裕向周恩来呈报《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顾问的报告》,并草拟周恩来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苏联顾问》的信,经周恩来审批后于同日发出。信中说,中国现正筹备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主要是培养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特种部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拟设5个系、26个科、72个班,计划招收1100名学员。因无创办此类学院的经验和教育干部的缺乏,院、部及各系、科均需有顾问的帮助,才能办好。为此,请苏联能够根据这样的组织机构,或看还需增添必要的系、科,派遣足够的专家并准备课程前来帮助。<div> 6月5日,军事训练部部长萧克向聂荣臻、粟裕并周恩来上报《请即在苏联聘请专家筹办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报告指出:“军事工程学院为我军首次举办,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根据顾问提出的组织表进行筹组,遇到很多问题,不能解决。譬如顾问称‘该院需要工厂’,究竟需要哪些工厂,不仅我们不懂,他们也说不具体。顾问也称‘这门教育必须由苏联另派专家来’。为了使军事工程学院筹办顺利,请向苏联政府交涉,先派数个专家来参加筹创该学院的工作。”</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苏联专家在给教员上课</b></h5> 7月8日,苏联政府派出由空军中将瓦·依·奥列霍夫、少将史杰班洛夫、少将别克金、海军上校史杰班洛夫4人组成的专家设计组到达北京,对总参谋部提出的军事工程学院建院初步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经过考察论证,中、苏两国专家共同研究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筹建方案。10月4日,陈赓向中央军委呈报《关于聘请苏联顾问问题的报告》,根据“哈军工”任务及当时条件,请求向苏联政府延聘50位顾问。以后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申请增加顾问名额,总人数为84名,每人工作期限两年,到期轮换。<div> 1953年4月22日,空军工程系主任顾问勒·维·费道罗夫、炮兵工程系主任顾问尼·比·贝日科、海军工程系主任顾问波·德·季莫非耶夫、装甲兵工程系主任顾问彼·尼·卡普斯金、工兵工程系主任顾问亚·波·舍尔巴科夫5人先期到达“哈军工”。28日,顾问团首席顾问兼院长顾问瓦·依·奥列霍夫,顾问团副首席兼科学教育顾问依·依·叶果洛夫,合同战术教授会顾问谢·克·舒里加3人随后到达“哈军工”。</div><div> 顾问团到达后,学院领导主动向他们介绍全面工作情况,遇事和顾问团商量,请求给予帮助。顾问们也经常主动找各部门负责同志交谈,经过短期调查研究,提出了各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和各专业应设的教研室名称以及应配的教学人员名额的意见;草拟出《军事工程学院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例(草案)》,还对校舍建筑的布局、预科学员的文化补习、本科开课的准备工作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苏联专家合影</b></h5> 1954年4月,学院聘请的第二批顾问和专家陆续来院,10月17日,康·尼·诺维克到达学院担任顾问团副首席兼政治教授会顾问。1955年11月,第二批专家全部到齐。此时,学院有顾问和专家共78人。1956年6月25日,副首席顾问依·依·叶果洛夫在莫斯科病逝,12月13日,坦克中将格·尼·柯瓦廖夫担任副首席顾问职务。1957年,第二批苏联顾问和专家有63人因工作期满回国,第三批顾问和专家30人陆续到达学院。1957年3月27日,瓦·依·奥列霍夫在学院病逝,12月29日,弗·阿·普罗托波波夫到达学院担任首席顾问职务。1958年,学院对苏联顾问和专家统称为专家。此后,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来学院工作的专家有所增加。<div> 从1953年4月—1960年8月,先后有141名苏联顾问、专家在学院工作。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7月26日,在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接到通知,要求8月2—15日全部撤离回国。8月1日晚,学院设宴欢送首批回国的苏联专家,并举行赠送“中苏友谊纪念章”和礼品仪式。8月2日,第一批专家撤离学院。8月15日,在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回国。学院向中央军委上报《军事工程学院七年来专家工作总结》,详细介绍了苏联顾问、专家来学院工作的批次、时间和担任职务,实事求是地肯定和评价了他们对学院建设作出的贡献。</div><div> “哈军工”是新中国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起点,苏联专家援建,带来先进的办学治院理念、先进的教学组织模式、先进的实验设施设备,率先把“哈军工”引向了世界高技术的前沿,为培养的学员后来成长为国家、军队的栋梁之才奠定了基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