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 湖北恩施 <p class="ql-block">土司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古老韵味。它不仅仅是一座城池,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恩施土司城曾是土司制度的中心,见证了无数土司家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风情。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土司路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1500米。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恩施州恩施土司城景区占地面积300余亩,是一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集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少数民族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于一身,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是古迹与建筑类园林景观民俗风景区,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恩施州恩施土司城景区的核心景区由景区入口的墨冲楼、景区内的廪君祠和景区深处的九进堂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真实存在并留下遗址的土司城,不在这里,在唐崖。唐崖土司城址距恩施土司城约113公里。</p><p class="ql-block">恩施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在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特殊治理模式。始于元至正年间(约1341年),中央王朝授予土家族首领世袭统治权,形成“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的自治体系。土司王享军事、司法、赋税全权,仅需定期朝贡,其辖地(含今恩施州大部及宜昌长阳、五峰)不归入中央版图。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说直白一点,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最强盛的容美土司田氏家族曾掌控鄂西南20多个土司,雍正帝御批“楚属各土司,唯容美最为强盛”。有赋称赞土司城:巴山夷水,一方热土;钟灵毓秀,寰球丽都,物华天宝;清江楚竹;屏风九叠,仙侣眷顾。土家发轫,武陵珍珠;施南胜概,土司王府。精致隆美,雕梁画柱;蔚然大观,华夏独数。1723年容美土司田舜年修建“九五居”(九进五重宫殿),僭越皇室规制,被湖广总督弹劾“逾制谋逆”。朝廷以“违制建衙”“私征赋税”等罪名,于1733年派兵武力镇压,末代土司田旻如在万全洞自缢。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施“改土归流”废止,雍正推行中央集权,废除全国土司制度,改设流官治理,恩施地区纳入施南府管辖,标志着延续454年土司时代终结。现存恩施土司城是2002年修复开放的仿古建筑群,占地300余亩,完整复原了土司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形态,核心建筑九进堂以333根立柱构建纯榫卯木结构,展示了土家族建筑艺术的巅峰成就。</p> <p class="ql-block">我带着好奇心,走进了这片“最后的香格里拉”,来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走到门口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气势恢宏的土司城门楼,这座门楼飞檐翘角,层叠错落,由纯木和石料构筑而成,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却历经岁月依然稳固如初。土司城门楼,也被称为“土司朝门”或“看楼”,是土司的威严和丰功伟绩的象征。整座门楼外观古朴、庄重,飞檐翘角,颇具气势。门楼前面左右有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了土家“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右侧墙上有三幅壁画,集中展示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一栋纯榫卯结构的木楼。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这些数字寓意着一年中的四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门楼青瓦如鳞覆顶,红墙似霞映日,檐角之下雕梁画栋,花鸟鱼虫、祥云瑞兽栩栩如生,门楣之上,高悬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的"恩施土司城"五个鎏金大字,门两旁的对联是“天下无双景、华中第一城”。抬眼望去,竟还能看到屋顶塑有数只蝙蝠环绕一枚古钱的装饰,据本地说,说是寄寓着“福在眼前”的美好愿景。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门楼前的广场上,几个小贩支着摊子,卖些土特产和纪念品。一个老汉蹲在角落,面前摆着几把自制的竹笛,笛身泛着青黄的光,他却只是低头抽着旱烟,并不吆喝。游人从他面前经过,目光一扫而过,竟无一人问津。绕至门楼背面,便能看到“墨冲楼”三个苍劲大字,作为兼具朝门威仪与看楼功能的它,楼内可谓是别有洞天。在这里,恩施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画像依次陈列,其中还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佳作墨宝,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穿过巍峨的城门,正对门楼的有件青铜器复制品“双虎纽錞于”赫然入目,作为巴人昔日征战的军用乐器,錞于顶端盘踞着一对猛虎,昂首对峙,威风凛凛。经考证,虎钮錞于是东周至汉代,巴民族的特有乐器,用绳系钮,悬挂于架上,以击打的方式使其发出声响。在商周的较早阶段,巴民族是和楚民族是并列发展的我国南方民族。进入春秋以后,巴人的活动地域逐渐归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国,并与楚民族不断融合;另一部分逐渐向四川盆地迁移,慢慢与那里的蜀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巴民族是楚国境内的主要民族之一。楚国中心地带的考古发现中,常有巴民族标志的文物出土。</p><p class="ql-block">錞于上的虎纽应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就是巴族的"图腾"。在城门楼的旁边各有两尊巨大的塑像。白虎是土家人的图腾,而这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好像似紧盯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我猜想估计与汉族庙宇中四大天王的功用相似。</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小径继续前行,只见一座造型优美的风雨桥横跨在护城河上。风雨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这座风雨桥上建有五座塔亭,塔亭飞檐翘角,宛如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我国的侗族、苗族、壮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都有修建风雨桥的习俗。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走进风雨桥,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桥内的木质长廊宽敞明亮,两侧设有长凳,供行人休息。桥顶覆盖着青瓦,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遮阳避暑,桥的两侧和顶部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和彩绘,有土家风情的人物画、山水画,还有寓意吉祥的图案,踱步于这风雨桥上,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声,看着眼前的绿意,仿若置身于绿野仙踪般。</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对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一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p><p class="ql-block">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当头领后,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这里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的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p> <p class="ql-block">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巴务相非常焦虑恼火,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就将头发系于颈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弯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顿时天开明朗。</p><p class="ql-block">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化为较先进的农耕生活。巴务相建国图强、开疆拓土的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庙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便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p> <p class="ql-block">过了风雨桥,就是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当年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土司兵丁骁勇善战,自古闻名。其先民巴人助武王伐纣时,就有“巴师勇锐”的记载。土司实行的是“农兵合一”制,土民“农时在田”、“战时为兵”。平时,听到牛角号声,即齐到校场操练。负责督导的武官,土家语称为“徒堂”。徒堂要求十分严格,每个士兵须戴重16斤的头盔,身穿30斤重的牛皮铠甲,进行厮杀格斗。并以打猎代训,要求一人擒虎,20人相助,只准虎死,不许虎生,准放虎逃脱就要受重罚。在追击逃敌时,无论深沟高坎,悬崖峭壁,务必生擒逃敌。攻防训练更为奇特而严格,按一三五七九奇数列成五排,组成三角型尖锐攻掠梯队。在攻城掠寨时,一人倒下,即依次由后排补上,只准前进,不许后退,以攻破敌阵为止。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才造就土家兵丁钢打铁铸的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也正因这“扎硬寨,打死仗”的土家兵丁,于明代嘉庆年间,由年届80余岁的土司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土司兵所到之处,占无不克,攻无不胜,令倭寇无不闻风丧胆。</p> <p class="ql-block">土司校场后面是土司城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就是王府九进堂了。九进堂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整体建筑由低向高递进,有九重九进,故称“九进堂”。或许有很多人不理解“九进堂”的含义,其实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九道门,每推开一道,便能看到一段动人的土家故事,当穿过这一进又一进堂楼,掠过古朴典雅的古楼,拾级至九进堂最高处,凭栏俯瞰,亭台楼阁如星子散落,飞檐翘角若凤凰振翅,恍惚间,昔日土司王朝的威严气象跃然眼前,叫人不禁感慨:这里当真是不负“土司皇城”之名。九进堂实际上是一座地道的土司皇城。</p> <p class="ql-block">九进堂的第一进,便是一座时光的闸门,轻轻推开,便跌进了百年前吐司的旧梦里。门槛是乌木的,踏上去有沉实的回响,像是叩问了某个沉睡的朝代。檐角挑得很高,蹲着几只褪了彩的陶兽,风雨磨钝了它们的爪牙,却磨不去那昂首的姿势。阳光从瓦缝间漏下来,在地上排出一串模糊的卦象,游人的脚步踩过,便搅碎了这古老的占卜。堂前悬着匾,金漆剥落处露出木头的肌理,那字却还虬劲,一笔一划都像要挣出框来。两侧的楹联已经斑驳,但隐约能辨出"日月"二字,其余的,都交给穿堂风去诵读了。最妙是那对雕花门扇,推开时"吱呀"一声,惊起了梁上积年的尘埃,在光柱里跳起一支细小的舞。门枢转动的痕迹深陷在石臼里,记载着无数个开合的故事。门槛内侧有道凹痕,据说当年吐司跨马回府,铁蹄总要在这里蹭一下,如今倒成了蚂蚁迁徙的隧道。穿堂风掠过时,带着后院里古柏的苦香,和某个厢房里新沏的茶气,恍惚间竟分不清,这风是从前朝吹来的,还是刚打现代的高楼间拐了个弯。</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为戏楼。戏楼高19米,三层飞檐高耸。楼下过道有石阶通往第三进,在这石阶中央嵌有“麒麟献书”的石浮雕,寓意为“晚梦麒麟生贵子”。二层为戏台,上面可容纳40人同台献艺。戏楼两侧的雕龙石柱,以其精美的工艺成为九进堂的焦点。龙纹盘绕,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然而,这让我不禁陷入深思:龙纹在古代是皇家的象征,土司为何敢在自己的府邸中雕刻龙纹?难道他们真的企图与皇帝平起平坐?这种逾越之举,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戏楼的雄伟气派与豪华,印证了当时土司王室生活的优裕与奢糜。事实也是这样,历史上恩施许多土司都建有戏院,并养有专供娱乐的歌舞戏班。容美土司田舜年父子,不仅在土司王府建有戏楼,养有戏班,还不远千里从北京接来戏剧专家顾彩到容美土司,与田舜年一起移植演出了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顾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演唱水平在当时全湖北也算上乘。田舜田土司还亲自创作了《许田射猎传奇》剧本。可以说,正是土司对文化艺术的看重,客观上也推动了土司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三进是议事厅。也称作“宫言堂”和看台。主要供土司及土司以下的都爷、总爷或舍巴等土司职官商议钱粮征缴、军事防务及接待相邻土司使臣来访等有关土司政权治理的大事。议事厅的另一用途就是作为土司王室和土司职官看戏的“看台”。</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是摆手堂。摆手堂是25米高的5层高楼,层层飞檐,亭亭而上。上三层为国顶亭盖,下两层为四壁见方的厅堂。摆手堂上圆下方,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也暗含着中国人所崇尚的外圆内方的行为规范。摆手堂是土家族特有的祭祀性建筑,也称“神堂”。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人都喜欢去摆手堂唱摆手歌、跳摆手舞,以此祭奠祖先和祈求庇佑。摆手堂主要供奉的是彭公爵主、向老倌人和田好汉三位土王菩萨。土家人在跳摆手舞前,先要以“猪十金”或猎获的野物向土王菩萨行祭礼,同时要放三眼铳和击鼓,众人在土家人称之为“梯玛”的巫师引导下唱摆手歌,然后齐到摆手堂前场地上围绕挂满灯笼的灯笼树或烧的篝火跳摆手舞。跳摆手舞,土家语称之为“舍日巴”,是美好的意思,舞蹈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土家先民狩猎和作战生活。舞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属于军功战舞,每三年举行一次,小摆手属农事舞,每年举行一次。摆手舞中的大摆手,源于土家先民巴人的军前舞——巴渝舞;多表现战争中拼肉搏、徒手夺抢、竞技比武等,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优美健壮。现由长阳文艺工作者移植改编成“巴山舞”,除保留了原始粗犷、刚劲的一面外,还增强了时代特点,成为土家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广场群体性舞蹈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五进为后院门楼。门楼有三道门,并与前面祠堂相通。这里的三门虽无生死之分,但有尊卑之别。就是说,身份卑微的从侧门进出,身份高贵的则从中门进出。</p><p class="ql-block">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取名“常喜”,就是说经常粮满囤、谷满仓,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土司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丰收或减产,是关系土司政权攸关的大事,封赠粮食的“常喜”二字,实则也是土司心里常喜的写照。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备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或钱财。实际上,所谓储备库,就是土司王府的银行。银行藏钱多少,反映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经济力的强弱便直接影响到土司的政权。当时的容美土司正是因经济实力雄厚而雄踞鄂西土司之首。可见,“常喜库”和“储备库”是土司的命根子,土司不到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设有库长和仓廪人员日夜厮守着土司粮仓和钱财。</p> <p class="ql-block">第七进为双层亭楼。它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左边叫“翰墨轩”的是公子的书房,右边称“芹香阁”的是小姐的绣楼,土司称未成年的公子叫“官儿”,未出客的女儿叫“官姐”。土司王或送其子女去荆州府学堂读书,或请教师到土司王府执教,不遗余力地培养其子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培养其女成为名媛淑女,以让土司王业后继有人。</p><p class="ql-block">第八进为内宫的中堂,称“宾悦楼”,主要是接待、筵请朝廷使臣及友邻土司来宾的地方,是土司最高规格的接待。</p><p class="ql-block">第九进为后堂。土家叫“惹巴楼”,意思是很美的地方,它主要是土司的寝宫和家庙,属内府中最高贵圣洁之地,共四层。第一层为“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二层叫“宁沁殿”,是土王看书、写字、抚琴、赋诗、颐养心田的地方;第三层为“泰安殿”,是土司王和原配夫人(称为正室之妻)的起居室,室中三檐滴水鸾凤和鸣床,绫罗宝帐、土花被盖、珠光宝气,无不显出雍容华贵之极。第四层为“祖宗堂”,供奉着土家族神和历代先祖神位,是九进堂最高处,是土司王宫家庙,每到岁末年节,土司都带着土司王室宗亲进行隆重祭拜,就是平时,这里也是香火不绝。</p> <p class="ql-block">沿陡峭的阶梯而上,便登上了威武绵延的土司城墙。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块石筑成,厚实坚固,巍巍延绵,就像一条巨龙将土司城围得严严实实,有“金城汤池”的味道。城墙上还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人之幽思”。鼓楼为塔形建筑,底座多为方形,上面有多角形屋檐,是民族传统庆典的地方。鼓楼也是敌人来犯擂鼓报警之地。另外,还有报时的作用,俗话说“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钟楼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中层为城楼,顶层为亭。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土司城各景观的壮丽和感赋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漫长历史。它主要用于土家族祭祀和朝贺。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从钟楼而下,不远处就是“听涛茶楼”。听涛茶楼位于卧虎沟僻静处的泉水溪,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在这里可以品尝“家台富硒茶”、“云雾茶”、“白鹤茶”等名茶。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时便抽枝吐芽,凸显出茶树王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品茶香后,悠然而出,在白虎山下的深沟叫卧虎沟,卧虎沟上横跨一座软索铁桥,称为"卧虎桥"也称作"卧伏桥"。是形容游人过桥,桥身晃荡利害,胆怯的人便感到害怕而止步不前,俯身卧伏于桥上,所以叫"卧伏桥"。其实是"卧虎桥",是因卧虎沟而得名。卧虎桥桥高22米,桥长66米,桥宽2米。桥下流水淙淙,桥上白云悠悠。举步桥上,铁索桥晃晃荡荡,令人头昏目眩,有恐高症或心力不济的人是不敢贸然一试的。现在因年久失修,担心游客上去出事故,已经封闭了。过“卧虎桥”便到了白虎山下。白虎山上立有白虎雕像,它栩栩如生,威风凌厉,似乎要从山上一跃而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对白虎的崇拜。白虎飞跃而下的雄姿,倒映在美丽的月亮湖中,形成大吉大利的白虎照穿行于土司城,犹如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纵览土家族千年的历史文明?走读土司城,似是一场文化风情的荟萃,它扑面而来,让人沉醉不醒。这正是“千古兴亡天下事,施州土司亦如此。大浪淘沙英雄迹,不尽悠悠文化情。”</p> <p class="ql-block">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这叫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左边两间落在实处,右边一间悬空。左边是火房、中间为堂屋、右边即是厢房。厢房下面有柱无壁,即所谓吊脚楼了。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谓一举多得。土家人崇祖意识强烈,堂屋正中置有神龛,专门供奉祖宗牌位,写着“天地君亲师位”。“亲”就是宗亲、祖先,称之为家神。逢年过节都得香火祭祀,家中凡红白喜事的重大仪式都在堂屋内举行,堂屋成了土家最神圣的地方。火房内必须有火炕,一年四季是不能熄灭的,土家人有“薪火相传”的观念,认为熄火就意味着家中后继乏人。</p> <p class="ql-block">土司城内还有供奉孔子的师孰学堂,忍、谦、仁、智四个大字刻于学堂中间,古训千年精髓,默默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记得忍字下方写着:“能以物为忍者,是人中之人,可为人上人;能已人为忍者,是人中之贤,可称为人圣;能以己为人者,是人中之杰,能称为人尊。”具体的原话已不太清楚,大概是这个意思吧!世上万物,不以自己的喜好,权物贪欲为忍者,为人上人。能以人和人之间的羡慕嫉妒恨为忍者,有德高望重之贤能为人圣。能和自己的本性和与生俱来的黑暗狭隘面相抗衡的人,方为人之尊。个人理解的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思维观点素质文化低的人去计较,就相当于对牛弹琴,又何必去浪费自己的精气神呢?还不如忍让。与思维观点文化素质相等的人,也不会有无意间的争执,又何来忍让呢?与高过你思维观点文化素质的人相处,那么别人也不会让你有计较的机会,只有别人忍让你。所以,这千年的一个忍字里,包含了乾坤万象,好好体悟透吧!我一直努力做个能忍的人,但是才疏学浅,德品不全,也只能保持正确追求的方向吧,努力再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