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河市古称瑷珲,地处东北边陲,是中俄边境重要口岸。世人知瑷珲,多因历史课本中刻骨铭心的《瑷珲条约》;知黑河,则源于地理课本“胡焕庸线”——它正是该线北起点。如今,黑河更是连接欧亚的“黄金支点”、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前沿。</p> 桥 之 思 <p class="ql-block">黑河中俄大桥全长20公里,横跨黑龙江,连接中国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俄能源、交通、基建领域合作的新平台。它的建成终结了外贸“封江期”,为区域经济发展破除瓶颈、注入动力。</p> <p class="ql-block">为方便观光,黑河市专门打造了大桥公园,园内核心景观乃一座高21.5米的多功能观光塔,站在塔上,大桥全貌及一江两岸的旑旎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这座以“中国红”为鲜明标示的大桥,像一条炽热的绸带,既透着工业建筑的硬朗,又满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成为界江上最亮眼的“中国符号”。</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光塔上,观桥思之:此桥之重,不在其长,而在其打通现实之阻,激活合作之能,承载发展之望。它让边境不再是国家“终点”,而是主动拥抱世界的“起点”。它左手牵着中国发展红利,右手连着国际发展机遇。它用独有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边境之思”——从“终点”到“起点”的价值重构。</p> 江 之 忆 <p class="ql-block">黑龙江公园是观赏中俄双子城的最佳地点。这座以中俄界江蜿蜒而建的公园,树木、花圃、草坪错落有致,黑龙江水波涛轻漾,清风拂过,飘来草木与江水交织的清新气息。</p> <p class="ql-block">立于江边,目光漫过江面,对岸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清晰可见。然此刻我无心赏此异国景致,“海兰泡”三字却骤然浮现。1858年《瑷珲条约》的签订,让黑龙江从滋养两岸的内江,变成了划分疆域的界河,包括“海兰泡”在内的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沙俄霸占,从此再无“海兰泡”,那个地方已被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p> <p class="ql-block">望着江边拍照的旅游客,我忽然觉得,隔江凝望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尘封的记忆在凝望中被唤醒,让这片土地的过往在凝望中被铭记。然铭记不是为了延续隔阂,而是为了让吾辈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p> 夜 之 融 <p class="ql-block">黑河的夜是宁静的,也是热闹的。</p> <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江风伴着霓虹,恰中俄紫金之夜狂舞大赛正酣,中俄舞者同台,或持中式彩绸,或披俄式花裙,或踏东北秧歌之劲,或展俄罗斯踢踏之活,鼓点与旋律交织,舞步共光影流转,语言虽异,却舞步相合。台下观众不分国别,同随节奏鼓掌喝彩。这热闹的背后,藏着文化交融的深层逻辑:文化不是用来划分你我的“壁垒”,而是用来彼此连接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曲终人散,回望灯火中的舞台,忽觉此夜之舞,看似舞的是两国之欢,实质却是从“疏离”到“交融”的文化共鸣。以文化聚气,以交流聚力,方能让黑河之夜常亮常新。</p> 线 之 考 <p class="ql-block">在黑龙江之畔,“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于2020年悄然建成开放。它并非寻常意义上的游憩之所,而是一部以大地为纸、历史为墨、人文为魂的地理教科书。到黑河旅游,一定要到这个公园去一趟,去亲手触摸那个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坐标——“胡焕庸线”。</p> <p class="ql-block">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的黑河,一路向西南蜿蜒,直至云南的腾冲。乃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精准勾勒出的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2009年,被中国地理学会评选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胡焕庸线是一条神奇的直线。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根据胡先生当时的计算,线的东南侧,国土面积占36%,人口却占96%,线的西北侧,面积占64%,人口只占4%。更令世人惊奇的是,90年来,人口从4亿多变成14亿。这条综合分界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从未被打破,而是保持了惊人稳定。</p> <p class="ql-block">“胡焕庸线”最初是基于中国的人口分布而提出的,然而在此之后,人们又发现了“胡焕庸线”更多的神奇意义。</p><p class="ql-block"> - 经济社会:东南半壁贡献全国约95%的GDP,西北仅占5%,交通、能源消费等资源分布亦呈东西分化。</p><p class="ql-block"> - 古典诗文:是田园与边塞诗的分野,东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p><p class="ql-block"> - 文明脉络:为农耕文明区与游牧文化区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 - 地理生态:是干旱与湿润的分界,西侧多低温高寒,东侧地形平缓、年均气温较高。</p><p class="ql-block"> - 气象特征:基本与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重合,划分半干旱与半湿润区。</p><p class="ql-block">- 旅游分布: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北半壁仅占4%,东南半壁达96%,与人口分布规律契合。</p> <p class="ql-block">如今,“胡焕庸线”早已超越人口地理的范畴,被广泛应用于人地关系所能触及的诸多领域,至今仍在经济、安全、国土优化等国情研究和战略制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