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山水人生</p><p class="ql-block">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开启了一段悠游山水的快意人生。庆历年间是范仲淹的时代,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流传千古,第一句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当时欧阳修也参与了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滁州,心情难免失落。滁州位于江淮之间,是个小地方,类似于现在的五线城市,这里远离朝廷纷争,欧阳修获得了难得的平和,对人生和事业有了新的认识,他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文词非常优美,到现在还是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 他写到滁州城外四面都是山,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是一道飞瀑,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就是滁州太守欧阳修本人。太守工余闲暇就来这里喝点小酒,在流泉飞瀑之间小酌,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欧阳修到滁州那年也就38岁,但他已经自称是一位老头了,所谓醉翁,头发有些花白,每喝必醉,酒量不大,在这种微醺的感觉之下,他说出了千古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年四季,山中的景色变幻无穷,人的感受也不同,让人流连忘返。最让人感到快乐的是,滁州当地人民的淳朴,快乐发自内心,他们安居乐业,闲来无事也在山中游玩。真正的快乐,就是与民同乐。每次出游,太守都带着自己的同事,一大堆人马来到山中野炊,不醉不归。</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很超前,这种生活方式类似于现在流行的露营。他写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烈。他们一起碰杯、猜拳、射壶、套圈,做游戏,不分彼此。他写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这时候,太守高兴地忘乎所以,像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甚至有些失态。黄昏日落时分,大家一起离开山中,这就是醉翁的快乐生活,他真没拿自己当官,真正做到了与民同乐,干群关系和谐。作为一州之长,俗称大官,欧阳修没有架子,他的快乐是和同事手下一起快乐,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快乐,在和谐大自然之中,大家一起烧烤,一起喝酒,一起游戏。而不是在奢华的私人会所私密空间之中,独享那些昂贵的名酒,吃的只是最普通的家常野菜。他写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描绘出一幅滁人丰年踏歌图,在醉翁亭里,他的眼中是百姓的生活。山肴野蔌,杂然前陈,觥筹交错,众宾欢也,大家一起畅饮,一起忘情,在快乐之中,所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不长,一共也就400多字,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全文共21个也字,之乎者也,读来朗朗上口,堪称千古奇文,美文中的美文。他没有高高在上,把自个儿当干部,而是来自人民,融入人民,活的特别的轻松,所以在这种氛围之中,整个治理也达到了新的境界,达到了欧阳修追求的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他也没有大搞基建工程、形象工程,仅仅是建了几座亭子,这些所谓亭子就是最简单的小房子,只有几根柱子,没有窗户,连门都没有,纯开放式的公共空间,谁都可以去。他就坐在亭子里,看看风景,而且也不是什么名山大川,就是郊区的寻常景色,看见人民的简单快乐,平淡天真,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理想。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就是人民之乐,只是他很含蓄,大有功成不必有我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到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欧阳修“偶得一泉于州城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以与州人往游其间,他在《与韩忠献王书》记述了这一过程。此地距离醉翁亭不远,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他给亭子取名为丰乐亭,写下《丰乐亭记》,成为《醉翁亭记》的姊妹篇,后来苏轼把此文写成书法,刻在碑上。欧阳修再次描绘了滁州山水之美,人民生活安逸。他抚今追昔,发出追问,想到百年之前的唐末五代,天下动荡,民不聊生,宋太祖赵匡胤率领大军,击败南唐,平定滁州。后来,北宋建立,国家统一,人民才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一晃百年而过,人们已经忘记了过去岁月的动荡,不再记得先帝的恩德。如今又是丰收之年,人们心情愉悦,才可以和他共同徜徉山水。作为一方太守,他有责任将历史的来龙去脉还原以告诉人们,幸福看似寻常,实则来之不易,更应加倍珍惜,正确的治理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和一般的文人不同,欧阳修是一位官员,一生都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即使在滁州被贬期间,他也是地方的一把手,可谓位高权重。欧阳修还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更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他的视角更有深度。他的文章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将时空、历史、民生融为一体,欧阳修的治理之道、为政思想和人格魅力尽在其中,到今天仍有借鉴价值。欧阳修的山水生活还在继续,不久,他又在丰乐亭附近修建了一座醒心亭,具体位置在丰乐亭以东几百步远的一座山上。他的学生曾巩写下一篇醒心亭记,他写道,欧阳修和宾客出行,先到丰乐亭宴饮,然后去醒心亭醒酒,眺望山川,云烟缭绕,不觉神清气爽酒就醒了,整个心情更加舒畅。曾巩剖析欧阳修快乐的根本缘由,这一切都是因为朝廷无为而治,才使人民自给自足,国家人才济济,这就是范仲淹所谓的政通人和,泽被草木,夷狄都被感化,这种快乐远远超过山水之乐。甚至山川也因人为治理、百年无事而更加秀美。</p><p class="ql-block"> 曾巩道出了醒心亭命名的由来,名字取自韩愈《北湖》诗的诗意。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宋文脉的传承,唐宋文章八大家,唐代文坛领袖是韩愈,到了北宋,就是欧阳修,然后欧阳修传承给曾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这几人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一时文章灿若星河。曾巩当时也只是一位28岁的青年,它还超前的指出了欧阳修的历史地位,他说欧阳修是韩愈以后几百年才出现的文化巨人。现在大家天天相处,还无法感受到他的历史分量。他预言道,再过几百上千年,人们才能更加深切的理解到欧阳修的伟大之处,想要见到他的真人,寻访他的遗迹,然而斯人已去,可望而不可及,令人徒增感叹,才能真正发现他是千年难遇的人才,照亮了一个时代。读了文章,仰慕欧阳公的文采风流,我要去滁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