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行走南太行的道路是从云台山景区公路开始的。车入叠彩洞,仿佛进入了一座被掏空的山体艺术馆。十九个隧道首尾相连,像一串被岁月打磨光滑的念珠,串联起豫晋两省的呼吸。每穿过一个洞口,光线便完成一次明暗交替,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史书。洞壁还保留着当年人工开凿的粗粝痕迹,岩缝间偶尔渗出的水珠映着车灯,恍若那个“人定胜天”年代未干的汗珠。</p>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个洞口将我们“吐”出时,车牌已从“豫”换成了“晋”,唯有身后那串镶嵌在绝壁上的窗洞,还在诉说着愚公后代们如何用钢钎与铁锤,叩开了这座大山的门扉。</p> <p class="ql-block"> 转入太行一号公路,这条旅游通道如一条灰白的绸带,悠然飘落在山脊之上。摇下车窗,秋风裹挟着松涛与草香灌入车厢。远处,连绵的峰峦呈现出一种沉稳的黛青色,巨大的白色风车伫立在山巅,叶片缓慢转动,划破天空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 俯视山下,近处的山仍苍翠欲滴,丝毫没有秋天的景象,远处山峦则在淡淡的雾霭中朦胧如画。山脊的风声、风车的嗡鸣与山谷的宁静,共同谱写了一曲太行独有的交响。</p> <p class="ql-block"> 十里长下坡过后,是一个叫 “窑情岁月”的景区,与其说是景区,不如说是一座露天的时代博物馆。一排排窑洞依山而凿,斑驳的木门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锁,仿佛主人只是临时出门。</p> <p class="ql-block"> 场院中央,一辆解放牌卡车的油漆已被风雨剥蚀,露出深红的铁锈,却依然保持着昂扬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 最触动人心的是那列停在铁轨上的绿皮火车,墨绿色的车身上,“丈河——北京”的指示牌依然清晰。我仿佛看见当年那些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从这里登上列车,奔向远方的首都。如今,铁轨缝隙间已长出青草,但那个火红年代的温度,似乎还残留在车厢的座椅与过道里。</p> <p class="ql-block"> 又翻过一道山脊,进入了抗战时期陵高县政府驻地大槲树村。首先迎接我们的是村口的八路军战士雕塑,他们手握钢枪,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村舍的墙壁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宣传画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标语依然醒目。</p> <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并非这里唯一的语言。几位白发老者坐在石碾旁晒太阳,用浓重的乡音聊着家常,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既有往昔的沧桑,也有当下的安详。村中道路干净整洁,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与古朴的石板路相映成趣。在这个深植着红色记忆的村庄里,往日的烽火已化作今天平静的炊烟,历史的根系正滋养着新时代的繁枝茂叶。</p> <p class="ql-block"> 这片古老的土地,既收藏着惊心动魄的过往,也孕育着朴实温暖的日常。它的美,不在精巧,而在厚重——如同这路边的磨盘,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从容地承载着每一个行走其旁的足迹,与每一段生生不息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