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孙中山一生不治家产,1916年回到上海后,一直借住在上海环龙路63号。四位旅居加拿大的华侨到上海筹办一个化妆品工厂,来到环龙路63号拜访孙中山。当他们告辞出门时,拉着卫士马湘问:“孙先生住的房子太不像样了,是他自己的吗?”</p><p class="ql-block"> 马湘说:“不是他自己的,他哪里有房子?这房子每月要付租金65元。”这几位华侨说:“孙中山先生是个好人,哪里有做过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连住的房子也没有呢?我们要替他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们购置了莫利爱路29号的一所楼房,赠送给孙中山居住。过了几天,这4位华侨又来访,见孙中山后说明来意。孙中山说:“送房子给我么?不可!不可!我怎能接受你们这样重的礼?”经过他们十分恳切的劝说,孙中山不好再推辞,就从环龙路迁了过去。(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284页)</p> <p class="ql-block"> 莫利爱路是法租界的一条宁静的马路,路边是两排茂盛参天的法国梧桐,29号就位于马路的东头。这是一幢灰墙红瓦的欧洲乡村式两层小楼,外墙上布满了爬山虎、紫藤,楼前是一片草坪,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花草树木。楼下是客厅、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一个小会客室。</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在这所房子里潜心著书立说,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苦心钻研和艰难探索,先后写成了《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三本著作,后被编入《建国方略》。(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285页)</p><p class="ql-block"> 《实业计划》是一部重要的经济著作,凝集着孙中山的无数心血,体现出他立志改造中国的强烈愿望,描绘了一幅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蓝图,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很多规划在当时条件下虽然很难实现,但像三峡大坝、青藏铁路、三大海港、浦东开发等很多设想,先后都变成了现实,对今天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仍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294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