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自古多俊秀

十八羊(手机拍摄)

<p class="ql-block">在西北流传一句“米脂婆姨绥德汉”的民间谚语,用来褒扬两地男女的出众风采。我游玩过米脂后,还没有去绥德便觉得有点遗缺,便再坐了一小时的火车,来到古称“天下名州”绥德。从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上古,相传女娲在此抟土造人,这份深厚底蕴滋养了绥德数千年的石雕智慧,欣赏绥德汉的风采。当我走进石魂广场,以石狮为主题狮群,把融合历史文化与艺术,做成石雕文化的集中展示地,让我深入领略探寻到石头背后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广场核心——“天下第一狮”,这对巨狮是绥德石雕的巅峰之作,令我倍感震撼。东侧雄狮高19.95米,象征1995年绥德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之乡”;西侧雌狮高19.5米,两狮相距19.5米,分别由1119块与1117块本地砂岩拼接而成,总重逾千吨,狮身由龙子赑屃托付,赑屃力大无穷且象征长寿吉祥。</p> <p class="ql-block">沿神道左右排开的34尊石狮,每尊高达6.6米,相当于两层楼高,它们肩并肩形成“朝圣序列”。数字“34”象征陕北有34个民俗节庆,加上广场中央的两尊巨狮,共36尊石狮,寓意“镇守一方、万家平安”。这些石狮獠牙外露却嘴角含笑,双目圆睁却带着憨厚,这种雄狮张口怒吼,内含文殊菩萨,寓“智慧在外”;雌狮闭口含慈,内含观音菩萨,寓“慈悲其中”。一吼一守,一刚一柔,正是“绥德汉”与“绥德婆姨”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在崖壁上刻的“醒狮”二字格外醒目,让人想起那句名言:“一旦觉醒,将震惊世界”,这正是绥德人用凿子刻在石头里的精神宣言。</p> <p class="ql-block">在石魂广场附近,我站在石人渠.摩崖石刻下,端详东西长280米的红砂岩上,镌刻着50余幅历代名家的题词与浮雕,最显眼地方有毛泽东手稿“奋斗”,与其并列有蒋中正的“破虜风高”。不仅有狮子为主体的古朴画像,也有“龙龟葫芦”“河图洛书”等远古图文,凿刻痕迹与崖壁浑然天成,更添古意。</p> <p class="ql-block">绥德自古多俊秀。</p> <p class="ql-block">地摊上红枣当作蔬菜卖。</p> <p class="ql-block">我从北门湾北门坡上山,走进永乐门,进入古城内,随处可见导览图和指示牌。经过两个多小时窜街走巷,走访了进士院、花墙院、龙章褒异坊、文庙、大定钟和绥德中学。</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绥德疏属山景区,位于县城内,包含扶苏墓、汉画像石馆和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旧址,是历史与自然结合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龙章褒异坊是绥德唯一现存的古代牌坊,也是研究明清石雕艺术和建筑形制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文庙照壁中的石雕精品,由米脂名匠马鸣俊父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雕刻。主壁为双面镂空透雕五条彩龙戏珠,雕工精细,是绥德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五龙寓意黄、玄、喾、尧、舜五帝。文庙是每个古城必有的寺庙。这座庙始建于金承安五年(1200)的文庙学宫。明清时期,经过多次扩建,形成坐北朝南的砖砌窑洞院落。</p> <p class="ql-block">文庙内设有孔子立像,并修建用于祭祀孔子的“敬一亭”。文庙内悬挂有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铸造的“大定钟”,原为“绥德八景”之一“西寺晚钟”的主体,后搬迁至此。</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绥德大街上,遇上的绥德汉子娶媳妇的大喜场面。顶着晴空万里的天,踩着厚实黄土的地,宾馆门口已是锣鼓喧天。队伍前头有两位搞怪的演员,用夸张的表演逗得满街欢笑,将喜庆的氛围推向高潮。新郎骑着高头大马,身后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礼炮车轰鸣开道,唢呐与腰鼓声直冲云霄,大红花轿稳稳停当,秧歌队扭得红火又热闹,穿着皮袄子、戴着羊肚肚手巾的绥德老汉们,拿起系着红绸子的唢呐,鼓起腮帮子,满脸通红,那嚎亮的声音响彻整个街道。</p> <p class="ql-block">最后游访了绥德的千狮桥,在无定河上的石拱桥,桥上护栏柱及两端凉亭周围,共有1008个神态各异的石刻狮子而得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刻狮群,也是绥德县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浏览与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