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城立在博物馆前,像踩上了失控的跑步机——他往前迈一步,世界便往后退一寸。大地跟着发颤,视野骤然倒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中的城市化信息创业园里,虚拟AI“网管”的权限正悄悄爬升。能窥见全城每台电子设备的运转,看清屏幕上跳动的实时内容;电流在此间游走,有时温吞如溪,有时狂躁如雷,它们织就的逻辑,正以一种诡异的节律漾开波纹,借电磁辐射叩向另一个空间的门。门倏忽开了又合,空气瞬间失压,闷得人胸口发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前,小城总在会议与广播里谈“精神”。对内说,对外传,翻来覆去讲得多了,听的人便倦了,只当是耳边风。别处也讲这些,甚至讲得更巧、更动听。可精神这东西,什么时候最金贵?答案只有一个:在它落地成真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虚拟技术一来,小城的网络、无线电、远程联络全变了模样。像早年那列带着轰鸣与动能的绿皮火车,撞进小城时,满是震撼与惊奇。接着是沉闷的液压声滚过,气压漫遍街巷;再起动时,“哐哧哐哧”的节奏便慢慢远了。境内几座小山,隐约传来细碎的掌声;长江的浪头随潮涌来,竟把整座小城的心跳都搅得澎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精神的丝缕在空气中缠结,要铺展开来,总比找准一个落点更难。所以城市化里的“点”才格外重要——虞山城的“方塔”俱乐部,吴江超市的乌镇组织,昆山戏院的周庄传说……这些,都是江南水乡的精神注脚,是华夏文明里长江一脉的细碎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在里面的,是湿地农耕的念想,是这片土地上原住民的祈愿。只是那些细节,总把本就晦涩的话,说得更难懂。比如砖雕里的暗纹、石雕中的留白、木雕上的缠枝,江南风情好像也跟着这些细节,偏了些时日。直到某天,那粉墙黛瓦忽然变了模样。厚重的墙、墙缝里的青苔,连坚实得发闷的基石,都变得不真切了——像被水漫过、被水刻过。无数人和事在小城里渐渐清晰,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故事,也忽然踊跃起来,等着被雕刻。一层又一层的印记,被新的指令催动,说着徽派的马头墙、苏派的花窗,最后凝成一句流动的注脚:“小桥流水人家”。这,才是水乡该有的底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也有扬州人偏爱“举轻若重”。拿萝卜雕花,雕得花瓣纤毫毕现,倒把该端上桌的主食丢在了一旁,落得个“形式盖过内容”的趣谈。也是,年龄大了,就渐渐的很难被新鲜景致所吸引了,却依旧记得早年间的事,糖粥啦,茅草屋啦,仿佛在提醒着一些遗忘了的人,小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那些先民们履行作为旅客的职责,又给小城留下着什么,其实江南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源于一些相当不起眼的小事,比如临江沿岸的茅草屋和藏兵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