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前篇拙文介绍中唐大历诗人的诗,本应在文前或文后介绍一下玫瑰花的药用价值,限于篇幅只能放在本篇拙文了。百度百科上载有国家中医药名词术语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对“玫瑰花”的定义,现拷贝粘贴如下。<br> 玫瑰花。玫瑰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的干燥初放花,属常用中药材,别名刺玫花、笔头花。春末夏初采摘花蕾烘干或晒干制成,以紫红色朵大、香气浓郁者为佳。其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脾经,具有行气解郁、和血散瘀、止痛之效,主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跌扑伤痛等症 。<br>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入肝、脾经。功能主治: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跌扑伤痛。<br> 目前能查找到的,最早将玫瑰花写入诗歌的是初唐的陈元光,但在诗中是以玫瑰花的别名“湖花”出现的。诗人陈元光,字廷炬,生卒年不详。唐光州(今河南光山)人,一说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因“高宗仪凤中以鹰扬将军随父戍闽。父死,代为将。为岭南行军总管,奏置漳州为郡,以控岭表,就命元光镇抚之,数千里无桴鼓之警。”由此《全粤诗·卷四》载其为揭阳人。因其行伍出身,后世有不少人认为陈元光传世之诗皆为其后人伪造。<br> 候夜行师七唱 其四<br> 戍楼西北望皇家,夏永南征岭海赊。<br> 殿阁凉生梅浦雨,葵柳红映锦江霞。<br> 侮凌烽火心如水,变幻风云眼未花。<br> 犀照湖花消魍(鬼象),龙呈剑气射虚邪。<br> 赤乌黑马流红汗,绿柳金莺冒翠华。<br> 淬砺戈矛寻石上,沉浮瓜李戏江涯。<br> 蕙兰纫佩生香满,荷芰缝衫御暑嘉。<br> 较斧开林驱虎豹,施罟截港捕鱼虾。<br> 火田畬种无耕犊,阴隙戎潜起宿鸦。<br> 夜析重门防暴客,三更三点尚排衙。<br> 从《候夜行师七唱》中,我们得知诗人共写了七首。从这组七言排律中不难看出这是诗人于7世纪末镇守闽粤边疆期间的创作。细品七首诗歌,很容易看到诗人融合了戍边治民的经历,生动反映了初唐边疆治理与军事活动的多维图景。组诗以“戍楼西北望”为贯穿意象,交织烽火戍守、军民耕战、四时风物等场景,既实录征战场景,又抒文人情怀,展现了守土之志与边塞生活的丰富性。我们重点学研一下写有“湖花”的第四首。<br> 首行诗“戍楼西北望皇家,夏永南征岭海赊。”通过描述边防瞭望塔上的士兵眺望皇室所在,表达对朝廷的忠诚与守卫边疆的责任感,同时点明夏季远征的地理范围,涉及岭南和南海的广袤地域。“赊”字有长和远的寓意,在此形容征途遥远。<br> 第二行诗比较好懂,前半句“殿阁凉生梅浦雨”描述雨后殿阁生凉,而这凉意来自梅浦(岷江支流)的雨水。后半句“葵柳红映锦江霞”展现雨后葵柳被雨水浸润后更显鲜红,与锦江晚霞交相辉映的景象。其中“葵柳”特指蜀葵与垂柳。 <br> 接下来的诗句“侮凌烽火心如水,变幻风云眼未花。”也比较好懂,大意是面对烽火战乱,内心却如止水般平静;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眼光却依旧敏锐清晰。“心如水”是面对战争的从容与坚定,“眼未花”是观察力依然敏锐明晰。<br> 诗的第四行略微有点费解。前句“犀照湖花消魍(鬼象)”中的“犀照”,典故出自《晋书·温峤传》,说温峤到了武昌牛渚矶,因水深难测,便将犀牛角点燃,照见水中各种奇形怪状的动植物。后世便用“犀照”形容人的眼光独到,明察事理,也有用来形容洞烛幽微的。在这里“湖花”就不能当“玫瑰花”来理解了,而是指战场上的迷雾或伪装,“消魍(鬼象)”意为敌方或敌方变幻多端的诡计。后句“龙呈剑气射虚邪”,“龙呈剑气”指将士的战斗豪气,“射虚邪”中的“虚邪”在中医界指邪气乘虚而入,在诗中则理解为敌方的虚张声势和阴谋诡计。<br> 第五行“赤乌黑马流红汗,绿柳金莺冒翠华。”诗句对仗十分工整。把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与胜利后的祥和安宁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赤乌(一种祥瑞之鸟)”比喻冲锋陷阵的将士;以“黑马”代指战马;“流红汗”是用将士们的血汗形容战斗的激烈与残酷。“绿柳金莺”是与战场形成对比的自然景象;“冒翠华”,“冒”意为“遮掩”,“翠华”指帝王车驾上的翠色装饰,此处借指军队将帅的指挥战车。<br> 第六行“淬砺戈矛寻石上,沉浮瓜李戏江涯。”字面意思在石上淬砺兵器,在江畔瓜田李子树间沉浮戏耍。而在诗中既可以理解为将士们在战斗间隙进行休整,也可以理解为军营里的整军备战和演习训练。“淬砺”,“砺”磨刀石也。“淬砺”本指磨砺刀剑,后引申为刻苦锻炼或进修。<br> “蕙兰纫佩生香满,荷芰缝衫御暑嘉。”字面意思是,将蕙兰(香草)与玉佩穿合,香气弥漫;荷芰缝衫御暑嘉:用荷叶、芰(菱叶)缝制衣衫,抵御暑气。而对一位带领士卒屯垦戍边的将军来说,应该理解为夏季行军作战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材料避暑消疾、御寒消暑、遮风挡雨,真可谓是生存条件艰苦。众所周知,许多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在古人那里经常用来预防疾病,“荷芰缝衫”在汉唐时期的南方,有利用植物叶片制作衣物的习俗。 <br> “较斧开林驱虎豹,施罟截港捕鱼虾。”是继续说行军作战、屯垦戍边的艰苦状况。前句字面意思是,手持利斧劈开丛林驱赶猛兽,用来比喻驱除敌军也不为过;后句既可以理解为布下渔网拦截港口捕捉鱼虾,如果解释为设下诱敌圈套捕获敌军同样说得通。“较斧”指锋利的斧头。“施罟”即布下渔网,“罟”鱼网也。<br> 倒数第二行诗“火田畬种无耕犊,阴隙戎潜起宿鸦。”前句描述的是畬田已播种却无人耕作,结合后句应理解为,因军事行动中暂时无法顾及农耕活动。“火田”即经火烧后的田地,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耕作方式,利用焚烧后的草木灰肥田。“耕犊”即年轻幼小的耕牛。后句说的是将士们利用阴暗的林隙或山涧埋伏或潜行,因此还惊动了林间栖息的乌鸦。<br> 末行“夜析重门防暴客,三更三点尚排衙。”前句说的是,到了夜晚还要分析防御形势,“重门”本指多层防御工事或重重门户,在此隐喻防御、防守。“暴客”指敌方或强盗。后句同样是说在半夜处理军务。“三更”好理解,“三点”即每更分三点,合起来就是指深夜。“排衙”本义指官员升堂前有衙役列队、陈列仪仗,后引申为处理公务的仪式,此处则指处理军务。<br> 诗到此结束了,您是否还有意犹未尽之感?笔者以为,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埋下伏笔,欲知事态发展,且听下回分解。如果您有闲暇,通读诗人的《候夜行师七唱》,您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会对初唐的边塞诗有新的认识。<br> 看完了初唐时期群雄逐鹿的刀光剑影,再来看看李唐王朝覆灭后的一些诗人所追求的花前月下。众所周知,动荡不安的五代时期诗人辈出,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上也丰富多彩。当然,今天要学习的诗并不能代表五代诗歌的全貌,但作为百花丛中的一枝还是能说明一点问题的。<br> 下面这首七绝《春词》的作者姓李,名建勋,字致尧,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另有陇西人一说。《唐诗大辞典修订本》说他:“能属文,尤工诗。其诗多七律,颇多题咏纪游之作。”其《春词》诗曰。<br> 日高闲步下堂阶,细草春莎没绣鞋。<br> 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皇钗。<br> 诗很好懂,胭脂气息也较重,既可以看作一幅悠闲的午后春日图,也可以理解为青年男女情意缠绵的生活情景。通过诗人对春意盎然的庭院、情侣摘花装饰的动作等场景的描绘,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春的温暖,青春的美好,以及一种恬然自安的美好心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