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老同学郝三在相册的深处,翻出了一张尘封了44年的黑白老照片。当那张带着岁月温度的影像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我的心猛地一颤,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瞬间拉回到了1981年的那个秋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是国庆节。铜川市的公园里,秋高气爽,阳光正好。照片上的我们,四个十六岁的少年,穿着那个年代最朴素的衣裳,脸上带着未经世事打磨的青涩与真诚。</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前排蹲着的是侯春生、郝振青(戴帽子),站在后面的是我和吴毅(戴帽子)。身后是公园里松树,旁边还有盛开的小花朵。看着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却又那么珍贵。这张照片是我中学期间与同学合影为数不多的其中一张。相机是我三哥的珠江120。那一年国庆节三哥回家探亲,我就借用了他的相机,与同学上公园得瑟了一回。那“咔嚓”一声,便将我们的青春定格成了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着照片里那个瘦削、眼神清澈的自己,我几乎要笑出声来。现在的年轻人看后也许会说“老土冒”,“真傻”。那时的我们上初三,心里装着的是解不出的数学题、搞不明白的微积分,背不完的文言文,是对未来的朦胧憧憬,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会在课间为了一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会在课后搞些恶作剧;会在下午放学后奔跑在足球场上;会在放学路上勾肩搭背。我们以为日子会永远那样缓慢而悠长,以为十六岁的夏天永远不会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时光是最沉默的雕刻家。它用四十四载的风霜雨雪,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刻下了独一无二的痕迹。照片里的四个少年,如今已是两鬓染霜,步入了退休的行列。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从懵懂少年变成了沉稳的小老头。当年那份“心潮澎湃”,是为了理想和远方;而今天,再次看到这张照片,心中的澎湃,却是为了那段一去不返的、闪闪发光的青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催人老,但记忆却能让青春永驻。这张泛黄的照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笑声、那些秘密、那些共同的梦想,仿佛就在昨天。我们不再是照片里那四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但我们共同拥有过那个十六岁的国庆节,这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郝三的细心收藏,也感谢三哥珠江120相机留下的珍贵瞬间。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心中总要为那份纯粹的友谊和滚烫的青春,留一个最柔软的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我们逝去的青春,也敬我们如今从容的岁月。照片会泛黄,但那份少年心气,那份真挚情谊,永远不会褪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10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