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一向对景区内的历史人物塑像情有独钟,那些凝固在时光里的形象,总能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它们不仅是立体的文化注脚,更以具象化的姿态,为我们架起通往过去的桥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一尊尊塑像的眉眼神态、衣冠风貌,我们得以直观触摸历史人物的温度,顺着他们的故事脉络梳理文化的传承与流变,在驻足凝望间悄然增长见闻。更妙的是,这些塑像往往沉淀为景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地标,成为一方水土人文底蕴的生动注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10月25日,我走进南京十朝文化园,专程寻访那些与这座古都渊源深厚的名人塑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孙 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与首任君主。东汉末年,他承继父兄基业,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平定江东诸地,逐步稳固一方政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缔结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等将领共谋大计,以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由此奠定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格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州)正式称帝,建国号"吴",史称东吴;同年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启对都城的系统营建工程,使其成为东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核心。由此,孙权不仅开创了东吴近六十年的基业,更因定鼎建业而被誉为"古都南京的第一位帝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权逝世后安葬于紫金山南麓的孙陵岗(即今南京梅花山区域),此地亦为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皇家陵寝所在,承载着东吴王朝的历史记忆与帝王气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谢 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安(320-385),字安石,号东山,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历仕孝武帝、简文帝、孝武文三朝,官至尚书仆射、中书监、录尚书事,卒后追赠太傅,谥号"文靖",并获封庐陵郡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东晋中枢二十余年的实际执政者,谢安在建康(今南京)主政期间,不仅对都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与建设,更以非凡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成就了两件名垂青史的伟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化解权臣桓温的篡位危机,通过"淝水宴""围棋赌墅"等典故传颂的从容布局,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国家分裂的内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在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谢安坐镇建康运筹帷幄,委任侄子谢玄等将领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一线以少胜多,取得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大捷,一举击退北方强敌的南侵,保全了东晋半壁江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氏家族人才济济,"王谢堂前燕"中的"谢"即指谢安家族,其子弟如谢玄、谢石、谢琰等皆为一时俊杰。谢安本人虽早年隐居会稽东山,但其家族世代居于建康乌衣巷(今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这里不仅是东晋高门士族的聚居地,更因王导、谢安等名相的居住而成为"王谢风流"的文化象征,至今仍为人们凭吊六朝风流的标志性人文地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王安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主持推行"熙宁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财政、军事、科举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举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安石与南京(时称江宁府)有着跨越一生的深厚渊源,青年时期随父王益赴任江宁通判,举家迁居金陵,自此与这座古城结下不解之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他三度出任江宁知府(今南京市长),主政期间曾主持疏浚玄武湖水利工程,通过科学泄水降低湖面水位,将部分湖区开垦为良田,既缓解了当地粮食供给压力,又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晚年更将人生归宿锚定于钟山南麓的半山园(今南京中山门北侧),在此筑室隐居长达近二十年,直至1086年病逝后亦长眠于此,半山园由此成为这位改革家的最终精神家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寓居金陵的岁月里,王安石创作了大量吟咏南京风物的诗词佳作,现存相关诗篇逾百首。从《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深情回望,到《桂枝香·金陵怀古》里"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的宏阔咏叹,这些浸润着半山老人生命体温的文字,不仅勾勒出南京山川形胜的千年神韵,更让这座古城永远镌刻下一位改革者的诗意栖居与精神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王 导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王朝的奠基者与核心缔造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晋末年,面对"永嘉之乱"后中原板荡、五胡乱华的危局,王导以卓越的政治远见力劝琅琊王司马睿放弃中原,南渡长江移镇建康(今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主导实施"侨寄法",依托北方南迁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的政治资本,同时团结顾荣、纪瞻等江南本土大族,通过"王与马,共天下"的权力平衡模式,成功在建康重建晋室政权,辅佐司马睿于317年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史称"王导匡济之功,咸称江左夷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长期担任丞相、司徒等中枢要职。执政期间,他提出"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治理方针,通过轻徭薄赋、稳定民生、调和南北士族矛盾,使战乱后的江南社会渐趋安定。面对王敦、苏峻先后发动的两次叛乱,王导一方面以政治智慧周旋制衡,另一方面坚定支持皇室平叛,最终化解了政权倾覆危机,为东晋王朝延续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氏家族自王导起便世居建康乌衣巷(今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与谢安家族比邻而居,共同构成"王谢风流"的文化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导子侄辈更是人才济济,长子王悦、次子王恬皆为朝廷重臣,堂兄王敦虽因叛乱身败名裂,但族中仍有王羲之、王献之等书画大家,王澄、王廙等名士,共同铸就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传奇,也让乌衣巷成为六朝时期高门士族的精神地标与中华文化的璀璨符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范 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范蠡(生卒年不详),字少伯,春秋末期越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被后世尊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业圣祖"。作为越王勾践的重要辅臣,他深谙"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之道,在辅佐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典籍记载,功成身退的范蠡在离开越国后,辗转至金陵(今南京)一带,于秦淮河南岸的古长干里(今南京中华门外长干桥附近)修筑"越城"(亦称"范蠡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周长约十里、扼守秦淮河入长江水道的军事要塞,始建于公元前472年,不仅是南京地区有确切记载的最早城垣,更被视为南京建城之始,标志着古都文明的开端。范蠡选址于此,既因长干里地处水陆要冲,可"据淮控江",又凭借周边"长干里巷,烟火万家"的繁庶基础,为后续南京城市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褪去政治光环后,范蠡秉持"功遂身退"的智慧,携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今太湖流域),更名鸱夷子皮,辗转齐、鲁等地经商。他深谙"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商业规律,以敏锐的经济头脑把握商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终成富甲一方的巨贾,自号"陶朱公"。其经商理念被后世奉为圭臬,《史记》赞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民间更将其尊为"商圣""财神",与治国理政的卓绝才能、军事谋略的运筹智慧共同铸就了"三位一体"的传奇人生,成为中华文化中罕有的全能型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郑 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亦作"三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人,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回族。他生于穆斯林世家,洪武十五年(1382年)年仅十四岁时因战乱被选入宫为宦者,初侍燕王朱棣于北平藩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中,郑和随侍朱棣征战有功,因战场上表现英勇,获赐国姓"郑",并易名为"和",擢升为内官监太监,世人尊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及明宣宗朱瞻基之命,先后七次率领庞大船队远航西洋(今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沿岸),航迹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非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明朝"怀柔远人、共享太平"的外交理念,更通过朝贡贸易、文化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促进了中外文明的深度交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决策中枢与启航母港,在整个航海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明成祖朱棣在此作出"遣使西洋"的重大决策,下西洋的筹备工作、人员组织、物资调配均由南京统筹;而支撑这一庞大航海工程的关键,六十余艘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米)、宽十八丈(约62米)的超级宝船,均由南京城西北江畔的龙江宝船厂(今南京鼓楼区中保村一带)建造。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帆船,代表了明代造船技术的巅峰,其规模与工艺水平至今仍令世人惊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归途中病逝于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遗体经海路运回国内,赐葬于南京南郊牛首山南麓(今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附近)。墓冢依山而建,呈回族传统样式,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南京重要的航海文化地标与中外交流的历史见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朱元璋与朱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组历史人物塑像生动再现了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父子对弈围棋的场景。棋盘之上,既是君臣父子的日常闲趣,亦隐喻着权力交接的微妙博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元璋(1328-1398),原名朱重八,后更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元末乱世中,他投身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凭借骁勇善战与过人谋略崭露头角,从一名普通士卒逐步成长为义军领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率部众攻占集庆路(今南京),将其改称"应天府"作为反元根据地,由此开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布局。历经十余年征战,他先后翦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统治,终结了元末纷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主持修筑了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防御体系南京明城墙,现存25.1公里,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古代城垣,奠定了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城市格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位期间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严惩贪腐、轻徭薄赋,开创了"洪武之治"的治世局面,死后葬于钟山南麓的明孝陵(今南京紫金山),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的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棣(1360-1424),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府(今南京)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早年屡次参与北征蒙古的战事,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与政治威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文元年(1399年),因不满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历经四年鏖战,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夺取帝位,改元永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迁都北京前,他仍以南京为政治中心,在位二十二年间励精图治、五征漠北、三犁虏庭,彻底解决北方边患。派郑和七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编纂《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传承华夏文明。敕建大报恩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修缮南京明城墙。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1421年)构建"天子戍边"的战略格局。其统治时期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征归途,后迁葬北京长陵,但始终保留南京作为留都地位,彰显其对出生之地与创业根基的特殊眷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是朱元璋奠定帝业的核心舞台,亦是朱棣政治生涯的起点。父子二人关于权力与理想的传承,在围棋的黑白纵横间若隐若现,而背后则是大明王朝从奠基到鼎盛的壮阔史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孙中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学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帝制",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早年求学于檀香山、香港,接受西方近代教育,后行医济世,深感"医国"重于"医人"。1894年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启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征程。1905年在日本东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系统阐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他领导了包括黄花岗起义在内的十余次武装起义,虽屡遭挫折却愈挫愈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虽因南北议和被迫让位于袁世凯,但他始终坚守革命理想,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捍卫共和制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革命力量的重新凝聚。1924年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和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临终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激励着后来者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接续奋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归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孙中山灵柩奉安于南京钟山南麓的中山陵。这座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宏伟陵寝,依山而建,融汇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与现代建筑艺术,"警钟"形的主体建筑寓意"唤起民众",成为南京的城市地标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以彰其开创共和、振兴中华的不朽功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杨仁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仁山(1837-1911),名文会,字仁山,安徽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清末民初著名佛学家、教育家、出版家,被尊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他身处晚清内忧外患之际,以"昌明佛学、普济众生"为己任,通过刻经、办学、研学三位一体的实践,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66年,杨仁山于南京创办金陵刻经处(今南京市秦淮区淮海路35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私人创办的佛经刊刻与流通机构。他以"精校细刊、广布流通"为宗旨,亲自主持校勘经典,历时四十余年,累计刻印佛经三千余卷,涵盖《大藏经》核心要籍与濒临失传的佛教典籍,不仅保存了汉传佛教的重要文献遗产,更建立起一套"以刻经弘法、以法利生"的文化传承体系。金陵刻经处首创的"经版坊+流通处"模式,至今仍是汉文大藏经刊刻的典范,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7年,杨仁山在金陵刻经处创办祇洹精舍(又称"佛学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机构。他打破传统丛林教育的局限,延聘苏曼殊、李提摩太等学者任教,开设佛学、国文、英文、梵文等课程,培养了欧阳竟无、太虚法师等一批兼具佛学造诣与现代视野的佛教人才,为佛教适应时代变革、融入现代学术体系奠定了基础。祇洹精舍虽仅存续两年,却被誉为"近代佛教复兴的摇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0年,杨仁山发起成立佛学研究会,定期组织讲经研讨与学术交流,汇聚了章太炎、谭嗣同、桂伯华等思想界精英。他主张"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将佛教思想与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相结合,启发知识分子以佛学智慧思考社会革新,梁启超曾评价其"晚清思想界一伏流,间接影响于辛亥革命者甚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仁山一生以"教宗贤首(华严),行在弥陀(净土)"为修持准则,却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佛教现代化转型。他校刻的《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底本,提出的"佛教兴衰系于人才"的理念深刻影响了近代佛教发展方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晚年定居南京,以金陵刻经处为基地,形成了贯通学术、教育、出版的佛教复兴实践体系,不仅挽救了晚清佛教的颓势,更开启了"人间佛教"的思想先声,为当代佛教中国化提供了历史镜鉴。南京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核心策源地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可 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政(生卒年不详),北宋时期著名高僧,金陵长干寺(今南京大报恩寺前身)住持,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佛门大德。他以护持圣物、中兴伽蓝的殊胜功德,成为连接盛唐佛教辉煌与北宋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端拱元年(988年),可政大师秉承弘扬佛法的宏愿,亲赴终南山悟真寺(唐代高僧窥基弘法道场,玄奘遗骨重要奉安地之一),虔心请得唐代高僧玄奘大师顶骨舍利。此舍利为玄奘圆寂后所遗珍贵圣物,自长安大慈恩寺辗转多地,历经战乱隐没。可政大师以佛子赤诚,将玄奘顶骨舍利迎请至金陵长干寺,并于寺内兴建佛顶骨舍利塔(一说为"圣感舍利塔")供奉。此举不仅使中断传承的玄奘法脉在江南续焰,更让金陵成为与长安、洛阳并重的佛教圣地,长干寺由此跻身"佛顶骨奉安第一寺"之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可政大师再次展现其护法担当。他向朝廷奏报长干寺周边频现舍利祥瑞,或塔顶放光,或地涌灵骨,引得四方信众云集瞻礼。真宗皇帝闻奏后,敕令重修长干寺塔院,以皇家规制扩建寺塔,将玄奘顶骨舍利奉安于更加庄严的塔中珍藏。此次敕修不仅提升了长干寺的政治地位与宗教影响力,更使玄奘顶骨舍利的奉安体系趋于完善,形成"皇家护持—高僧住持—信众共仰"的佛教文化传承模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政大师主持奉安的玄奘顶骨舍利,历经宋元明清数代,始终为金陵佛教的核心圣物。至20世纪,考古学者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原长干寺旧址)地宫中发现的石函、铁函及相关铭文,印证了北宋时期可政大师奉安玄奘顶骨的历史记载。如今,玄奘顶骨舍利分供于南京玄奘寺、台湾玄奘大学等多地,而可政大师当年迎请圣物、奏建宝塔的殊胜因缘,不仅为南京留下了"佛顶骨奉安圣地"的文化印记,更成为中外佛教交流史上的不朽佳话。其护法精神与历史贡献,至今仍为佛门弟子与文化学者所景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梁武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梁武帝萧衍(464-549),南朝梁开国皇帝,姓萧,名衍,字叔达,系兰陵萧氏之后,以博学多才、勤政爱民著称。他在位近五十年(502-549),不仅以文治武功奠定梁朝基业,更以“皇帝菩萨”之姿,将佛教推向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深刻塑造了汉传佛教的独特风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梁武帝早年崇信道教,后皈依佛教,成为历史上最为虔诚的“帝王佛教徒”。他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前身),以帝王之尊自愿为僧,每次皆由群臣重金赎回,累计花费亿万钱帛,以此彰显对佛法的至诚供养。他不仅身体力行,更常年亲自主持佛学法会,讲经说法,弘扬戒律,使佛教在南朝达到空前繁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梁武帝的推动下,佛教寺院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江南。据史书记载,当时南朝佛寺多达七百余座,僧尼人数超过十万,仅都城建康(今南京)便有数百座寺院,其中同泰寺、大爱敬寺、光宅寺等均为皇家敕建。他大力支持译经事业,鼓励僧侣研习佛理,并亲自参与佛经注疏,使佛教教义更加本土化、系统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梁武帝不仅是佛教信仰的推动者,更是汉传佛教素食制度的主要制定者。他依据《楞严经》《涅槃经》等经典,严禁僧尼食肉,并颁布《断酒肉文》,规定佛门弟子必须持素,这一戒律成为后世汉传佛教的重要传统,至今仍被全球华人佛教徒遵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梁武帝精通佛理,尤其重视佛教仪轨的规范化。他整理并推广佛教忏悔法门,如《梁皇宝忏》,成为后世佛教徒重要的修行方式。他还制定严格的佛教戒律与法会仪轨,使汉传佛教在修行方式、寺院管理、僧团制度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与藏传、南传佛教形成鲜明区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梁武帝对佛教的推崇,不仅使南朝成为当时东亚佛教中心,更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他的政策促使佛教从外来宗教逐渐融入中华文化,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格局。他的素食倡导、忏法仪轨、寺院制度等,至今仍是汉传佛教的核心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康僧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僧会(?—280),三国时期东吴著名高僧,祖籍西域康居国(今中亚一带),出身于佛教世家,自幼深受佛法熏陶。他秉承弘法使命,远涉重洋,于东吴赤乌十年(247年)抵达建业(今南京),成为首位在江南地区系统传播佛教的僧人,开启了汉传佛教在长江以南发展的新纪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到建业时,佛教尚未在江南广泛流传,康僧会以神异感应打动吴主孙权。据《高僧传》记载,他虔诚祈求佛陀加持,以佛法感得舍利,舍利坚不可摧,光照宫殿,孙权大为叹服,认为此乃祥瑞之兆。为表尊崇,孙权特批土地,为康僧会兴建江南第一座官方佛寺——建初寺(“初”意为佛教初传江南),并筑阿育王塔供奉舍利。自此,佛教正式扎根江南,建初寺也被视为江南佛教的发源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僧会不仅是佛教的传播者,更是重要的佛经翻译家。他在东吴期间,译出《六度集经》等重要经典,该经以大乘菩萨行思想为核心,融合儒家伦理,对后世汉传佛教的教义发展影响深远。此外,他还积极弘法,以佛教因果、轮回、慈悲等思想教化民众,使佛教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为江南佛教的兴盛奠定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僧会的到来,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江南地区,打破了此前佛教主要流行于中原、北方的局面。他的弘法活动不仅得到孙权支持,更影响了东吴贵族与士人阶层,使得佛教在江南逐渐扎根。建初寺的建立,成为江南佛教发展的里程碑,后世诸多名寺(如栖霞寺、灵隐寺等)皆可追溯至这一源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尊朱元璋骑马青铜塑像,是景区打卡景观。以雄浑有力的艺术造型生动定格了"马上皇帝"的英武英姿,将明太祖横扫千军的磅礴气势凝固为永恒瞬间。铜塑像由吴为山设计,以写意手法呈现, 2014年10月落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雕塑中的朱元璋身着戎装、立马横刀,战袍在风中猎猎翻卷,坐骑昂首嘶鸣、四蹄劲健,既传神刻画了一位开国帝王的威严气度,又深刻彰显了南京作为大明王朝京师"龙兴之地"的非凡历史地位。正是这座千年古城,见证了从淮右布衣到开国雄主的传奇崛起,承载了洪武朝肇基立业的恢弘气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解读金陵帝王文化的关键载体,这尊塑像犹如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那飞扬的马蹄仿佛踏响六朝烟水与明清风云的千年交响,将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时空维度浓缩于方寸之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吴为山先生独特的写意表现手法曾引发关于细节处理的艺术讨论,但这种艺术选择恰恰旨在突破传统写实范式,以夸张而不失神韵的造型语言,突出朱元璋戎马倥偬的英雄气质,使其与明孝陵苍松翠柏间的历史氛围浑然相融,成为历史深度与艺术创意交融的文化地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尊塑像,不仅是艺术家对历史精神的当代诠释,更让每一位观者在瞻仰中自然联想到明朝的兴衰沉浮,在历史与艺术的对话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漫步十朝文化园,徜徉于历史长廊间,和那些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的历代名人塑像静静对话,每一尊雕像都是凝固的历史音符,他们共同奏响了这座古城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的辉煌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循着记录下的塑像人物的简历查阅史料,沿着历史的脉络溯流而上。那些曾在南京留下足迹的杰出人物逐渐从模糊到清晰,从平面到立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陵大地不仅是六朝烟雨的诗意栖居地,更是无数英雄豪杰书写家国情怀的历史舞台。这里有奠定明朝基业的开国雄主,有守护中华文脉的学术大家,有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航海先驱,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改革先锋……他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南京"十朝都会"的千年文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对家乡的历史底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感悟。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南京人,当了解到这片土地孕育了如此众多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时,胸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之情。这份自豪,源自对城市历史厚度的重新发现,源自对先贤精神品格的深切共鸣,更源自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的由衷礼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朝文化园的塑像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明镜,提醒着我们,南京之所以成为令人向往的金陵古都,不仅因其山川形胜,更因这些闪耀在历史天空中的杰出灵魂,他们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南京十朝文化园值得一游,收获多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