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公采邑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托管的长安区灵沼街道,位于关中平原沣河中游西岸,公元前23世纪,自帝喾(姬弃和尧帝他爸)关中平原首倡定居以后,关中平原渭河南岸的眉县、周至、鄠邑、长安、蓝田等地秦岭浅山的人们迁入平原腹地定居,靠狩猎和采摘野果已经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这就推进了人类对种植粮食有了进一步需求,大大地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崛起与发展,姬弃生于灵沼,自幼喜爱种植农作物,他研究农作物生长规律并教民稼穑功绩卓著,被尧帝封为后稷,而且后稷一职还可以由其子孙世袭。后稷专职在成均负责教民稼穑,成均是尧帝时期的国立大学,民间俗称教稼园,也叫苗稼园。遗址就在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道苗稼村村委会处,尧帝时期的成均在灵沼这里共延袭了280余年。夏王少康中兴时期,将第八世后稷封于邰地(武功扶风一带)至夏末。《史记周本纪》载: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le,逃跑)戎狄之间。周人在邰地亦延续了250年左右。第十五代后稷不窋,夏末他率领族人自扶风、武功开始出发,沿途过经岐山、麟游、灵台、崇信、落脚于陇东的庆城,当时这里是戎狄人的地盘。不窋率周族部落在庆城发展壮大以后,后世又经宁县、正宁县迁往旬邑、淳化、豳邑发展图强,直到公刘崛起,周人在庆城、旬邑、淳化、豳邑这些地方又存续了460余年,后来古公亶父为躲避戎狄袭扰,率周族部落重新经长武、灵台、麟游、来到岐山、凤翔、周原一带定居延续了90余年。公元前11世纪,西伯侯姬昌为了替天行道推翻殷纣王朝,他以认祖归宗为由,对商纣隐瞒其战略东移的目的,率周人从周原向南,渡过渭水,经眉县、盩庢、鄠邑东进,到达始祖姬弃出生之地长安灵沼。到达灵沼后,周文王率众修沼池,筑灵台,扩灵囿,建祖祠,中华第一京城丰京也自此拔地而起。为培养政治人才和军事人才,修建了辟雍(国立大学)。周文王在灵沼为周王朝八百年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诗经大雅灵台》有所记载,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关于周人始祖降生,也有详细描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张宝通研究员也通过研究认为;“周的祖先姬弃降生长安灵沼肇创农耕文明,周文王姬昌从岐山到灵沼拜谒始祖认祖归宗,在灵沼附近建立丰京,周武王姬发又建立镐京。周开创的农耕文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和天下大同,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周灭商的武王革命,不信天命鬼神。周公制礼,开创了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世俗文化,让中华文化摆脱了宗教文化的迷途。”自尧舜禅位开始萌发的原始共产主义思想、到周文王的以德治国、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到现今习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五千年以来的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河南省周文化研究会周文化研究学者周书生老师认为:陕西武功和山西稷山县都在探源和争诉自己地域是后稷的出生地,然而出乎他们意外的是又一个竞争者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灵沼雄起。《诗经灵台》写道:“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极,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王在灵沼,於牣鱼跃。”从诗中可以看到三千年前的周文王始建灵沼、灵台、灵囿的情景。从中即可以看出文王和百姓的鱼水关系及当年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又可以看到他不建“三灵”于周原和邰地之因:那时的文王很可能听到传说沼灵一带是周人先祖后稷出生地,所以为纪念周人先祖而建灵沼。“王在灵沼”,寓意深刻,现代人怎么去解读都难以道出文王之想。后者长安灵沼这里有尧帝时期的国立大学成均,姬弃就在这里负责教民稼穑。这里有周文王修建的灵台、灵囿和沼池,又有以灵沼命名的国家基层建制单位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道办事处,更有周文王西岐归来建成的中华民族第一京城丰京,长安灵沼说他们这里是姬弃故里,论据更为充分。陕西灵沼宗周文化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把周人迁徙发展历程梳理的有条不紊也让人十分叹服。鉴于灵沼地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的突出地位,我们团队于2018年提出了“中国灵沼后稷故里”和“灵沼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之地,中华文化的根脉之地”的历史定位,目前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可以说灵沼也是武王革命的根据地,是周人的延安,是周人的西柏坡。扶风县周文化学者,陕甘晋鲁豫五省周文化学会秘书长聂宗科老师为灵沼平等寺文王阁廊柱书写了一幅楹联:后稷降灵沼教民稼穑福泽天下百姓文王主灵台礼仪安邦荫庇炎黄子孙我们也给文王阁编撰了一幅门联:倡周礼 演周易 周易天下 弘德操 施德政 德政万邦横批:於昭于天灵沼之伟大,在于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之地!灵沼之伟大,在于灵沼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地!这片膏腴之地成就了三位圣人的千秋功业,也是三位圣人(后稷、周文王和周公)造就了灵沼的不朽。后稷在这里肇创农耕文明,并根据沣河两岸的物候气象和农作物生长规律,制定了24节气用于指导农耕生产。有我们收集到的农耕谚语为证,这些言语用于指导当地农耕,异地就对应不上了。(见附件)周文王在这里完成了哲学巨著《周易》、是周公在这里制定了《周礼》《立政》等国家治理的典籍和管理制度。这些著作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儒道两家尊为根、尊为源。</p><p class="ql-block">陕西灵沼宗周文化研究中心 2021.10.0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