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情在时代变迁中沉默》</p><p class="ql-block">李天喜</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而微妙的变化,家庭关系也随之悄然转型。在商业逻辑逐渐主导社会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社会稳定模式正在被重塑。这一切,在老年人的处境中显得尤为明显。</p><p class="ql-block"> 实践表明,人至暮年,身边愿意亲近的人往往越来越少。这背后的逻辑残酷而现实——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失去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人,似乎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这种现象在农村老人和没有固定收入的老人群体中,尤为普遍。</p><p class="ql-block"> 我的邻居老人便是如此。他时常给亲友打电话、发消息,却很少有人珍视他的问候。就连他的儿子,也难得来看望一次。看着他在空荡的房间里独自徘徊的身影,我不禁思索:人生最锋利的刀,或许不是岁月在脸上刻下的皱纹,而是某天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竟成了他人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我们身边,有多少老人虽然配备了手机,却终日等不来一声铃响?这寂静,比任何喧嚣都更让人心碎。</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曾洞察到中年男子的孤独/睁开眼,周围都是依靠他的人。殊不知,老去的孤独更加刺骨。当年那双托举世界的手,如今连杯茶都端不稳;那些曾被你的光芒照亮的人,却连影子都不愿留下。</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孝顺,在现实中往往变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换:你养他小,他养你老。听起来是生命的轮回,实质上却更像是一纸契约。而契约最怕的,就是一方失去了筹码。当你不能再为儿孙铺路,当你絮叨的只剩陈年旧事,亲情的天平早已无声地倾斜,沉入尘埃。</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思考:当传统的孝道遭遇现代的商业逻辑,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曾经守护我们的人?这份思索,或许比谴责更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