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它具有多重重要功能: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维持皮肤、血管和骨骼健康;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促进铁的吸收,预防贫血;还能预防坏血病的发生。长期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牙龈出血、关节疼痛等症状。人体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00毫克,主要通过新鲜水果和蔬菜获取,如橙子、草莓、猕猴桃、青椒、西兰花等。适量补充维生素C对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但过量摄入也可能引起不适,应合理搭配饮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维生素C故事</b></p><p class="ql-block">13世纪起,欧洲远洋船员常因缺乏新鲜果蔬而集体出现牙龈出血、关节肿胀、皮肤溃烂,甚至死亡——这种被命名为“坏血病”的灾难一度威胁全球海军。1747年,英国军医詹姆斯·林德在船上做了首例对照试验:柑橘和苹果汁显著治愈了患者,却没人知道真正起作用的成分。</p><p class="ql-block">直到1928年,匈牙利生化学家圣捷尔吉(Albert Szent-Györgyi)从肾上腺中提取出一种晶体,取名“己糖醛酸”;1932年美国化学家查尔斯·金确认它就是抗坏血病因子,并正式命名为维生素C(L-抗坏血酸)。圣捷尔吉因这一发现及随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获得1937年诺贝尔医学奖,而英国诺曼·霍沃思则阐明了其分子结构并同年获化学奖,从此维生素C实现大规模合成,人类告别大规模坏血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维生素C核心功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 合成胶原、修复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是胶原脯氨酸羟化酶的必需辅因子,缺乏时胶原纤维交联障碍,导致毛细血管脆弱、牙龈出血、伤口难愈——这正是坏血病的病理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抗氧化+再生其他抗氧化物</span></p><p class="ql-block">直接清除自由基,并将氧化型维生素E还原为活性形式,共同保护细胞膜;因此被认为有助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皮肤老化及某些慢性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 免疫支持</b></p><p class="ql-block">促进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及淋巴细胞增殖;临床观察显示高剂量维生素C可缩短感冒病程并降低并发症风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4. 促进铁吸收与造血</span></p><p class="ql-block">把三价铁(非血红素铁)还原为更易吸收的二价铁,同时与铁形成可溶性复合物,素食者补铁时常建议同服维生素C。</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5. 美容与皮肤光保护</span></p><p class="ql-block">口服或外用均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并能减轻紫外线引起的红斑和DNA氧化损伤,被视为“口服防晒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 推荐每日摄入量:成人男性90 mg、女性75 mg;吸烟者额外+35 mg;孕妇、哺乳期适度增加。</p><p class="ql-block">• 最佳上限:长期≤2000 mg/日,过量可致腹泻或肾结石风险。</p><p class="ql-block">主要食物:刺梨、鲜枣、猕猴桃、草莓、柑橘、番石榴、甜椒、西兰花、羽衣甘蓝等生食或快炒即可保留90%以上活性。</p><p class="ql-block">总之,维生素C既是胶原“焊锡”,也是自由基“清道夫”,更是铁吸收“助推器”,还是皮肤美白的“清洁剂”。每天一盘生果蔬,轻松远离“海上瘟疫”的现代余孽——坏血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