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庙宇,红布幔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四个字在光线下显得格外庄重。我站在角落看了一会儿,那位穿黄衣的人,格子衬衫的男人则默默点燃三炷香。香火袅袅升起,缠绕在祭坛上方的红布条间,仿佛把人间的祈愿一缕缕送向云端。这三周年巡游的第一站,就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庙前的壁画在晨光里鲜活起来,神像们披着金线绣的袍子,端坐在供桌两侧。香炉里青烟不断,有人踮着脚往高处挂新的红布条。我听见身后几个老人低声念着:“冼夫人保佑,十三社平安。”人群缓缓流动,有孩子被抱起来看神像,笑声轻得不敢惊扰这份肃穆。</p>  <p class="ql-block">几位穿红紫外套的女子俯身献上果盘,神像金冠上的流苏微微颤动。她们的动作整齐得像排练过千百遍,虔诚却不紧张。我注意到后排一个穿黄衣的小女孩,攥着母亲的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神像,仿佛在等一个只属于她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山林在阴云下静默,一排神像立在空地中央,金红相间的衣袍在风中轻扬。穿黄蓝制服的队伍列队前行,脚步踩着鼓点。一位穿紫衣的人举着相机来回走动,镜头对准每一个细节。我知道,这些画面不只是记录,更是把信仰一帧帧刻进时间。</p>  <p class="ql-block">穿红衣的男子俯身叩首,帽檐压住额前的皱纹。他面前的塑料袋里装着橘子和香蕉,红得耀眼。人群低声交谈,有人递上香,有人调整供品的位置。山间雾气缭绕,神像的轮廓在烟中若隐若现,像从古老传说里走出来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树林深处,亭子前的祭坛摆满了供品。穿黄蓝衣服的人群围成半圈,手持香火,静默如林。一个老人跪下时动作迟缓,却被身旁的年轻人轻轻扶住。香火的烟在空中交织,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所有人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铜香炉上的“北坑社年香火万”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炉身布满岁月刻下的纹路。几个穿红黄围裙的人轮流添香,纸屑在脚边堆积。有人低声说:“三年了,香火比去年还旺。”我点点头,这不只是仪式,是活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北坑社”三个大字在橙瓦下格外醒目。神像列队而立,冠冕高耸,衣袍层层叠叠。黄蓝制服的人列队走过,步伐整齐。孩子们挤在前排,有的模仿大人合十,有的偷偷数着香炉里的香。山林在背后静立,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树林间的亭子前,戴传统帽的男子高声念诵,声音在树梢间回荡。神像前的香火浓得化不开,几位男子深深鞠躬,脊背弯成一道弧线。我站在稍远的地方,听见风穿过树叶的沙响,仿佛天地也在回应。</p>  <p class="ql-block">庙宇的壁画上,飞龙腾云,仙女散花。一位游客吹起笛子,音符在彩旗间跳跃。孩子们围着神像跑动,笑声撞在墙上又弹回来。这一刻,庄严与欢腾奇妙地共存,像一条河的两岸,各自流淌,却同源。</p>  <p class="ql-block">神龛中央的龙图在光下栩栩如生,火焰与祥云缠绕着龙身。红对联上“调雨顺”“泰民安”字字清晰。香炉前的供品整齐排列,有人轻声说:“这龙,像是要飞走。”我笑了,或许它本就不属于龛中,而在我们抬头的那一刻,已游进每个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穿传统服饰的男子站在中央,黑帽压额。彩旗在风中翻飞,像一群不肯落地的鸟。人们穿着红黄围裙,站成松散的圈。右侧那面红旗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我们来了,我们记得。</p>  <p class="ql-block">穿红衣戴官帽的男子站在人群中央,马甲上的红黄条纹在阳光下刺眼。他举起双手,人群立刻安静。亭子后山林苍翠,供桌上的香火升腾。那一刻,他不只是主持人,更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红衣男子手持一束香,站在人群前方,目光扫过每一张脸。有人低头合十,有人举机拍摄。山林在远处静默,烟雾从香炉升起,像一条通往天际的小路。没人说话,但所有人都在诉说。</p>  <p class="ql-block">他挥手致意,红黄马甲的人群随之动作整齐。彩旗在风中噼啪作响,银色汽车停在右侧,车窗映出晃动的人影。这画面很现代,却又无比古老——信仰从不拒绝时代,它只是静静接纳,然后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一排神像静立,冠冕上的珠串在风中轻晃。供桌前香烟缭绕,黄灰衣男子站在两侧,神情肃穆。壁画上的神仙在墙上凝视,仿佛也在参与这场人间的约定。三年一次的巡游,不只是纪念,更是重逢。</p>  <p class="ql-block">建筑前的红灯笼随风轻摆,乐队奏起欢快的曲子。穿传统服饰的表演者敲着锣鼓,节奏催人脚步。大人小孩围成圈,有人跟着哼唱,有人举起手机。音乐声里,传统不再是静止的画像,而是跳动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社田邦”三个大字下,乐队正敲响大鼓,鼓声震得树叶微颤。穿蓝绿紫衣的人群挤在门前,笑声与鼓点交织。红灯笼在风中摇晃,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这不只是仪式,是社区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军装鼓手用力击鼓,红马甲男子挥手指挥。老人眯眼听着,孩子捂耳朵又偷笑。红灯笼在风中轻晃,像在应和鼓点。这一刻,所有人都在同一个节拍里,不分老少,不论身份。</p>  <p class="ql-block">红衣男子再次站定,人群双手合十,神情虔诚。灯笼在屋檐下轻摆,山林静默如画。他念的词我听不清,但那份庄重,像山间的雾,无声地浸透每个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社田邦”的牌匾下,人们手持物品,站成松散的队列。红灯笼在门上轻晃,斑驳的墙皮诉说着年岁。有人低声交谈,有人调整站位。这场景不华丽,却真实得让人心安——信仰,本就生长在日常的土壤里。</p>  <p class="ql-block">黄衣男子点燃香火,黑衣女子递上香炉。庙宇壁画上的神仙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像在低语。香火缭绕中,我忽然明白:我们祭拜的不只是神像,更是那些代代相传的勇气与守护。</p>  <p class="ql-block">庙前香火不断,人们手持香,目光低垂。屋顶的彩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壁画上的故事仿佛正在重演。这一刻,时间变得很轻,轻得能被一缕香烟托起,飘回三百年前。</p>  <p class="ql-block">“感应灵威”的横幅下,龙图在祭坛中央盘旋。对联上的“调雨顺”“泰民安”是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供品前,人们依次上香,动作缓慢而郑重。三年一次的巡游,不只是仪式,更是对生活的重新确认。</p>  <p class="ql-block">人们跪在传统建筑前,香火在手中燃烧。有人闭眼祈祷,有人轻声诉说。树木在背景中静立,香烟升腾,像无数细小的愿望正缓缓上升。这一刻,山河与人心,悄然合一。</p>  <p class="ql-block">红顶庙宇在白云下显得格外鲜艳。神像前香炉青烟袅袅,人群或站或谈,神情安然。这不像是在举行仪式,倒像是老友重逢——人与神,社与社,三年一见,却从不曾真正分离。</p>  <p class="ql-block">亭子前人群聚集,黄红围裙在风中轻摆。亭顶的雕花在阳光下投下斑驳影子,像时光的指纹。人们闲谈、等候,神情自然。这场景没有舞台感,却最真实——传统,就藏在这样的日常里。</p>  <p class="ql-block">传统建筑前,人们手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