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欧文.亚隆提出四个常见的终极问题:孤独、死亡、无意义和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关于“孤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世味饱谙身已老 诗心达性逐清流"。表面上看起来,诗人陈子昂和张九龄诗作可引为两类:丰富和枯槁的孤独。但于我看来,大致是过程的,和结果的孤独。年轻时在想得到的过程中,“<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孤轮独照千江月,自笑一声天地惊</b>”,这样的孤独无疑是有激情且丰富的。而一旦得到,在自选的人生赛场,在所角逐的领域成为王者之时,接续而来的“神龟虽寿,犹有尽时”的内心孤独。而这种枯槁的孤独,其实所隐藏的是对死亡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关于“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发展到物质和文化蓬勃的时期,古代的知识精英们得以余暇正视死亡的主题。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大致有三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求仙问道得长生,有淮南王刘安故事。</p><p class="ql-block">2.及时行乐,方有竹林七贤刘伶等魏晋隐士的放浪形骸。</p><p class="ql-block">然而,前两条路都走不通之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死亡形成了新的态度。</p><p class="ql-block">3.生死无非在于存在形式。其中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死去何所在,托体同山阿”,直教人接受物质不灭定律,死亡不过是转化成另一种存在形式而已。这种集体性的心理需求导致唐朝以后佛教的兴盛,其中以轮回的解说最为贴切。对于死亡,既然逃避和对抗都不成,那就正视存在的意义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关于“无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在其诗作《荣木》中借木槿花喻人生存在的意义,“匪道盍依,匪善奚敦”。顺其自然,追求我认为正确的事,做了便是生命的意义。这是用道德承担或使命感来对抗无意义的做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王维在对待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提出了另外一种途径。既然我们对生命的占有是短暂的,临时的,那不妨将有限的生命用于欣赏,以审美创造对抗无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更赞同王维的做法。讨论有无意义,必须对真理进行定义。而随时间而来的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随机、虚无、混乱甚至寂灭。热力学定理告诉我们宇宙真理的尽头就是冰冷的绝对零度,太阳的真理就是烧毁一切。面对真理,陶渊明的做法是屈从于自然真理,而王维的审美创造,乃至我们现在积极工作,都是为了对抗真理。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反熵行为,阳光要毁灭,那么我就开出花来。一切要归于尘土,那么我就烧出精美的瓷器来。人自然会衰老变丑,那我就精致妆容,反抗你这个自然真理。这就是“反向的力量”,所有深刻意义的部分正在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关于“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追逐意义生命体验的过程中,自由是最重要的要素。有人总结了三种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无拘无束的自由。“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李白所追求的自由看来是初级的形式上的。我们年轻时大都追求工作财务上的自由,到头来却发现幼稚如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追逐热爱事业便无谓拘束。“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李商隐提出的自由,是打开心灵的热切、丰富和敏感,调动生命的勇气,去选择和行动,藉此获得生命体验的自由。“<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b>”,因为境界的提升,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终点,放置的,也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减法的自由。还是王维,“把对岸留在对岸,把未知留在未知”,告诉我们,拼命向外索求、占有,都无法破除对自由的约束。因为真理的尽头是虚无,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b>”,其实蒙在我们心灵上面的自我假定,才是约束自由最大的束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尔兰诗人叶芝《随时间而来的真理》坦承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体验:</p><p class="ql-block">"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条和花朵</p><p class="ql-block">我现在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理的对面是谎言,生命衍生的枝条和花朵,是对抗真理的“谎言”。或许,正因为迭代不息的“谎言”的存在,地球才成了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生机所在。我们以不到达为到达,以审美创造对抗无意义,以反自然真理而奋斗,构成了生机勃勃的人间至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