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大讨论】NO.O6 发现美是快乐教育的标配

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认知,也有自己的“安全需求”。封闭,是因为不信任,不安全,不被接纳,不被理解,不被喜欢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想要进入孩子心里,要掌握方法,懂得更多,所需要掌握的,就是如何让孩子看见而接纳,听懂而理解,接受而共鸣,愿意而变化,这些都是教育艺术与教育魅力。</p> 聪明,却被养歪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唐怡(化名)因为违反纪律,被叫到办公室,家长也被请到了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观察到,学生怡一直哭,表现为非常委屈。泪水哗啦哗啦地洒,老师也哄不住。不久,其母亲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母亲和老师沟通时,她似乎找到了靠山,不断指责老师,说老师这不行,那也错。瞪着眼,手指指着老师,表现非常夸张。家长似乎没有同情孩子,想清楚事情始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母亲和老师对话,她从母亲那要来手机,看到搞笑的,转涕为笑。对于家长与老师交谈不感兴趣,当说话内容涉及到她,她就参与,甚至反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与其他老师的见解不同。学生怡聪明,但因家庭教育,在某阶段,这孩子认知走偏。聪明,却不用在学习上。学生怡母亲反馈说,三年级前还好,就是三年级后“变了”。原因是“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常常拿她与姐姐哥哥比较。学习上,常常比,因差而常常被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告诉家长:“孩子聪明,但聪明不是用在学业上,越用力,偏航越严重。”希望家长和孩子先定规,后处理事情。孩子聪明,但认知出了问题。希望家长不是仅仅靠批评与责罚来解决问题。此外,学会与孩子建立“使用手机规则“,不是家长主观意志上的限制,而是遵守彼此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学生怡变化很大,也得到老师的肯定。由于不是笔者学生,管理与教育是由学生班主任跟进并进行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学生的优点被发现,被肯定,其接受老师的建议、教育与批评。教育,不是说教,更不是对抗,而是教育能有效进行,并能把意思说进孩子心里,帮助孩子拓宽认知,自我矫正,健康成长。</p> 很棒,需要勤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杨雷(化名),逃学了。班主任对他非常有意见。一天,笔者和他相遇了。问杨雷:“为什么不上课?”学生杨雷回答说:“吵,没办法上课。”笔者说:“吵是事实,这不是逃学的理由。吵,也是班集体问题,若大家都以这个为理由,大家都逃学,这还有什么学校可言。你难道没有责任?”学生杨雷回应说:“我没有什么责任。”笔者想,答:“一个班集体,大家都按你这样的逻辑,那么,全班人都没有责任。按这样推理,全是班主任一个人的,或者定义为老师们的责任。这是怎样的逻辑,怎么的理解?”。笔者看到学生杨雷在思考,点头,明白自己的责任。笔者顺着进行教育:“作为班的一员,总需有人来管理,有人来带着全班同学走,这就需要能力,需要魄力,需要有组织建设的这份心。若明天,有机会,去管理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工厂或企业,现在不利用机会去学习,去锻炼,机会来了,最终也会丢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杨雷,后来积极参与班建设,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班集体很优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杨雷工作后,真的有机会管理几百人的企业,业绩很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其实不应停留于“道理讲解”,而是学生认知水平,以及目前所处的境地,需要怎样的努力,认知与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笔者所鼓励:“你很棒!同样需要勤奋。”杨雷用勤奋来成就了自己。</p> 听话,也是优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李应(化名),没有上课,在宿舍门前玩。笔者路过,该生觉得自己是请假的,就觉得理由大,无所事事的,在笔者面前逛。笔者很不明白:一名学生,上课时间,居然在校园内逛。你说他生病,他却又精神在你面前逛(给人显摆感);你说他不生病,他好像“很有不上课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把他叫停,问明情况。笔者说:“上课时间,你病,就应休息。若没病,就应回课堂上课,而不是在校园里逛。你这一逛,其他同学不知道你生病,就连老师我也不知道你是真病,还是假病。”这本是很让人难以定夺与处理的,你说你病,你却有精神到处逛;你说你没病,你确实向班主任请了假,也有药。注意休息,别上课时间到处逛,这很容易让人误解,包括同学。若同学问,你叫老师如何解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李应回答说:“我很听话,懂得遵守纪律。老师放心。”笔者告诉他:“听话,也是优点。但要学会用好优点。至少不要让老师为难。”笔者对学生李应说:“我不是你的任课老师,只是学校老师的一员。对于学生不上课,关心一下,这是老师的责任。听话,也是优点,但不应只听自己任课老师的。作为学校的一名学生,也要尊重真理,尊重事实,遵守纪律,听话,更需听有道理的话,听对自己成长重要的话,听对自己有帮助的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李应,毕业后,拥有自己产业,也以自己的能力支持学校建设。</p> 大胆,应用于学业进步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陈荣(化名),胆子大,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老师感觉头疼,科任老师意见不少。他已经在全校出名,他谁也不给面子。他小时候一直听叔父的话,在学校犯事,居然连自己叔父也骂了。从此,他一犯事,叔父也不来了,父母头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言道,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其背后必然是一个问题家庭。其家庭,是家暴频繁的家庭。一切都以“拳头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习惯说教,管理,甚至批评等等。这样,所迎来的是这种孩子的“反抗”“闹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次犯事,笔者都不喜欢去“批评教育”,在笔者看来,这是“无效的方式”,这样学生,功利欲望性强,什么都需要“看到利益”,必须能及时有效地“满足自己”。在教育上,笔者和班主任沟通,希望他尝试用一些方法,给“利益”,让他“看到”,更愿意为班集体做事。胆子大,不是坏事,用不好,就是坏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陈荣,虽有转变,但此生的胆量仍然没有全部用于学业上。在教育上,他需要获得更多更利于认知的事例、案件,引导其探讨这些,只有这样,他才会明白道理,改变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类学生,语言学习不足,工具水平无法满足成长需要,需要加大视觉刺激,让他获得更多的视觉认知,这样才能有效的刺激影响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类学生,若能被班主任驾驭,他把精力用于班集体管理上、用于学业上,会有很多的进步与好的成绩。</p> 漂亮,也需要文化滋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张莹(化名),上课时,不认真听课,老爱照镜子。有时,她会化妆,甚至开小差。对于学生张莹,她所认识的是什么?按“教育”的逻辑——你不该怎样怎样,你应该怎样怎样。事实上,学生张莹所处的“处境”:听不进去,感觉总有人看着自己,总担心脸有什么。关于脸,学生张莹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天,她忙着家里的活儿。忙完了,急匆匆的上学了,到学校后,她发现有同学指指点点,有的捂着脸笑。一直到最要好的同学玲告诉她这个秘密,她感觉无地自容。从那以后,她老是盯着脸蛋,总会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蛋。自从表姐帮她,教她学会了化妆,她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从此,也学会了化妆。上课时,心里一想,便拿起镜子来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去,笔者才知道,每个行为,每个事件,都有着“关联”或故事。笔者不想批评学生张莹,便和她约法三章,并需要“产生”一个监督者——一个她不喜欢的敢管的监督者。提醒她,帮助她。后来,学生张莹也渐渐克服了上课照镜子的“不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偶尔,会和学生张莹讨论“美貌”,怎样才能让“美丽驻留”。允许学生张莹的想法,也不是总是想着改变她的想法。引导与看书,拓宽认知为主,引导其认识“美丽“不仅仅是容貌漂亮,更是心灵美丽。人的美丽,不仅仅脸蛋漂亮,更需要心灵美丽。脸蛋美丽,不仅仅是靠化妆,而是靠保养,靠心态,靠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张莹也就改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提前初中的美好时光,她都会感恩老师,让她懂得美丽需要知识滋养。</p> 角色,需要自己扮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刘潇(化名),早期,没有过渡性训练,来校两年,还没适应学校生活。笔者听他反馈,他隐瞒了很多,并没有把“事实”告知别人。后同学“揭发”,说他至今都是“没有按时睡觉”,叠着被子,坐在床上。后他掩饰,说是“很少”。笔者并没有追究这些,毕竟对于一个“社会适应能力弱”的人来说,这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生命成长,靠的不是外力,而是生命内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因他觉得自己的成绩跟不上,加上其父亲大言不惭的宣布:对其失望,已放弃了他。这对于一个初中阶段的孩子,成长中的孩子,这是多大的“打击”。后来,有很长时间没来学校,总是生病。医生说是神经性消化疾病。心理医生说是轻度抑郁。来学校后,总是“没劲”,甚至失去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学生,总是觉得触手无策。笔者认为:理解与支持,鼓励与等待,对于这样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方面,笔者强调,不能按自己的“理解”与意愿来“教育”孩子。这样的孩子,从他认知上的扭转,已经是“很严重”的,现在,其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应给予理解与支持,给信心,给希望,相信有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无法控制这些刺激“源”,只能鼓励学生,做好自己。自己决定一个怎样的角色,就努力去做,别老是停留于“角色”的判别上。把向外观而获得“评价”,扭转认知视角,看自己,看进步,看自己成长所获得的,这样,才会避免别人的“评判”而获得错误认知。角色,总是需要自己扮演的。</p> 结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心门,每个心门都有一把锁。想要进入孩子的心灵,必须推开其心门,想推开其心门,必须先打开其心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想开锁,必须要有钥匙。钥匙与锁必须是“照应”的。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老师要不,拥有与每把锁相匹配的钥匙,要不,拥有一把万能钥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心锁与心匙都是比喻。教师的能力,不是强行“撬锁”,而是认识孩子,让孩子自己打开心门,接受老师,从而开始教育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需要拥有你让学生接受的“形象”,能有“同频”的“语言”,能接话,能愿意说,让老师你知道,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让孩子走出来,学习方法,走向社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