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润微“跨”,落地生花

竹山县茂华中学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数润微“跨”,落地生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小县城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竹山县茂华中学 帅艳</span></p><p class="ql-block"> 今晨聆听朱福荣老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一课,恰似在教学迷雾中拾得一盏明灯,让久存的困惑有了清晰的方向。可当小组合作设计跨学科主题时,我真切触碰到了小县城教师的“资源之困”—— 既无大都市学校的优质资源加持,亦少农村学校的劳动基地依托。但细思之下恍然:跨学科教学的核心从非“资源堆砌”,而是“知识联结”。只要锚定数学课堂之本,盘活身边寻常之物,便能让跨学科理念在小县城的课堂里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b>  一、锚定“小切口”:让跨学科主题“接得住、扎得深”</b></p><p class="ql-block"> 小县城教学资源有限,若贪求宏大主题,往往易陷“设计华丽、落地无门” 的窘境。不如以数学“微知识点”为起点,紧扣学生日常的生活场景,让跨学科主题“小而精、实而活”。</p><p class="ql-block"> 教“统计与概率”时,可以设计《校园零食里的数学密码》主题。将数学的 “数据收集、统计图绘制、概率计算”(对应“数据分析”核心素养)与语文的“消费建议撰写”、德育的“理性消费引导” 相融合。无需额外筹备场地,只需让学生记录一周零食消费、调研同学消费习惯,便能轻松开启实践 —— 简单的行动里,藏着知识联结的巧思。</p><p class="ql-block"> 学“几何图形”时,可推出《我的书桌“几何”整理计划》。以数学的“尺寸测量、空间规划”(对应“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为核心,搭配美术的“收纳盒简易图案设计”、劳动的“书桌整理实践”。学生朝夕相伴的书桌,就是最鲜活的实践场,无需耗费过多成本,却能让数学与生活贴得极近。</p> <p class="ql-block"><b>  二、整合“轻资源”:让跨学科实施“省心力、见实效”</b></p><p class="ql-block"> 不必困于“无专业基地”的焦虑,校园的角落、家附近的街巷、学生的书桌,都是可随时调用的“轻资源”。若需补充,简单工具与AI技术亦可搭起“助力桥”,填补人力与物力的缺口。</p><p class="ql-block"> 盘活校内资源,轻量协作:无需跨校联动,只需与同校教师简单对接。比如和语文老师约定,让学生将数学实践中的发现写成短文;与美术老师沟通,让学生用几何图形设计校园文化墙草稿 —— 几句课间交流,便能让学科界限悄然消融。</p><p class="ql-block"> 借力生活场景,就地实践:把菜市场、超市、家门口的通讯营业厅变成“移动课堂”。教人教版教材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方案问题)” 时,让学生走访移动、联通营业厅,记录手机资费套餐,再结合父母每月话费,计算 “哪种套餐更划算”。既巩固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素养,又让学生读懂了生活里的数学逻辑。</p><p class="ql-block"> 巧用AI工具,精准赋能:借助AI生成简易辅助材料,免去从零创作的繁琐。比如让AI生成《零食调查数据记录表》,帮学生快速梳理数据;让AI绘制“书桌收纳示意图”,为学生提供创作参考 —— 既减轻了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 的压力,也让实践推进更顺畅。</p> <p class="ql-block"><b>  三、聚焦“微成果”:让跨学科成效“看得见、暖人心”</b></p><p class="ql-block"> 小县城的跨学科教学,不必追求“大型展览、赛事奖项”,只需关注学生“是否会用数学”“是否养成实践习惯”,这些“微成果”,便是最真实的成效证明。</p><p class="ql-block"> “学科融合”成果:看学生笔下的《零食消费小建议》《书桌摆放说明书》,重点观察是否以数学数据为支撑。当学生写下“我统计发现,60% 的同学每日零食消费超5元,建议每周总花费不超过20元”,便是数学与语文真正实现了深度融合,“数据分析”“数学表达”素养也在字里行间显现。</p><p class="ql-block"> “实践应用”成果:看学生提交的“书桌整理前后对比照”“话费套餐计算单”,只要能从中看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痕迹,便是跨学科教学的有效落地,“数学建模”“数学应用”素养也在实践中悄然生长。</p><p class="ql-block"> “过程留痕”成果:在班级黑板报开辟“跨学科实践角”,贴上学生的统计图、实践照片;在班级群分享学生动手操作的短视频。学生能在自己的成果里找到成就感,同学间也能相互借鉴,久而久之,班级里便会弥漫起跨学科学习的浓厚氛围。</p> <p class="ql-block">  跨学科教学从非大城市学校的“专属风景”。我们小县城的教师,更懂学生的生活日常,更易挖掘身边的资源宝藏。只要不被“资源匮乏”的枷锁困住,以数学知识为根,以生活场景为壤,跨学科教学便能在小县城的课堂里,绽放出独有的芬芳,结出沉甸甸的果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