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0年底我写了一篇《七千年的历史:东冈杨氏历史之黄帝至唐朝杨楷》,其中周代之前各位先祖的具体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呢?宗亲们觉得非常疑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代时间不是公元纪年,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青铜铭文、竹简、墓碑、各类文献资料等上面的文字纪年都是“某王某年某事”,这样一来就无法断定准确的时间坐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0年10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发布《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报告·简本》;2022年7月29日,由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报告是在2000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的综合与总结,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和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和结题后的重要新进展。这本564页,83.6万字的《报告》首批印刷的所有新书都已被迅速抢购一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前后有200多位来自历史、考古、天文、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工程从启动到完成全部报告用了26年,人类文明不仅跨越了一个世纪,也迈入了新的千年。在新书发布会上,已85岁高龄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感慨万千,用“酸甜苦辣”来形容这一浩大工程带给大家的历练与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96年到2022年,26年的时间里,专家组成员中已有8位先后离世,多数参与者也早已从各自岗位上退休。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学者,如今也已是鬓角花白的中年专家。光阴带走了他们的青春,留下了累累硕果,也为未来留下了更多争议、质疑和疑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距今4000多年到3000多年的那段历史中,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们,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得以在那团时间与记载重叠的迷雾中,划下一道道断代的“金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的古文明与埃及古文明、两河流域古文明、印度古文明等一样,是世界上公认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在这几大古代文明中,尤以中国古文明绵延不断、流传至今,殊为难得。然而,遗憾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尚有两千多年没有建立清晰的年代学标尺。在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的《三代世表》便有世无年,这严重妨碍了后人对中国古文明的深入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商周三代,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因此,建立夏商周年代学标尺,对古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最早想要这样做的人,2000多年前就尝试过了——西汉著名学者刘歆精通天文与数学,博览皇家典藏书籍,曾试图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他之后的相关研究也从未间断,但没有任何人的成果能够让所有人信服。</span></p> <p class="ql-block">出席《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发布会的部分专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5年,国务委员、科委主任宋健邀请李学勤、李伯谦等著名考古学者座谈,讨论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可能性。1996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全面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分为四大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日食刻辞牛骨(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前半段共10个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二、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准备,夏商周断代工程特地建立了如“夏商周年代与天象文献资料库”和“夏商周天文数据计算中心”,搜集整理大量的古代文献,进行</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恒星位置的反推计算</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等等,再加</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上碳14测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等科技手段,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结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两个关键时间坐标的确定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科技锁定</span><b style="font-size:22px;">“懿王元年天再旦”</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公元前899年4月21日5点48分</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的日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这是最为著名的一个时间“支点”,它是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在位初期的“天再旦”天象。“天再旦”就是天亮了两次的奇异天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正是日出之际发生的一次日食,所以才会给人们留下“天亮了两次”的反常印象。“郑”当时所在的地方,则是西周都城(今西安)附近的华县或凤翔。</span></p> <p class="ql-block">西安市西南郊丰镐遗址挖掘现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专家们为此建立了一套描述日食时造成的天光亮度变化的数学方法,对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40年之间的日食进行全面计算,最后算出: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点48分的日食,可以在西周时期的郑地造成“天再旦”现场,并且是唯一的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独有偶: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食发生时,新疆北部刚好是天亮之际,日全食发生后天色转黑,几分钟后结束,天色再次放亮。当时的情况与用这种天文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次日全食天象验证了推算“天再旦”的科学运算方法,并为日全食的记录提供了事实证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2、科技锁定</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武王克商”</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的时间:</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农历正月初一)日食。</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这正是建立夏商周三代年表的关键时间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堪称“千古谜题”的焦点,关联着一次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武王克商”。在牧野的那个清晨,周武王率领的军队攻入朝歌,纣王焚身自尽,商朝近600年的统治走到尽头。这段惊心动魄的上古传奇,被明代作家写成一部《封神演义》,让比干、妲己和姜太公等形象深入人心,而故事中前来帮助周武王的神仙们,大多一开口就是“为了姬周八百年天下”(西周和东周加起来延续了近80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对于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朝时代,其究竟从哪一年开始?2000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立说,形成了40多种结论——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这令“武王克商”的年份,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古谜题,而“武王克商”的年代恰恰是建立夏商周三代年表的关键节点。 断代工程将突破的希望转向新兴起的考古学和碳14测年技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自1996年开始负责西周丰镐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同时也受邀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丰镐遗址的分期与断代”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文王迁丰,武王都镐,丰镐是西周都城所在之地。丰镐遗址位于西安市的西南郊,由丰京和镐京两部分组成,这里如有重大发现,对于推断武王克商之年,意义不言而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7年,徐良高带领的考古团队,在丰镐遗址发掘了一个编号为97SCMT1的探方,位于这个探方底层的编号为H18的灰坑,所属时代正处于文王迁丰到武王克商的大致范围内,坑内出土了大量木炭、兽骨和炭化小米等适合碳14测年的遗物。</span></p> <p class="ql-block">铜牺尊(丰镐遗址井叔家族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碳14测年技术的应用。碳14测年技术是确定绝对年代的核心科学手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程团队对商周遗址中的木炭、骨器等有机样本进行了高精度测年,结合树轮校正曲线,将商周交替期的年代范围缩小至公元前1050年至前1040年之间。其中,陕西宝鸡鱼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其碳14测年结果与公元前1046年高度吻合,为结论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天文学的验证,天文学推算为断代提供了独立证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程团队查阅《武成》《世俘》《尚书·牧誓》《竹书纪年》等文献中记载“武王克商”时的“月相”(如“既望”“哉生魄”)。又《国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而西周利簋(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是唯一明确记载武王伐纣事件的青铜器,其铭文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由天文现象(如日食、木星、彗星),根据现代天体力学软件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农历正月初一)发生的日食与“武王克商”时的文献描述一致,且月相、木星、彗星的位置也一致。这一“日食”与“月相”等天体的双重验证,成为确定武王伐纣日期的关键突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商周断代工程将武王伐纣的日期定为公元前1046年。这一结论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得出的。为什么一个如此重要的年份留下的历史痕迹,会显得如此扑朔迷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良高教授说,因为古人对更久远时代的记录,受限于当时的认知与历法知识甚至思想观念,不可能精准如今。“就以我们认为应该最客观的天象记录为例,因为古人讲究‘天人感应’,信奉星象变化寓意着上天对统治者的预警,特定天象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很多天象记录未必是完全真实准确的。”包括对出土青铜器铭文上的相关记载,也不可尽信,因为文字出于人手,人的记忆和理解会有偏差。而西周时期的历法与后世完全不同,金文中纪录日期的用词更是古奥,对它们的理解分歧甚大,这一切都是笼罩在“武王克商”之年上的“重重迷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懿王元年“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和武王克商“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农历正月初一)日食和朔月”这两个准确的时间坐标,再根据历史王位记载和出土文物,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进行夏商周断代。最后,让我们记住下面这三行“简单”的年代数字。每一行数字的背后,都深藏着200多位专家26年的努力与心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至公元前256年结束共计790年,所以说口口相传的“周朝八百年天下”是多么的准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O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