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岁这年,我终于摸清一个道理:当孩子明确想让你“闭嘴”时,就该停下了。以前总以为掏心掏肺的道理能打动他,后来才发现,那些语重心长,从头到尾只感动了我自己。</p><p class="ql-block">就像暑假那次,明明知道小妞第二天要走,我却硬拉着他聊到深夜,还录了好几个三四分钟的视频。话题绕来绕去都是“妈妈生活多不容易”“你要好好努力”,还反复追问“你以后要干什么”。中途她难受到用纸巾塞住耳朵,却没力气拒绝,只能在沙发上蜷着、躺着、换着姿势熬。现在回想,那时候我难受,是觉得他不理解我的苦心;他难受,大概只盼着我能赶紧走出那个房间。</p><p class="ql-block">直到前几天跟我爸聊天,我才彻底共情了小妞的感受。本来只是闲聊,他非要坚持“过去的时代更好”,我随口反驳“现在的日子才舒心”,争执就这么起来了。我几次想转移话题,跟他说“这不是原则问题,犯不着伤和气”,可他偏不,越说越激动,讲他记忆里的政策,讲生产大队分地分牛的旧事,甚至红了眼眶。我耐着性子跟他算:“以前是好,但那时候想吃肉都难,现在你天天都能吃到啊。”</p><p class="ql-block">其实政策变化本就是跟着时代走的——以前计划生育,后来鼓励二胎,现在放开三胎。有人说这是“出尔反尔”,可反过来想,人多了就控制,人少了就鼓励,这不就是顺应现实吗?可我爸听不进去,还在不停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我实在绷不住了,带着恳求说:“爸,别讲了,换个话题吧。”他却没停,直到我崩溃喊出“求你了,真的别讲了”,他才红着眼说“你家容不下我”,转身就要走。我望着他的背影哭笑不得:就为这么件鸡毛蒜皮的闲聊,值得闹到这个地步吗?</p><p class="ql-block">突然想起老师以前讲过的案例:两个老头聊天,一个支持乌克兰,一个支持俄罗斯,聊着聊着就打了起来,最后一个人居然把另一个的耳朵都啃了下来。对普通人来说,国家大事本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怎么就值得拼到这份上?原来立场不同、认知不在一个层面时,再多沟通都是徒劳。我自始至终没想着跟我爸对立,只是客观说“以前不错,但现在更好”,可他却总把我的话当成“抬杠”,非要争出个输赢。</p><p class="ql-block">就连今早的小事,也让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平时我七点起床,收拾十五分钟刚好出门,今天闹钟没响,醒来已经七点十五分。我随口跟我爸提了一句,他立马开启“连珠炮”模式:“叫你早点起你不听,每天都掐着点,你们现在怎么都这样,真是太难了……”絮絮叨叨没个停,我站在原地,只想着赶紧拎包走,一句话都不想再听。</p><p class="ql-block">我的原则一直是:事情已经晚了,就按“晚了”的办法解决,纠结过去没有意义,当下怎么补救才最重要。就像孩子打翻了东西,第一反应该是赶紧扫干净,而不是抓着他骂半天,还扯出以前的错事翻旧账。</p><p class="ql-block">现在我跟小妞把话说开了:以后不会再没完没了地跟他讲道理,有要沟通的事,我会写下来,他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看——文字有痕迹,也比面对面的“说教”更让人舒服。我也跟他约好,不再在他房间待着,他晚上回来要是有事,就一次性在我床头说完,别三番五次敲门闯进来,开了灯又忘了关,那样真的很让人反感。</p><p class="ql-block">以前总觉得“沟通”就是把话说透,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沟通,是先看见对方的“不想听”,再收起自己的“想多说”。换位思考这四个字,我到四十岁才真正读懂,也算是迟来的成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