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江西木偶艺朮的四代追梦人九九重阳节欢聚蒋巷国鸿生态园郊游采风切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追 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为江西省木偶剧团建团六十周年而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杨 斌</b></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尽管那个梦想离他非常遥远,但他还是会不停地去追逐,哪怕一路坎坷,哪怕风雨兼程,都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有一种古老的艺术,它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即所谓“傀儡戏”,又称“木偶戏”,它是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多用戏曲曲调演唱,也有的用对话或歌舞表演。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皮影。木偶戏传入江西大约在明末清初。</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舍不弃,世代传承着木偶戏这一中华瑰宝、艺苑奇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赣南为年代最早、品种最多、分布最广:以赣东北保存最完好、最具规模和代表性,尤其玉山和横峰两县至今仍保存有傀儡戏的宝贵资源和行当齐全的戏班。但由于战乱与灾荒,加之年长日久,丢损严重,多数地区已濒临灭绝。</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艺春天的到来,江西的木偶人及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便有了一个心中的梦——抢救与振兴江西的木偶戏。1954年春,在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分散在赣东北各地的民间木偶艺人中较为优秀的提线木偶老艺人江维居、叶坤生、陈怀宣、袁武强、蔡启宗、熊松林、徐兰香、张桂妹等为骨干,随后吸收了部分其他剧种戏曲演员,组成了“江西省木偶实验剧团”,附属于江西省采茶剧团,后隶属江西省赣剧院,专演以赣剧声腔为主的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p><p class="ql-block"> 心中有梦,才会有阳光与甘露相伴,才会有成功与喜悦相随。1959年冬,剧团更名“江西省木偶艺术剧团”。1960年4月,剧团单独设立,并有了自己的演出剧院(儿童剧场),充实了顾红梅、游水英、张绪水、叶倪、张美贞、龚代淮、王金如、黄宗昌、杨美强、张国清、刘建国、钟灵气、肖雪梅、何新、范俊群、王霞光、辛光明等新的创作及演出力量,在巩固和提高原有提线木偶艺术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引进并着手尝试杖头、布袋以及皮影等各种艺术品种相结合的木偶戏,先后移植、创作、演出了《白蛇传.断桥》、《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挡马》、《猪八戒背媳妇》、《双下山》、《草原小姐妹》、《风雷渡口》及《小猫钓鱼》、《鹬蚌相争》等一大批剧(节)目,经常深入江西省各地的城乡演出,也曾多次到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市)演出。从此,剧团进入全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然而,追梦的旅途上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也会弥漫起大雾,甚至遇上暴风骤雨。“文化大革命”时期,剧团被强行撤销,演职人员被全部下放。但江西木偶人心中的梦没有泯灭,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大雾散去,阳光又见,1980年4月,剧团获得新生,并定名为“江西省木偶剧团”。江西的木偶人无怨无悔,重新集聚,并招收和培训了一批新学员。1981年6月,为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创作演出了《武松打虎》、《贪吃的小孩》等一台少儿木偶戏节目,参加了由文化部等六单位主办的木偶皮影戏为少年儿童演出周活动。1982年,移植整理和创作的《狼来了》等剧目参加了江西省创作剧目汇报演出并获得了演出奖,后《虎孩》和《 China龙的传说》分别获江西省1986年首届和1989年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剧目奖。</p><p class="ql-block"> 1990年1月,剧团由舞台走上电视屏幕,独立创作摄制的十集木偶电视连续剧《矮砣砣 . 解缙》同年8月20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少儿黄金时段连续播出,并获国家“金童奖”,江西省木偶剧团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同年6月起,自创儿童木偶剧《闪光de水晶——赖宁的故事》赴全省中小学巡回演出达500余场,获省文化厅“演出超双百(场)”鼓励奖。10月参与接待罗马尼亚正达里卡木偶剧团来访,并与之交流演出木偶音乐舞蹈《梁祝》等节目。1991年7月,剧团首次委托江西省文艺学校招收了一批木偶专业学生,并派出骨干演员驻校任课,为剧团的延续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p><p class="ql-block"> 1992年5月,由本团创作演出的《狗的友谊》、《比本领》及《邻居》、《住店》、《拔牙》等木偶剧分获江西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二、三等奖和表演奖。同年9月,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汇演,《拔牙》、《比本领》获演出奖。1995年起,剧团又先后创作和演出了木偶剧《清贫》、《健忘草》、《公鸡卖狐狸》、《快乐园》、《种金子》、《真假阿凡提》、《神医》、《丑小鸭》、《少年英雄王二小》、《家园》、《断桥》、《梁祝》、《青花韵》等剧(节)目。其中《健忘草》参加“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获“铜奖”;《家园》获江西省“三个一”文艺创作演出工程创作、演出一等奖;《断桥》、《梁祝》还参加了“金狮奖”.第三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分别获得“优秀表演奖”、“表演奖”,大型木偶神话剧《虎孩》参加“金狮奖”.第三届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获“银奖”。</p><p class="ql-block"> 走出国门,攀登世界高峰,是江西几代木偶人一直以来的梦想。2008年2月,作为中国唯一参演的演出的艺术表演团体江西省木偶剧团,《断桥》、《梁祝》、《青花韵》参加了在越南举行的首届河内国际木偶艺术节,受到高度评价,一举夺得五个个人表演金奖和演出铜奖。2014年2月,参加了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第五届埃及“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同年9月,参加了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十五届穆巴拉克国际木偶艺术节,好评如潮。自此,江西省木偶剧团成为我省乃至我国一支年轻、精干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表演队伍,颇受国家文化部青睐。</p><p class="ql-block"> 进入21世纪,剧团逐渐走上改革探索之路。2009年12月,作为全省国有艺术表演团体首个转企改制试点单位的江西省木偶剧团,注册成立了“江西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招收一批学员送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木偶班专业学习。2012年5月31日全面转企改制为“江西省木偶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条件极其艰难的境况下,开始尝试进入市场,被誉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2012年10月,受到文化部通报表扬),先后加大投入、大制作,创作演出了大型人偶剧《拇指姑娘》、《灰姑娘》、《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除剧场公演,每年还坚持送戏下乡及全省、全国进行商业性演出400多场,并获得初步回报,其中《拇指姑娘》不但获得了一定票房收益,还荣获第三届长江流域戏剧节“剧目奖”和“优秀舞台美术奖”,《灰姑娘》获得2009年第四届江西艺术节暨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剧目奖”,《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获得2013年第五届江西艺术节暨第九届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多项单项奖。改革,给江西省木偶剧团带来新的生机、新的活力,多次被评为省直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p><p class="ql-block"> 梦是什么?梦即是一个球体,它永远在转动,故追梦者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梦是什么?梦好比一甲子,它永远在轮回,时间的脚步亦永远不会停止。圆梦便是追梦,要想不被阳光遗弃,那就要永远的追下去。然而心中有梦,你才会永远有对美好的追求;心中有梦,你才会变得永远的年轻、快乐。</p><p class="ql-block"> 愿团友们好梦能圆,永不停息追梦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祝江西省木偶剧团甲子圆满,硕果再添,风华永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4年仲秋月写于南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