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行芜湖(二)一一三座大山之神山

符里鸿

<p class="ql-block">芜湖的三座大山——赭山、神山、天门山。芜湖是皖江明珠,赭山是芜湖的明珠,神山则是芜湖的灵魂。</p><p class="ql-block">神山与赤铸山、大小火炉山、马鞍山等五座山峰逶迤相连,组成了芜湖市区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神山公园。</p><p class="ql-block">神山的灵魂,来自于干将莫邪的神山铸剑。</p> <p class="ql-block">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曾在神山为吴王阖闾铸剑,“采五山之铁精”,铸天下无双剑。因山中蕴含特殊矿物(或“神铁”),铸出的宝剑锋利无比,故称此山为“神山”。</p> <p class="ql-block">1926年10月,鲁迅先生将这段故事演绎成《铸剑》一文,收入在《故事新编》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讲叙干将莫邪受楚王之命铸剑,寻访适宜之地,最终在芜湖神山,用三年时间铸成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干将预知楚王得此宝剑后必杀他,以绝他人获得此铸剑技艺。于是留下雄剑,携雌剑见楚王,并嘱妻莫邪抚儿报仇。果然,楚王得雌剑杀之。干将莫邪之子赤鼻长大后持雄剑若杀楚王报仇。久久不得,山中大哭。遇客问之,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个带有悲壮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传说,同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的故事一起,成为家喻户晓、崇尚正义、激励后人的英雄主义历史典故,也是中华英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干将莫邪最早在芜湖神山铸剑的历史依据包括传说故事、历史文献记载及学者考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干将在芜湖铁山(现铁山宾馆所在)取铁,在神山铸剑,山上有磨剑池、砥剑石、铁门槛、干将墓等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文献记载支持芜湖神山一带是早期炼钢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者考证确认神山及其周围小山为铸剑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说故事:传说干将在芜湖铁山取铁,在神山铸剑。山上有磨剑池,俗名仙池;有砥剑石,俗名石卯。并且干将也在神山附近的赤铸山铸过剑,赤铸山还有干将墓。干将莫邪夫妇的儿子名赤鼻,也缘于赤铸山之“赤”。神山附近的火炉山有一条路名铁门槛,相传干将铸剑时曾设炉于此。干将从铁山取铁,在神山铸剑,在破山试剑,死后葬在赤铸山,现在都有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献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提到"干将作剑,莫邪断发剪爪投入炉",指出把头发、鸡爪投入炼铁炉中不仅可以助燃,还会使铁增加含碳量,含碳量增高到一定比例,铁就成钢。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芜湖神山一带是我国早期的炼钢遗址,也为干将莫邪在芜湖铸剑的传说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文献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籍,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视,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消淪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者考证:1978 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侯仁之来到芜湖神山一带考证,确认神山及其周围的三座小山就是当年铸剑的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和冶炼生产历史及交通地位也支持这一历史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神山咫尺之隔的赭山、铁山、荆山、白马山等就有富含铁的赤岩和辅助原料石灰石。赭山之名也因山岩含铁呈红色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炼铁用的木材、焦炭等原材料,可从宣城等地沿青弋江、水阳江直达芜湖。</p><p class="ql-block">芜湖百里范围内分布着马鞍山、铜陵铜官山、南陵大工山等丰富的铜铁矿资源。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1996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保存有大量的古矿井、炼铜遗址等,在中国古代矿业发展和冶金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芜湖自古就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历史上芜湖“三刀一画”(即剪刀、菜刀、剃刀、铁画)闻名海内外。其中芜湖“赵云生”剪刀最负盛名。张小泉剪刀也师出芜湖。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芜湖铁画,创造了亘古一绝的艺术奇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芜湖春秋时属于吴,地处水陆要冲,运输便利。有伍子胥主持开挖的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胥沟,直通太湖、达苏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种种证据表明,芜湖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冶金业。干将、莫邪神山铸剑证据确凿,干将、莫邪两剑出自神山,芜湖神山一带是我国早期的炼钢遗址。</p> <p class="ql-block">淬剑池</p> <p class="ql-block">铁门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其他古迹:神山还有李靖李卫公祠、志喜亭、黄庭坚读书处和罗汉寺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靖,唐初军事家,卦卫国公。李卫公祠建于北宋初年(公元960年),宋末倾废;明代重修,后又废,清迭经修逐成规模“'优钵花开西域种,浮屠法寅上乘禅”之境</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与苏轼齐名,称“苏黄”。宋绍圣元年,他出知宣州时,遭弹劾,携全家来芜湖寓居赤铸山读书,</p><p class="ql-block">诗赞:</p><p class="ql-block">读书在赤铸,风雪弥青萝,</p><p class="ql-block">汲绠愁水断,村酤怯路蹉。</p><p class="ql-block">玉峰凝万象,绿萼啄群螺。</p><p class="ql-block">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p> <p class="ql-block">罗汉寺座落赤铸山山腰,大,小火炉山,神山,马鞍山之间,素有群山抱一寺,一寺镇群山之美称,始建于汉末唐初,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芜湖地区大旱,县令沈端节到神山李卫公祠遗址祈雨,两天以后,果降大雨,他取意于北宋文豪苏轼《喜雨亭记》,在神山修建“志喜亭”</p> <p class="ql-block">赤铸书院</p> <p class="ql-block">1972年初夏的一天,芜湖市南陵县三里乡吕山村村民在村后挖土平整晒谷场时,挖出一把铜剑,这把宝剑整体和干将剑一样,并且在上面标有篆书:“攻吾王光,自乍用剑,台战戊人”。</p> <p class="ql-block">1978年,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侯仁之先生曾亲临神山一带考察,经过慎重而细致的考证,侯老最终确认神山及其周围的三座小山,就是莫邪干将当年为吴王阖闾铸剑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侯仁之先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呼吁保护神山这一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炼钢遗址。从此,莫邪干将铸剑遗址位于芜湖神山已成定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山公园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建国前,由于战乱,成荒山秃岭。</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此地建成殡仪馆和火葬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代成立了“市改造神山指挥部”,迁移、平整坟冢12万座,营造山林一千余亩,在五山环绕之间设立神山苗圃机构,生产苗木供应城市绿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始建神山公园,相树造林,重建志喜亭,开掘芙蓉湖,丰富并美化了“赤铸青锋”这一著名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神山公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正式成立“芜湖市神山公园”机构,并停止殡仪等服务,这一时期建设了芜湖烈士纪念碑、纪念馆、人工湖等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市政府结合国家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神山公园改造,对原神山公园进行整体扩建,拆除公园周边陈旧建筑,显山露水,全力打造“城市绿肺”。同年8月17日,位于芜湖神山公园的雕塑公园开工建设,使得神山公园自然景观与城市公共艺术于一体。公园以雕塑为主,用节约型造园手法,结合山体地貌,通过自然式手法,因地制宜,营造出山水相依的江南园林风格。11月27日,中国·芜湖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在芜湖神山公园开展,芜湖雕塑公园正式向公众开园。该届展览吸引了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21名艺术家,来进行雕塑创作,最终有66件(组)优秀雕塑作品脱颖而出,并存放至芜湖雕塑公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芙蓉湖</p> <p class="ql-block">人民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烈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神山公园 ,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秀丽多姿,成为芜湖新八景之一的“赤铸青锋”。 岁月如梭,沧海一粟,这里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历史的印记。 它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它们就像丰碑,提醒着我们要不忘来路,珍视历史,尊重文化传承;它们就像灯塔,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洪流中,为我们指引向前,不致迷茫。</p> <p class="ql-block">2016年,在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上,芜湖市因芜湖雕塑公园而被授予“中国雕塑之城”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干将莫邪在芜湖神山铸剑的故事,已深深地刻入芜湖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脉搏中,溶入芜湖人的血脉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烈火中燃烧,在锤击中脱变,在淬炼中成钢</span>。不畏艰途,知难而进,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成前人未成过的事,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成就功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明朝遍布长街边的染坊中,在清朝汤鹏化钢为柔的铁画中,在百舸争流的米市中,在民国明远电厂浓浓的发电机声中,在改革开放后诞生于荒滩草房的奇瑞汽车里,在起于黄土丘、飞在天空中的湾沚区航空小镇中,都体现着芜湖人坚韧不拔、敢试敢闯、勇为天下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来源于干将莫邪千锤百炼、割发成钢、化腐朽为神奇的铸剑壮举。这就是神山成为芜湖之魂的内涵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于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二日</p><p class="ql-block">写成于二零二五年七月三十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