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囗堰,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曾是新四军第五师浴血奋战的根据地。1939年至1941年,抗日烽火燃遍鄂北,五师将士在此运筹帷幄、奋勇杀敌,为民族独立写下壮丽篇章。今日,我们踏足此地,追寻先辈足迹,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一尊尊新四军五师战士的塑像巍然矗立,目光如炬,仿佛仍凝视着远方的战场。他们身披戎装,肩扛钢枪,姿态坚毅,无声诉说着当年保家卫国的忠诚与担当。塑像不仅凝固了历史的瞬间,更点燃了后人心中的敬仰之火。</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题写的“一切为着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字字千钧,彰显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不仅是胜利的宣言,更是激励一代代人奋勇前行的精神火炬,在九囗堰的青山绿水间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在九囗堰新四军五师纪念馆前,武汉商学院退休党务人员整齐列队,庄重留影。镜头定格的不只是身影,更是一份对革命历史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这一刻,我们以集体之名,向英烈致敬,也向初心回望。</p> <p class="ql-block">一架退役的战机静默伫立于园区一隅,机身斑驳却气势犹存。它曾翱翔蓝天,守护国土安宁;如今停驻于此,成为和平年代最深刻的警示——铭记战争,珍爱和平,方能不负英烈血染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一辆曾经驰骋战场的坦克静静陈列,履带深印着岁月的痕迹,炮口依旧指向苍穹。它是钢铁的见证者,见证了新四军五师在鄂豫边区的英勇战斗,也见证了从战火走向和平的伟大转折。</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新四军第五师诞生的摇篮。1939年,在民族危亡之际,这支部队于九囗堰正式组建,肩负起抗日救亡的重任。从此,红旗猎猎,铁流滚滚,一支人民军队在血与火中淬炼成钢。</p> <p class="ql-block">九囗堰石碑巍然耸立,碑文镌刻着历史的重量。它不仅标记着地理的坐标,更铭刻着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这里,是英雄出发的地方,是信仰扎根的热土。</p> <p class="ql-block">石碑旁,一方凿石静静诉说:1939至1941年,新四军五师在此浴血奋战。刀刻般的文字,记录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也提醒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方可远行。</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曾在此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他既是战场上的统帅,也是人民的忠诚战士。后来,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一生坚守初心,始终如一。他的名字,早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碑文。</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方九囗堰塘,碧水微澜,倒映着蓝天白云。塘水依旧清澈,仿佛仍在低语当年的故事。八户分塘、水涨成堰的传说,赋予了这片水域独特的人文意蕴,也见证了军民共守一方安宁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导游娓娓道来九囗堰的由来:相传八户农人因水源纷争而分塘而治,水涨则合,水落则分,象征公平与和谐。原名徐家村,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先念主席回忆抗战旧地,只记得“九囗堰”三字。一语定名,从此这片红色热土便以“九囗堰”之名载入史册,成为永恒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静静伫立,青砖灰瓦间透出历史的沉静。当年,一封封电报从这里发出,一道道命令在此下达。这里是战略指挥的中枢,也是信念汇聚的高地,见证了无数个运筹决胜的不眠之夜。</p> <p class="ql-block">五师战地医院旧址内,简陋的床铺与医疗器具无声陈列。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护人员以血肉之躯守护战友生命,用仁心与勇气书写了战地救护的感人篇章。每一寸空间,都弥漫着牺牲与奉献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兵工厂旧址中,铁砧、风箱、工具依稀可见。当年,工人们夜以继日,修枪造弹,为前线输送武器装备。这里没有硝烟,却同样激荡着战斗的节奏——每一声敲打,都是对胜利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九囗堰革命旧址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每一座旧屋、每一块石碑,都在诉说着不可遗忘的过去,也昭示着必须赓续的精神血脉。</p> <p class="ql-block">随州市政府也将九囗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五师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室内一组塑像生动再现了五师战斗人员工作的场景:有人伏案拟文,有人传递情报,有人研究地图。神情专注,动作逼真,仿佛时光倒流,将我们带回那个紧张而庄严的战斗岁月。</p> <p class="ql-block">这栋宅院原是一位大地主的居所,高墙深院,气势恢宏。抗战时期,主人深明大义,主动将宅邸借予新四军五师作为驻地。这一义举,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抗日军队的坚定支持,也谱写了军民同心的动人篇章。</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雕像庄严肃穆,目光深远,仿佛仍在凝视这片他曾浴血奋战的土地。他不仅是军队的统帅,更是人民的儿子。站在雕像前,敬意油然而生,初心在此刻被重新唤醒。</p> <p class="ql-block">陈少敏同志的塑像静静伫立,她是我党杰出的女革命家,曾在五师担任重要职务。她坚毅的眼神中透出智慧与果敢,展现了女性在革命洪流中的非凡力量与崇高风范。</p> <p class="ql-block">一幅作战地图前,几位战士正俯身研究,手势坚定,神情专注。那一刻,山河在胸,敌情在眼,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这不仅是军事指挥的瞬间,更是信仰与责任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平日里,五师战士并未脱离群众,他们挽起裤腿,与当地农民一同插秧耕田。军民携手劳作的画面,温暖而真实,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树荫下,战士与村民围坐聊天,笑声朗朗。没有隔阂,只有信任;没有距离,只有情谊。军民鱼水交融的场景,正是新四军赢得人心、扎根群众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五师政治部旧址内,标语醒目,文件整齐。这里是思想动员的前沿阵地,是凝聚军心的精神灯塔。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每一位战士的理想与信念。</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食堂简朴整洁,土灶木桌,炊烟曾在这里升起。一碗粗饭,一碟咸菜,却是战士们最温暖的慰藉。正是在这朴素的烟火气中,孕育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当年的卧室陈设极为简朴:一张木床,一盏油灯,一张书桌。就在这样清苦的环境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思考战局,起草文稿。一间小屋,承载着一位伟人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昏黄油灯下,几位指挥员围坐桌前,目光聚焦于一张作战地图。他们低声商议,神情凝重。每一个判断,每一次部署,都关系着千军万马的安危与战局的走向。这是智慧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3日,武汉商学院退休党务人员赴随州学习培训团,在九囗堰新四军五师纪念馆门前庄严合影。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初心的回望。</p> <p class="ql-block">部分学员在纪念馆侧廊前再次合影,笑容真挚,神情庄重。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有一段与党同行的岁月;每一次驻足,都是对信仰的重温与坚定。</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学习团成员入住随州喆啡锐品酒店。窗外灯火阑珊,室内温暖如春。一日的参观虽已结束,但心灵的震撼仍在延续。今夜,我们在宁静中回味烽火,也在安逸中铭记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