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游扬州何园和八怪纪念馆

GFX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6日,游“晚清第一园”--何园,跨入园门层层叠叠的绿意,沿回廊缓行,一汪碧潭横亘眼前,倒映着白墙黛瓦与婆娑树影,恍若天地间展开一匹皱缬的绸缎,被风揉碎了光影。</p><p class="ql-block">上下两层蜿蜒交错的长廊,如游龙穿行于亭台轩榭之间。转过月洞门,见湖石堆叠成嶙峋山势,罅隙间涌出汩汩清泉,汇入脚下曲折的溪涧。水面倒映着镂空花窗剪出的云纹,随涟漪荡漾破碎又聚合,我恍然悟得“移步换景”四字真谛。</p><p class="ql-block">登临读书楼凭栏远眺,整座园林宛如精心排布的立体画轴:串楼连阁错落有致,漏窗花墙筛滤着天光,几株高龄丹桂正吐露馥郁芬芳,甜腻的香气缠绕着飞檐翘角,与书案上残留的墨香交织成文脉绵长的时空隧道。</p> <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一一是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独特的书画家群体的总称。</p><p class="ql-block">清代中期,市民阶层审美需求多样化,部分科举失意文人转向艺术创作,“扬州八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清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流派。</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8个是:</p><p class="ql-block">1.郑燮(郑板桥):最负盛名,以墨竹闻名,兼擅兰石,书法独创“六分半书”(融合篆隶行楷)。 </p><p class="ql-block">2. 金农:博学多才,诗书画皆精,尤擅漆书(方笔浓墨),常画梅、竹、佛像,风格古拙奇绝。 </p><p class="ql-block">3. 黄慎:人物画大家,多绘市井平民(如渔夫、乞丐),线条简练狂放,富有生活气息。 </p><p class="ql-block">4. 高翔:山水、花鸟俱佳,用笔洗练,意境清幽,受八大山人影响较深。 </p><p class="ql-block">5. 李鱓:早年宗法蒋廷锡、指头画创始人高其佩,后自成一家,笔墨纵逸,善用水墨渲染。 </p><p class="ql-block">6. 汪士慎:精研茶事,号“茶仙”,专攻梅竹,尤其擅长画梅,清瘦孤傲,晚年目盲仍能挥毫。 </p><p class="ql-block">7. 罗聘:金农弟子,善画《鬼趣图》,借鬼喻人,讽刺世态,构思新奇。 </p><p class="ql-block">8. 闵贞:以人物、写真见长,代表作《婴戏图》生动传神,笔墨灵动。 </p><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之“怪”,本质是对清代正统艺术(尤其是“四王”主导的仿古风气)的挑战,核心特征如下: </p><p class="ql-block">1. 题材世俗化:突破宫廷画喜爱的富贵吉祥主题,关注民间日常(渔翁、农夫、乞丐)、自然小景(竹石、野花)甚至社会底层苦难,贴近真实生活。 </p><p class="ql-block">2.风格个性化:反对一味临摹古人,强调“自立门户”。如郑板桥画竹“删繁就简留清瘦”,金农画梅刻意扭曲枝干以求“奇崛”,黄慎的人物造型夸张却传神。 </p><p class="ql-block">3.技法革新性:大胆运用水墨淋漓的泼墨、没骨法,或结合书法用笔(如“漆书”“颤笔”),甚至尝试新材料(金农用金石碑刻手法入画)。 </p><p class="ql-block">4.思想叛逆性:作品中隐含对封建礼教、官场腐败的批判。如罗聘《鬼趣图》以鬼喻人,揭露人性丑恶;李鱓题画常讽权贵。 </p><p class="ql-block">5。诗书画印一体:几乎人人能诗善文,将书法、印章与绘画有机结合,提升作品的文化深度。例如郑板桥每幅必题长跋,语言犀利幽默。</p><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革新力量,其价值在于: </p><p class="ql-block">打破清代画坛陈陈相因的模仿习气,推动写意画向个性化、情感化方向发展; 连接文人雅趣与市民审美,扩大了艺术的社会基础; 影响了后世海派、齐白石等流派,被视为中国近代写意花鸟画的先驱。 </p><p class="ql-block">尽管“怪”字带有当时保守者的偏见,但他们的艺术精神--“师造化、重真情、求独创”--至今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