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木沟,是梵净山附近一个旅游景点,山上是当年刘佰温携=位夫人居住的地方,如今被打造后成为一旅游景点。

老眼看世界

<p class="ql-block">踏入亚木沟的那一刻,山风裹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入口处那块醒目的红色标牌上,“国家AAAA级亚木沟景区”几个大字在绿树掩映中格外庄重。我沿着石板路缓步前行,车影在身后渐行渐远,眼前的山石巍然耸立,上面刻着遒劲的“亚木沟”三字,仿佛在低语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这里曾是刘伯温携夫人隐居的山林,如今虽成了景区,却仍透着一股避世的静气。</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道弯,一头石雕牛蓦然闯入视线。它昂首挺胸,四蹄扎实,仿佛正从山岩中挣脱而出,要奔向远方。牛身粗犷有力,透着一股倔强的生命力。四周紫花簇簇,绿意盎然,衬得这头沉默的石牛更像一位守山的灵物。我忽然想起传说中刘伯温避世归隐,不也是如这头牛般,负重前行却心向山林?它不张扬,却用姿态诉说着坚韧。</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又见一头牛形雕塑矗立在空地中央,深色的身躯仿佛由山岩铸成,气势威猛,似要冲破尘世的束缚。下方刻着“土家玉牛”四字,透着一股神秘的土家气息。几盆紫花围在基座旁,柔与刚、静与动在此奇妙交融。我站在它面前,竟生出一丝敬畏——这不仅是装饰,更像是这片土地的精神图腾,承载着山民的信仰与先贤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静谧的院落前,我驻足于一块深色木牌前。上面详述着四合院的历史,字里行间透出中华传统居住文化的厚重。原来,这里复建的正是刘伯温后人刘洪亮、刘洪远兄弟于2013年重修的刘家古院。牌匾一侧还介绍了刘伯温其人:一代谋士,通天文、晓地理,辅佐明太祖定天下,晚年却选择归隐山林,携夫人栖居于此。我不禁想象,当年他是否也曾在这样的院中踱步,听风观月,将功名利禄轻轻放下?</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复建的四合院,时光仿佛慢了下来。灰瓦屋顶下,雕花门窗精致却不张扬,石台上的盆栽绿意葱茏,静静吐纳着山间的气息。庭院石板平整,雨后微湿,映着天光。我坐在廊下小憩,看枝叶在风中轻摇,忽觉这院子不只是建筑的复刻,更像一种精神的延续——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泊,竟穿越六百年,依然可感可触。</p> <p class="ql-block">院外一座老屋静静伫立,砖墙斑驳,墙上嵌着一个金色的“福”字,在阴云下仍熠熠生辉。屋檐下挂着红灯笼,随风轻晃,像在向过往的旅人致意。门前一只陶缸盛着雨水,倒映着天色与树影。我蹲下身,指尖轻触缸沿,凉意沁人。这“福”字,是祈愿,也是慰藉。刘伯温当年择此而居,或许也正是为了寻一份内心的安宁,一种远离庙堂纷争的“福”。</p> <p class="ql-block">一面老砖墙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工整刻着刘伯温的生平。从辅佐朱元璋到运筹帷幄,从文学著述到军事奇谋,字字如刀,刻出一位智者的轮廓。然而最打动我的,是碑文末尾那句:“晚年归隐,与夫人共居山林,不复问政。”我默然良久。一个曾站在权力巅峰的人,最终选择与山水为伴,与一人白首,这份决然,比任何谋略都更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穿过几道回廊,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红木庭院依山而建,雕花窗格精巧雅致,红灯笼在风中轻晃,映得院中光影浮动。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宛如水墨画卷。几盆绿植点缀其间,生机悄然蔓延。我坐在院中石凳上,听风穿堂,看云卷云舒,忽然明白——为何刘伯温会选择这里。不是因为山高林密可藏身,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缕风、每一片叶,都在轻声说着“放下”。</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棕色石碑静静立在树影下,金色文字讲述着一段传奇:刘伯温曾在此与“天神”对话,得悟天机,遂决定定居于此。虽带几分神话色彩,却为这片山水添了灵性。碑文提及他的后人于2013年重修古院,让这段历史得以延续。我抚过碑面,指尖传来石纹的粗糙。历史或许有虚构成分,但人们对先贤的敬仰,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却是真实的。</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径前行,一座亭子凌水而立,四角飞檐,如鸟展翼。亭下池塘平静如镜,荷叶田田,荷花初绽,粉白相间,倒影在水中轻轻摇曳。我倚栏而望,仿佛看见当年刘伯温与夫人并肩赏荷,笑谈风月。这亭、这水、这花,不争不抢,却自有风骨。所谓隐居,或许不是逃避,而是选择在最美的时刻,与最爱的人,共赏一池清莲。</p> <p class="ql-block">池塘另一侧,竹林幽深,修竹挺拔,绿影婆娑。荷花在风中轻颤,倒影在水中碎成一片片柔光。我沿着池边缓行,心也渐渐沉静。竹与荷,一虚一实,一刚一柔,恰如人生进退。刘伯温一生纵横捭阖,最终归于竹林荷塘之间,或许正是悟透了:最深的智慧,不在朝堂,而在山水之间的一呼一吸。</p> <p class="ql-block">循着水声,我寻至一处瀑布。水流自高崖倾泻,如白练垂落,击入潭中,溅起细碎水花。四周绿植茂密,苔痕斑驳,空气清冽得让人心肺通透。我站在潭边,任水雾轻拂面颊,仿佛洗去一路尘嚣。这水,千百年来如此奔流,不为谁停留,也不为谁加速。刘伯温当年,是否也曾站在这里,听水声如禅,顿悟人生如瀑,一泻而下,终归平静?</p> <p class="ql-block">一条木质栈道沿山势蜿蜒而上,通向瀑布深处。几位游客缓步前行,身影融入绿意之中。我踏上栈道,脚下木板轻响,仿佛与山林对话。这路修得巧妙,既引人深入美景,又不惊扰自然。我想,这或许正是对“开发”最好的诠释——不征服,不炫耀,只是轻轻打开一扇门,让人自己走进去,看见那份本真的美。</p> <p class="ql-block">离开亚木沟时,天色渐暗,山风依旧。回望那片隐在林间的院落,我忽然觉得,刘伯温带走的不是一段传奇,而是留下了一种生活的可能:在喧嚣世界之外,仍有一处山林,可安放灵魂,可与一人,静看花开,听水长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