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0月26日,回想近几天参加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有关领导和专家见面交流会,大家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及博士点建设。联想到系列田野调研工作之后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以便继往开来。“铸牢”是一个充满力量感和使命感的词语。它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主动性和艰巨性。它要求我们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以文化为熔炉,以发展为燃料,以交往为搅拌,以共同的故事为模具,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将56个民族紧密地熔铸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陵水教育世家张鸿猷一家的历史篇章,可谓是一部汉族黎族人民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奇。</span></p> <h5> </h5><h5>2018年1月6日,调研组成员到张鸿猷故居调研。现任中国侨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CEA)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导张继焦教授;中国社科院李宇军教授,海南省张岳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昌赋先生,地方文化部门有关人士和张文先、郭春林先生陪同下,对张鸿猷故居进行了考察。在张鸿猷故居左侧不远的民房里,对张鸿猷长子长孙张国梓之子长张平在(60多岁)和张鸿猷长子之六孙张国梅(80多岁)进行了田野考证。此次考察得到陵水黎族自治县文化名人张运源先生的精心安排。</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 href="https://www.meipian.cn/11fsn9c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 陵水教育之家张鸿猷家谱</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 href="https://www.meipian.cn/11h9xd74?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37277&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田野考察张鸿猷潭社祖屋</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视频来源:网友,谨此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 25, 25);">一、张鸿猷之家:陵水百年“教育世家”的典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鸿猷之家,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军屯村,是当地乃至全海南闻名遐迩的“教育之家”。其核心价值在于连续四代人、跨越一个多世纪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1. 核心人物:张鸿猷(1873-1944)</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代背景:张鸿猷出生于晚清,成长于民国,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开明士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核心贡献:他被誉为“陵水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在清末民初,他倾尽家财,率先在陵水创办了陵水县第一所新式学堂——“同仁学堂”(后多次更名,现为陵水中山小学)。这在当时以私塾为主的海南社会,是石破天惊的创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育理念:他倡导“开启民智、教育救国”,不仅教授传统经学,更引入了算术、自然、体育等新式课程,为陵水乃至海南培养了第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家族传承:他不仅自己办学,更将“教育传家”的理念作为家训,深刻影响了子孙后代。他的名言“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黄金满屋,不如书香盈门”,成为张氏家族世代恪守的信条。</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2. 家族传承:四代接力,薪火相传</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鸿猷的教育精神并非孤例,而是形成了一个跨越四代人的接力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代(开创者):张鸿猷,毁家兴学,开创基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二代(继承者):他的子女们,大多投身教育事业。其子张国栋、张国梁等,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陵水各地的学校担任教师或校长,继续耕耘在教育一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代(发扬者):孙辈中,从事教育工作的更是不胜枚举。他们不仅在陵水,还将教育的火种播撒到海南岛的其他地方,有的成为知名教师、校长,在教育领域各有建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四代(延续者):即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张氏后人仍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坚守三尺讲台,将家族的教育传统延续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3. 社会影响与荣誉</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育之家”美誉:由于张氏家族对陵水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当地百姓和政府都尊称其为“教育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官方认可:张鸿猷故居被列为陵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和家风教育的基地。家族的故事也被载入《陵水县志》等地方史志,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 张氏家谱:记录家族血脉与精神传承的“活化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氏家谱是支撑“教育之家”美誉的文献基石,它不仅记录了家族的繁衍,更承载着家族的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1. 家谱的核心内容</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部完整的张氏家谱通常包含以下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谱序:通常由族中名士或地方官吏撰写,阐述修谱缘由、家族渊源和家风祖训。张氏家谱的谱序中,必然会浓墨重彩地记述张鸿猷创办同仁学堂的功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世系图:以图表形式清晰展示家族的血缘传承关系,从始祖到张鸿猷,再到后世子孙,一目了然。这是家谱的骨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家训族规:这是家谱的灵魂。张氏家训的核心必然围绕“崇文重教、勤俭持家、忠厚待人”展开。其中,“崇文重教”是最高准则,明确规定家族子弟无论贫富,皆需读书识字,鼓励有才学者投身教育,回馈乡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传记行状:为家族中有德行、有功绩的先人立传。张鸿猷的传记会是其中最详尽、最核心的部分,详细记录其生平、办学事迹和教育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恩荣录:记录家族成员获得的功名、官职、荣誉等。在张氏家谱中,除了传统的功名,更多的是后代子孙获得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体现了时代变迁下的家族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2. 家谱的价值与意义</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历史价值:它是研究海南近代教育史、社会变迁史和地方家族史的珍贵一手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化价值:家谱是“家风”的载体。张氏家谱所体现的“教育传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对于今天我们倡导良好家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凝聚价值:家谱是维系家族成员情感的纽带。通过修谱、续谱、祭谱等活动,海内外张氏族人能够寻根问祖,凝聚共识,共同传承家族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概述:家与谱的统一,精神与血脉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鸿猷之家是“形”,是张氏家族四代人投身教育事业的生动实践和辉煌成果;张氏家谱是“魂”,是记录、规范和引领这一实践的文本和精神法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家谱为“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规定了“教育传家”是家族的核心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家”的实践则为家谱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家谱上的文字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可以被感知、被敬仰的家族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此,探寻陵水张鸿猷之家与家谱,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优良传统在海南这片热土上的生动缩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能够代代相传、泽被乡里的精神与品格。</span></p> <h5>据《海南视窗》报道,南霸天的原型是海南陵水县当地一个叫张鸿猷的地主。张鸿猷的亲孙子张国梅说,《红色娘子军》很多内容是虚构的。在他爷爷死后4年,红色娘子军才组建。当时,拍电影的人说他家房子气派,又是大地主,选在这里拍电影真实。于是,就在他们家拍了几个镜头,又让老百姓到几里外的南门岭当演员,说是从南霸天家里的地道走到南门岭的。张鸿猷堂兄张鸿德的孙子张国强曾告诉记者,他是目前唯一健在见过张鸿猷的人,不仅熟悉张鸿猷,还见过张鸿猷的母亲。张鸿猷是个善人,他没有欺压百姓,家里也没家丁、枪支、碉堡,只有几个请来帮他四姨太带小孩的小姑娘。这些说法也与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寻找英雄》一书相通。红色娘子军的第一任指导员王时香老人在此书中这么述说:"我们连长庞琼花,就是电影里的吴琼花。她是我们邻村的人,参军前我俩就是好姐妹,平时我们到镇上赶集就能碰到。她是贫农出身,并不是南霸天家的丫鬟,也没有南霸天这个人。这是和电影里不一样的。"陵水县史志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张鸿猷没有血债,他家只是教师世家。</h5> <h5>记得2018年1月6日上午10时许,时年80多岁老人张国梅不轻易接见客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厚道朴实,经住房的房东耐心介绍,良久之后,才答应接见大家。</h5><h5>张昌赋副会长蹲下来,右手搭着老人的手,时而轻轻抚触肩膀,从张姓兄弟角度,把北京来的客人向老人深情地介绍了以后,老人家良久才被唤醒,岁月和哀痛的痕迹,慢慢觉醒了过来。</h5><h5>老人回房间拿出当年迁来陵水县城内的家谱,这是由张鸿猷曾祖开始,自编的家谱《张氏族谱》手抄("南霸天"五子抄)复印本一册,还有族人万宁张毓海编辑的《清河拾宝》杂册,一起给我们阅览。</h5><h5>张鸿猷家谱一册《张氏族谱》册名及家谱手抄,由张鸿猷的五子张逢瑞(张国梓五叔,时居香港)手书,内附"老当益壮"。有1983年8月,80岁于摄于香港的张逢瑞照片。</h5><h5>谱序乃光绪甲辰(1904年)裔孙张鸿猷识。海南省张岳崧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张昌赋就该谱关于并非"南霸天"原型人物张鸿猷的家谱情况,和大家一起解读、分析。作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专家,还有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硕士、中国社科院环境研究专家,就此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有关人类学、历史学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和大家进行了学术研讨。</h5><p class="ql-block"><br></p><h5>考察的张鸿猷故居,是电影《红色娘子军》南霸天庄园外景,位于陵水县城内路20号至22号,始建于清乾隆末年(1796年),筑有院落四座(含第一座对面的一座),呈横向排列,为三进二天井四合院格局,两侧用廊房沟通。</h5><h5>张鸿猷故居为三进二天井四合院建造格向,两侧用廊房沟通,筑有院落四幢,呈横向排列;张家庄园座落在陵水县椰林镇城内路20-22号,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始建于十九世纪末叶,是琼山籍人氏张鸿猷的祖父清末年间举家迁居陵城后建造的。故居内原设有花园、书院、客厅赌场仓库暗房,还有假山小溪、亭台楼阁,共有砖瓦结构房屋50余间,全部铺设褐红色地板砖,用上等木材建造。是当时琼崖最豪华的大户人家住宅。</h5><h5>海南琼山籍人士张鸿猷的祖父在清末年间(1796年 )举家迁居陵城后建造。1990年7月被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持单位。张鸿猷是琼山铁桥潭社村第十一世先祖迁陵水城内居住的第四代长子)。</h5> <h5>提起"南霸天",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起一个"怙恶不悛"的大地主形象,他利用万贯家财欺压百姓,还组织和支持反动武装与革命队伍为敌,海南的"南霸天"因电影《红色娘子军》而臭名远扬。这部在1960年代初拍摄的电影在人们心中印象深刻,直至今天,陵水陵城镇的人还管电影中曾取景做为"南霸天"宅院的一个外景地张家老庄园称作"南霸天庄园"。张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张鸿猷为长子的那一代有三兄弟。解放前张家在陵水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曾是陵水"四大碗"之首(当时陵水人以酒席上饭碗的大小形象地对富户进行划分,收租谷在千担以上的有四家,称四大碗,收租谷五百担以上的有八家,称八中碗)。富裕的张家兴建了日后因电影闻名的张家庄园。</h5><h5><br></h5><h5>自建立起来后,这座庄园便与它的主人一起,经历了历史潮流中的每一次风风雨雨。张鸿猷全族相继四代,从事教育者20余人(包括后三代人达30多人)。张鸿猷,清1897丁酉科拔贡,设倌授徒、执教公学30年之久,后经营糖寮、养鸭、贩卖藤板,渐趋富庶,又不断购置田地,终成陵水四大富豪之首。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举贡授官是清代的官制名,为了使更多的举人得官,才于乾隆十七年(1752)定举人大挑之制。</h5><h5><br></h5><h5>二十世纪初(60年代)电影《红色娘子军》取景于张宅,并以张鸿猷为原型称为"南霸天", 并在该故居取景作为其宅院的一个外景地称"南霸天庄园",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1939年日军侵占陵水县后霸占张宅,作为扩强的据点。日军投降后,张家又重新住进了该宅。新中国成立后,陵水县公安局将张氏住宅作为办公地点,公安局搬迁以后,一直作为职工宿舍使用。张宅建筑和布局至今还保留基本完整。海南解放后,陵水县公安局将张宅作为办公场地,张家人又从宅子里搬了出去。公安局搬迁后,一直作为职工宿舍使用,后来宅子成为(家属)居民住房,为陵水县房管所管理至今。张宅建筑和布局至今保留还基本完整。 </h5><h5><br></h5><h5>中共海南省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海南史志网对这个历史人物,在现代教育名人里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张鸿猷(1855~1927年),字彝夫,陵水县城内人。幼年时家穷,但由于聪明勤学,崭露头角,被一富贵人家请去当其无心向学的两个儿子的免费陪读生,学业得以提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丁酉科考中拔贡,曾被委派为广东镇平县(现广东省蕉岭县)当县学教谕。但他看到本地黎汉民众生活贫穷,文教落后,人才缺乏,便以"母老病重"为辞不赴任,立志留在家乡兴学育才。他从设馆授徒到执教公学,从其门下出了下沙村举人叶联梓等高徒,在陵水士林中享誉非凡。光绪末年,他奉命将创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顺湖书院,改建成陵水县顺湖高等小学堂,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担任校长。不久升任陵水县劝学所所长,负责全县的学校教育。</h5><h5>他创办的顺湖高等小学堂别具一格,不像以前的塾馆和书院那样,只教《四书》、《五经》与从股文,而是加进了新科目。他以厚薪聘请一位到日本学过新学的文昌县的教习来任教。这所学堂是当时陵水县的最高学府,各乡村的初等小学教师多数由它输送。</h5><h5>张鸿猷不仅个人办学教书30余载,晚年还要求子孙为振兴陵水教育事业多做实事。叫其长子张逢珪创办同仁学堂,专收少数民族学生,又同教育界同仁创办陵水县师范讲习所、陵水县立中学和陵水县女子学校;他的四男张逢瑛曾任过陵水县简易师范学校两任校长;(编者补:五男张逢瑞,历任遂溪县,连平县、南雄县和乐昌县等县教育科科长,先后任香港私立珠海大学(也称"珠海收院")图书馆主任、注册主任、讲师、副教授及教授,并曾任台湾高等院校在香港的招生委员会主任。六男张逢琚,曾任教于广东省第十三中学,即加积中学;逢琚之妻曾醒群也曾任过县立女子小学校长。)长孙张国梓曾任陵水中学校长。他一家被陵水县人誉为教育之家。</h5> <h5>这是清代最后科考解元曾对颜撰写的海南中学校名。</h5><h5>书写是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商承祚的父亲商衍鎏书的"南霸天"妈妈陈儒人的七十寿文。</h5><h5>商家在广东科举史上有"禺山双凤"(商衍鎏、商衍瀛两个进士)的美誉。商衍鎏有两个儿子,商承祖和商承祚,都是著名的学者教授。</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提起曾对颜,自然想起他和王国栋与美社村的事。美社是秀英文化的视点,海口文明的亮点,火山民俗风情游的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小村坐落在琼北最高峰马鞍岭火山口下,掩映在茂林绿树之中。美社人慧眼独具,先祖看中了这片火山沃土,就在火山口与毗邻宋代"涅槃塔"的中轴线上选址立村,觅地建宅。上千年来,美社人的生存发展都与黝黑的火山石分不开,与住了几百年的石头老屋分不开。命名"美社",是一种美好期盼,是一种朴素意愿。羊山地区盛产黑山羊,古人云"羊大为美",石山历来以"壅羊"闻名遐迩。社者,土也;社者,土地之神也。可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美社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幸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雨雪,树木枯死";光绪十八年(1892),"寒霜风凛冽,贫者冻死","暖心庐舍"见证了这段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虽然如此,但美社人相互关怀,耕读传家,使海南名贤王国栋和曾对颜深受感动,为此分别给小村题赠了"礼让休风"和"光分鳌极"两块石匾,表示他们对美社这方土地的敬畏。</span></p> <h5>曾对颜(1859-1914),名庆澄,字镜芙,号少泉,海南琼山桂林洋迈德村人。晚清最后一位琼籍解元。</h5><h5>世代书香,诗礼传家。伯叔祖均以科考入仕,父亲剑泉是岁贡。受诗礼传家思想影响,曾对颜从小手不释卷。稍长,益加发奋笃学,尤喜古文诗词。</h5><h5>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解元。曾对颜中举后,无心仕宦,回琼从事教育工作。科举废除后,曾任雁峰两等小学,雁峰高等小学校长。民国初年出任琼山县劝学所所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校勘丘濬的《琼台会稿》和海瑞的《海忠介备忘集》。著有《还读我书室诗录》二卷(由台湾企业家吴乾华与台湾学者林光灏重印出版,封面为国民党三大元老之一的李煜瀛所题写)、文集四册。现存《还读我书室诗录》所收67题184首,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忧时伤世之作。</h5><h5>然而,这个"同邑解元"却因籍贯海南遭遇一场极其难堪的文化诽谤。当年,科场张榜之时,捷报"琼邑秀才夺魁"。得知来自蛮荒绝域的学子独占鳌头,岭南举子怅然若失,文化偏见致使群体失态,科考风雨骤然荡起,以至斥疑主考营私舞弊。</h5><h5>主考人员为了平服各省文人疑惑,即将对颜省试文章印贴各地,公布于众,阅看者佩服他的真才。</h5><h5>虽然"岁冠乡举",声誉日隆,但地域歧视和文化偏见却在对颜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后来,他在《赠及门邢经三茂才》诗中有此自述:"我生过四十,学殖日益荒。蹉跎复蹉跎,岁月去堂堂。前岁冠乡举,意气颇蹶张。禹门竞点额,未登选佛场。归来处乡里,青毡味久尝。"后来,虽然曾对颜也赴京会试,但旋即废除科举,他从此无心仕宦,归乡闲居课童,以振兴本土教育为己任。</h5><h5>从雁峰书院掌教到雁峰高等小学校长至1914年逝世,曾对颜为地方教育竭尽了全力。</h5> <h5>读书人一般都会知道曾对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科举废除,新学初创,研经书院与雁峰书院合并,取名雁峰两等小学,不久又改为雁峰高等小学。就在这一历史时期,曾对颜欣然出任校长,延请理化洋文教员授课。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小学校长",一任就是10年。</h5><h5>面对西风东渐,学校勃然兴起,曾对颜改弦更张,扩建教室,增设宿舍,扩大规模,添置仪器,新购图书,议定章程,拟订学规,延聘名师,充实内容,亲自教学,并兼任琼山县勤学所所长。由于曾对颜治校有方,纪律严明,管理严格,执教认真,家长称赞,学生欢迎,影响深远,以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侨子弟慕名求学者纷至沓来。</h5><h5>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民国创立之初,琼崖道范源濂和镇台成聚尚未归顺,琼崖宣抚使赵士槐奉命袭击府城镇台。其时,府城炮声隆隆,街市兵荒马乱,争夺东门之战血肉横飞,路人避之唯恐不远。然而,曾对颜却在枪炮声中从容讲学,安之若素。</h5><h5>光绪乙巳年(1905),正是办学热潮从城镇向乡村广为传播之年。同年,曾对颜和王国栋两人合作重编和刊行《海忠介公备忘集》</h5> <h5>美社村,千年火山石村寨。秀英区美社村,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该村充满智慧的先民就地取材,用火山石创造了一个世外石头世界:村中上百年的古碉楼"福兴楼"已经成为了美社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是石头世界的一个代表。福兴楼墙体材料是一块块上千斤的火山石玄武岩,采用传统的垒石工艺。该村除了有石垒炮楼,还有石制祠堂、庙宇、古井、古屋、石墨、水缸等等。该村还是古风犹存的历史文化名村,清末民初,海南著名学者、教育家和出版家王国宪、曾对颜先后为该村题赠"礼让休风"和"光分鳌极"石匾,赞颂该村守礼谦让,村风文明。</h5> <h5>琼山中学,从某种角度来说,真是今非昔比;因为对熟悉或喜欢历史的校友来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琼山的教育乃至海南的教育,如果琼山中学很落后那也便是琼山乃至海南教育的落后。</h5><h5>琼山中学创办于一九一三年四月十五日。系由民国初年的琼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发展而成。而后又合并琼山县立师范学校。上述两之踪迹,则源于明清年间的琼崖"雁峰书院"。 明代名臣丘浚和海瑞二公曾求于雁峰书院。雁峰原位于府城南门,原地称"琼庠",对面有个三元峰,因常有雁群聚栖,当时在此读书的丘浚便作《雁聚琼庠记》。后人遂取名"雁峰书院"。清朝末年,由于时代思潮的冲击,科举制度被废除,各地书院相继改为学校,雁峰书院当时也改为雁峰两等小学(即高等和初等小学)。不久又改为高等小学,这就是琼山中学的前身。</h5> <h5>张鸿猷故居现已经由原陵水县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h5> <h5>戏剧红色娘子军,南霸天这一戏剧人物与实际人物无关只与实景有关;政府的行为也只是社会政治运动的现实不是戏剧的必然,但戏剧更加深了社会对这一迁陵四代诗书为师对地方有一定价值的大家庭的灾难,即便是符合国家华侨政策之事情或因之不了了之,或许也是是社会的悲哀。</h5> <h5> 由著名美术史家张少侠教授领导开发的南国威尼斯城(罗马园二期)开盘仪式正式在南国威尼斯大公馆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业主欢聚一堂,共同见证南国威尼斯城这份贺岁大礼的揭幕。</h5><h3><br></h3><h5> 作为项目董事长,张少侠和他的学生、海南省张岳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昌赋合影留念后,欣慰地听取了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的策划与保护发展的工作进展;鼓励他的学生继续把龙梅村、莲塘村、加乐湖村以及富有历史文化的、昔日为张岳崧所看中的文化名人的乡村,好好组织申报与全力支持。</h5><h3><br></h3><h5> 张少侠董事长告诉他昔日喜欢的学生张副会长,南国威尼斯城打造繁华都市的世外桃源,原生态诗意居所。小区规划设计热带雨林风格的景观,与周边茂密的森林、潺流的溪谷、舒缓的山影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南国威尼斯城采用原汁原味、典雅自然的欧洲建筑格。法国城堡式的白领公寓美轮美奂、南加州风格的亲水别墅风华绝代,仿佛置身于风光无限的欧美小镇,必将成为海口城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h5> <h5> 就便是地方县志也有出错,属于学术问题可以探讨。建议在上衙再立一块故居匾碑。要把故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特别不要把矛盾闹大闹激闹恶化,有意见建议都可商量,这也是文物部门的事,史志部门提出史实观点;要加油不要浇水。</h5> <h5> 作为郭沫若秘书的张泰天(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人)被任命为中央特派员,返琼到琼海创办列宁公学、成立红色童子军,在我党和红色娘子军的历史是要还原的;他的死也不可不能永远地不明不白,中央革命档案馆也是尊重历史事实的。</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有关领导与专家的见面交流会,会上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及博士点建设的深入探讨,令人振奋,更引人深思。结合此前多年开展系列田野调研的所见所闻,我深感有必要将所思所感进行梳理,以期继往开来,明晰前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铸牢”一词是一个充满力量感和使命感的词语。它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主动性与艰巨性。它要求我们像技艺精湛的工匠,以文化为熔炉,以发展为燃料,以交往为搅拌,以共同的故事为模具,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将56个民族紧密地熔铸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叙事,在海南这片热土上,总能找到生动而具体的注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们在陵水调研时所接触到的教育世家——张鸿猷一家的历史篇章,便堪称一部汉族与黎族人民在海南岛上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奇。张鸿猷先生倾尽家财、兴办新学,其教育理念与实践不仅惠及汉族子弟,更深刻影响了当地黎族同胞,开启了民智,促进了文化交融。其家族四代人接力从教,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椰林深处,这本身就是以文化为“熔炉”、以交往为“搅拌”的最好证明。他们用跨越百年的坚守,将“教育救国、知识兴邦”的共同信念,铸造成了连接不同民族、沟通不同心灵的坚实桥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海大学府的顶层设计,到陵水乡间的百年传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这既为我们未来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本土案例,也坚定了我们扎根海南、服务国家战略的信心与决心。唯有将学术研究的“冷板凳”坐热,将田野调查的“泥土气”吸足,才能真正为这一伟大工程贡献智慧与力量。</span></p> <h5> 阳光明媚,灿烂辉煌,总是会出现的啊。</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