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仰止 ,谷林思齐

鱼乎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脉那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绵延图谱中,扬州的平山堂与谷林堂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这两座相距44年建成的文化地标,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紧密相连却又各有千秋,它们共同镌刻着中国士大夫精神传统中最为动人的师生叙事。周晓音教授所著的《寻踪,遇见东坡·过访平山堂&谷林堂》,以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实证精神和敏锐的文学批评审美眼光,在这看似方寸之地的平山堂与谷林堂间,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考古之旅。</p> <p class="ql-block">  作者拥有极为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捕捉到了两座建筑所蕴含的空间密码。谷林堂特意建于平山堂之后,并且地势略低,这种看似不经意的空间布局,实则是精神谱系的具象化表达。书中巧妙地引述苏轼“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深刻地揭示出建筑命名本身便是对欧阳修“平山”意象的一种巧妙回应与自然延展。平山堂的“山”,巍峨挺拔,象征着一种高远的境界;谷林堂的“谷”,幽深静谧,寓意着内敛与谦逊。二者构成了中国园林美学中极为罕见的垂直叙事,正如苏轼在《凌虚台记》中所说:“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世间万物的兴衰成败难以预料,但唯有精神的海拔能够永恒矗立。</p><p class="ql-block"> 这种空间伦理在建筑的诸多细节之处不断得到强化。平山堂内“坐花载月”的匾额,记载着当年的荷宴风流,那是一种热闹而奢华的场景,尽显文人雅士的豪情与风雅;而在谷林堂,则演变为“稚竹可人”的幽独趣味,多了一份宁静与淡雅。欧阳修的千钟豪饮,展现出他的豪放不羁;而苏轼的“和陶饮酒”,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超脱与闲适。两代文豪的性情差异,在建筑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复调,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值得一提的是,现存的平山堂虽为清代重建,但其“赭色木构,花窗明朗”的形制,依然忠实保留了宋式建筑“舒朗通透”的美学特征。这种物理空间的存续性,使得后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触摸到当年“文章太守”的气韵风流。</p> <p class="ql-block">  全书最具穿透力的部分,当属对《西江月·平山堂》与《朝中措·平山堂》的精彩互文解读。欧阳修笔下“山色有无中”所营造出的迷离意境,宛如一幅朦胧的山水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而在苏轼的词中,这一意境化为“壁上龙蛇飞动”的视觉震撼,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挥毫万字”的豪情,彰显出苏轼的才华横溢;“半生弹指”的慨叹,则流露出他对时光飞逝的感慨。这两句词构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作者指出,苏轼三过平山堂的时空轨迹,具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1079年的悼亡,充满了哀伤与悲痛;1092年的营建,体现出他对老师的敬重与怀念;1101年的临终北归,则仿佛是完成了一场精神的闭环运动。而谷林堂的建立,实则是将私人情感升华为公共记忆的一种文化行为,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书中对扬州诗词谱系的梳理也颇具功力,从杜牧的“二十四桥”,到姜夔的“冷月无声”,再至欧阳修的“手种堂前垂柳”,这些文本如同层层叠印的透明胶片,在作者的笔下,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学记忆的累积过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万花会”事件的剖析,苏轼废除这一风雅盛事的决定,与其师“不扰民”的为政理念形成了深度呼应,充分证明了真正的师承不在于表面的相似,而在于精神的契合。</p> <p class="ql-block">  周教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建筑的诗意表象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两位文豪的施政档案。欧阳修在扬州的十一个月,其“宽简”政策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这并非是无为而治,而是建立在不苛察细琐基础上的高效治理。他懂得把握关键,不拘泥于小节,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来处理政务。这种思想在苏轼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更具操作性的改革。从减免积欠到恢复漕工私贸,苏轼的这些举措显示出师徒二人在“经世致用”层面的血脉相连,他们都有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强烈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作者独具慧眼地发现,谷林堂陈列的《东坡易传》《东坡志林》等典籍,暗示着此处不仅是一个纪念场所,更是一座思想实验室。苏轼在扬州完成的和陶诗创作,标志着他人生境界的又一次升华。这种精神成长恰是在老师当年的治所发生的,构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隐秘仪式。书中引用的“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苏轼评晁补之语),恰可视为对平山堂 - 谷林堂精神谱系的最佳注脚,它体现了师生二人对时事的关注和对正义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的田野调查本身就构成了饶有趣味的副文本。从“烟花三月路”的现代地名,到海拔26米的“扬州之巅”,这些细节在解构传统山水意象的同时,又重建了文化记忆的现场感。书中对“瘦西湖”形成史的考辨尤为精彩,作者指出乾隆南巡引发的景观改造,客观上完成了欧阳修、苏轼文人理想向大众审美的转化。这种“文化资本”的嬗变过程,展现出经典IP强大的再生能力,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作者向欧公像行礼的细节,暗示了本书超越学术研究的抒情维度。当她在平山堂前怅望已不可见的长江时,那种“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失落,恰构成对当代文化断裂的隐喻。而全书结尾“文化高地”的论断,则将地理空间的讨论提升至精神海拔的维度,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学术转身。</p> <p class="ql-block">  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建筑史、文学史、思想史编织成立体的认知图谱。平山堂与谷林堂不再只是旅游手册上的景点,而成为了解读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密码本。周晓音教授以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为我们复原了那场持续千年的师生对话。在杨柳春风间,在深谷高林处,欧阳修与苏轼仍在进行着关于道义、文章与为政的永恒讨论。这种跨越时空的“遇见”,正是所有寻踪者心向往之的境界,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文化的根脉,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 2025.10.26于桂花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