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花明楼

悠闲篱笆院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悠闲篱笆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57967</p> <p class="ql-block">  花明楼,原名花门楼,位于湖南宁乡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是刘少奇同志故居所在地,这里山环水绕,人文荟萃,风光旖旎。花明楼飞檐翘角,巍峨耸立,民居掩映在翠绿的山水中,行走期间仿佛置身于画里水乡,单单“花明楼”三字,就感受到这是一处充满诗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花明楼名称来源,有着诸多的说法。依据《宁乡县志》记载:“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子攻读其中”,置身此处闻楼上书声琅琅,看楼下柳暗花明,故名“花明楼”。诗人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对炭子冲环境的最美概括。</p> <p class="ql-block">  走入花明楼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三门四柱单檐歇山顶式牌坊楼,中间是高大的主门,两侧次门呈对称分布,四根门柱顶端如马头墙高高耸立,呈暴露式设计‌,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风格。额枋悬挂着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的“刘少奇故里”题字,字体庄重醒目,刚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  牌楼后的瞻仰大道,呈阶梯状向东北方向延伸,道路中间设有花草,两侧是进出通道,道路的两旁苍松翠柏,犹如肃静而立的守护者,让这里显得庄严而又肃穆。</p> <p class="ql-block">  道路尽头是一座站立式的刘少奇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和他弟子程允贤制作。雕塑底座高3.1米,人像高4米,总高7.1米,“7.1”指刘少奇享年71岁。雕塑栩栩如生,一只手叉腰,一只手夹烟,头部微侧,目光深邃,眺望着远方。底座上雕刻有“刘少奇同志”字样,是1988年时任中共中总书记的江泽民所题。</p> <p class="ql-block">  铜像北面是“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这是一座全国唯一系统、完整介绍刘少奇同志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p><p class="ql-block"> 入口主楼采用歇山顶式结构,线条流畅、檐角飞翘,白色的马头墙高耸,仿佛走进了江南园林建筑群。正门上悬挂有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题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匾额。</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共分九个部分,从少年立志,寻求拯救民族危亡之路,走上革命道路;赴俄留学回国后,领导了安源、省港大罢工等工人运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党在白区工作的历史性转变。抗战爆发后,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刘少奇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性略决策,打破了国民党企图抢占东北,夹击解放区的图谋。指导土地改革,为消灭土地所有制做出突出贡献,成为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创立者。长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提出了新中国建设方针,编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为党内公认的党建理论家,人民爱戴的共和国主席,人民公仆。</p> <p class="ql-block">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漫步在刘少奇纪念馆,一封封信件、一段段文献资料、一张张照片,以及一件件文物等都烙印着历史的印记,充满着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峥嵘岁月。每一次抉择都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刘少奇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用自己实际行动践行了忠诚的誓言,把一切都献给党和人民。</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沿着小路向西北而行,经过刘少奇工运历程专题馆,到刘少奇同志故居。刘少奇同志故居旁有一座炭子冲名俗文化四合院,陈列着农家特色农具、纺车、粮食加工作坊,还有酿酒作坊展。“刘家老酒”在当地享有着盛名,走入湖南“吃毛家饭,喝刘家酒”,是一种独特的饮食体验。</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同志故居,是一座土木结构四合院,坐东北朝西南,呈“回”字形布局。院落青瓦泥墙,前临池塘,背靠青山,由正屋、偏厦、内院等组成,大小房屋二十一间。正门上方悬挂有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p> <p class="ql-block">  穿过门厅、院落,走进对着门厅的正堂屋。堂屋内设神龛、放有上香凳,墙壁上悬挂着1961年5月刘少奇和王光美在旧居前的合影照。维修房屋时在正堂屋门楣上发现清同治十年历书,证实了故居的建造时间。</p> <p class="ql-block">  由堂屋向南穿过墙门,是刘少奇的二哥刘云庭卧室,室内摆放有雕花床、桌椅,以及一组古朴的衣柜。墙壁上挂着一张刘少奇在延安时与二哥刘云庭、大哥刘允斌、长女刘爱琴、侄儿刘允明的合影照。真的是“边关烽火照夜明,父子并肩御外侮。”</p> <p class="ql-block">  过烤火房是刘少奇青少年时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桌、椅子和床。看着桌上的煤油灯,仿佛看到了1961年5月回归故乡炭子冲的刘少奇,深夜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伏案疾书,书写着调查所了解的虚报粮食产量,农民饥不裹腹的农村生活状况。让我们走进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年超英,五年超美”大跃进政治浪漫。</p> <p class="ql-block">  过酒坊向东,是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排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室内摆放有雕花拔步床、椅子和衣柜。</p><p class="ql-block"> 横堂屋算是故居的客厅,屋内摆有香烛柜、八仙桌、桌凳等物件,墙壁上挂有4张与农民朋友们座谈照,这是1961年刘少奇回家乡作农村调查,接见父老乡亲和村干部的留影照。</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与横堂屋相邻,故居还有厨房、碓屋、杂屋和农具室等,房屋间建有天井,设置了书房。书房是刘少奇青少年时期学习的地方,可见刘家族系对孩子教育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走出故居沿着池塘与水稻试验田间的小道前行,到了花明园。</p> <p class="ql-block">  花明楼,始建于唐代,为纪念南岳大帝而建。楼有五层,顶楼的屋檐下有赵朴初题写的“花明楼”匾额,楼高百尺,每层设有廊台,橘红色的廊柱,古朴厚重,雄伟壮观。楼内有“宁乡十景”和湖湘名人字画等,湖湘文化与刘少奇的卓越互补,让花明楼更显不凡。登高远眺,花明园气象万千,绿树成荫,山环水绕,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穿过文化广场、经万德鼎,登上飞机存放的山坡,俯瞰一叶湖,水光潋滟,被翠绿的树木围绕着,与石拱桥、亭阁共同构成诗意画卷。“一叶湖”名称来源于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p> <p class="ql-block">  行走另一座山头之上,有一座“修养亭”,为温习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而建。修养亭与花明楼隔山相望,由主厅、长廊和东西两院组成。东院内有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对“修养”的评价,墙壁上挂有孔子、孟子和曾子名言,以及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西院是当代名家缅怀刘少奇的诗词题词。建筑元素和党史教育完美融合,让这里成为湖南长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走出刘少奇故里,回头眺望,炭子冲村的民居、古建筑在青翠的丘陵间若隐如现,这里不仅有着山清水秀,环境幽静的自然之美,更有着共产党人风雨飘摇岁月里的忠诚于党、无私奉献的精神,游刘少奇故居是一次的触动心灵的党性教育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