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军乌鲁木齐医院医疗队记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口述: 张晓伟,1983年11月入伍在空37师乌鲁木齐场站汽车连,86年调入空军医院汽车班,90年8月调陆军第五医院,后转业在宁夏银川。</p>  <p class="ql-block">张晓伟战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理润色执笔: 郭克,1985年11月入伍在空37师马兰场站通信队,86年12月调入空军医院汽车班,90年3月复员。</p>  <p class="ql-block">郭克战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的河流奔腾不息,却总有一些记忆的砾石,沉淀在河床的深处,历经岁月的冲刷,却愈发温润光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新疆几十年了,每当我听闻新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又添新线,或是看到“医疗下乡”的新闻,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穿越回三十多年前,回到我作为空军乌鲁木齐医院汽车班的一名驾驶员,与医院医疗队的战友们一同奔赴全疆各地为基层官兵和各族群众义诊治病的征程。那不仅是一次次简单的出车任务,更是一段镌刻着军民鱼水深情,闪耀着白衣战士初心的激情岁月,是一段段用仁心与汗水写就的青春赞歌,那些穿梭于戈壁、高山、草原与村庄的巡诊故事,与天山同在,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 雷达连的守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的初秋,我调到医院不久便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院务处蒋惠处长亲自找我谈话,让我仔细检查车辆,排除故障,以确保车辆一个最完美的状态,并保证行车安全,我驾驶的救护车将执行的任务就是医院组建医疗认下乡医疗,为偏远基层部队官兵和各族老百姓问诊治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到任务后我是既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因为路程较远,路况复杂,说句心里话,自己对这台车有多大把握都有些含糊,因为从东沟场站调到医院后驾驶这台车没出过长途,也许这次的任务对我对车辆都是严峻的考验,我和修理工雷建侠认真仔细的检查车辆上每一个细节,机油,水,轮胎,电气和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终于让我们满意才收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我深切体会到了“使命”二字的含义,因为在新疆单车出长途,不光要有过硬的驾驶技术,更要掌握会修车的本领,此次任务的目的地是驻守在吉木萨尔的雷达51团某连,医疗队由胡守兴副院长带队,还有张鸣、朱炳光、吴纯、张卫欣等战友。随后还将转战木垒哈萨克自治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达连,驻守在茫茫荒漠的腹地,环境的艰苦超乎想象。风沙是这里永恒的主题,官兵们的日常用水每月仅靠水车送来一次,饭菜里混夹着沙子粒更是家常便饭。最让我心头一紧的是连队墙壁宣传栏上醒目的“四防”内容:</p><p class="ql-block">防偷盗、防破坏……其中“防自杀”三个字,像一根针,深深扎进我的心里,和我同样年轻的战士,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用他们的青春守护祖国边疆安全的同时,也在与无尽的孤寂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给战士们带些欢乐,我们医疗队决定在到达连队的当天下午就组织了一场篮球友谊赛。大家心里都明白,得让着他们,看着他们在球场上奔跑欢呼,仿佛能暂时忘却身后的荒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晚,连队用宝贵的发电机供电,灯光下,那一张张年轻而黝黑的面庞,让人动容和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离别的那天,1986年的9月3日,这一天我永远记得,虽正值初秋,却天降罕见大雪,气温骤降,我的车在寒风中怎么也打不着火了,又是这些可爱的战士,喊着号子,一起在雪地上帮我们推车,直到引擎发出疲惫而欢快的轰鸣。那一刻,风雪打在脸上是冷的,但心里却是滚烫的。</p>  <p class="ql-block">医疗队在雷达连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医疗队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雷达连,我们到了木垒。县卫生局的贾局长亲自带着我们下乡。那时的乡村大多没有通电,我们医疗队自带的那台发电机派上了大用场。我和器械科的李涛主任就成了临时“电工”,负责保障供电,主要是为了支持特诊科吴崇医生操作B超机。每当发电机响起,灯光亮起,我们看到牧民们脸上信任而期待的表情,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吉木萨尔和木垒,车轮还载着我们驶向了更多需要医疗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冬天,去吉木萨尔红旗农场的医疗队,由医务处孙国强带队。队员里有机械科的黄运宝,还有内一科的孙丽等人。冬夜漫漫,我和黄运宝还曾童心未泯地出去打麻雀,回来后在烧得暖烘烘的火墙边、炉子上烤着吃,那滋滋作响的肉香,成了那个寒冷冬天里最温暖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去鄯善的那次。特诊科的张玉霞主任和小儿科的田红同行。邓明福邓医生也在队里,这些名字,如今提起,依然倍感亲切。在鄯善,我们同样用精湛的医术和耐心的态度,服务着当地的各族群众和基层官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冬天,我随医务处熊顺安主任带医疗队去奎屯。工作之余,我们到商场里转转。新疆的冬天,室内外温差极大。熊主任一进商场,眼镜上立刻蒙了一层厚厚的雾气。只见他下意识地就用军装的衣角去擦拭眼镜上的白雾。我看到后,没多想,赶紧跑到商场的眼镜柜台,买了块眼镜布,递到他的手里。熊主任愣了一下,接过眼镜布,脸上露出非常感动的神情。这只是件小事,却体现了战友之间那种朴素而真挚的关怀。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凝结成的战友情,正是支撑我们一次次圆满完成任务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医疗队战友</p>  <p class="ql-block">医疗队战友</p>  <p class="ql-block">三、 使命的蜿蜒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6月29日,我最后一次随医疗队出征,这次医疗队由医院医务处刘玉清副处长带队。清晨我们迎着黎明的朝霞启程前往伊犁。刘玉清东北人,文人的眼镜下流露的是东北口音,说话风趣又幽默,大家谈笑间让这次慢长的旅程轻松而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次为医疗队出车保障,这次距离最远,当年从乌鲁木齐到伊宁将近800公里路程,远非今日的高速天堑通途。我们的车整整行驶了三天才到达目的地,沿途的兵站便是我们最可靠的港湾,吃住全在兵站。记得出发前,我从蒋惠处长那里领来了新疆乌鲁木齐军区的专用油票,它可是我们此行在兵站加油、食宿的“特别通行证”。如今想来,那一枚枚小小的油票,承载的是部队对这次深入基层医疗任务的全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图为郭克战友珍藏的当年的汽油票</p>  <p class="ql-block">车辆穿行在壮丽的天山北翼,果子沟的景色当年就堪称一绝,险峻与秀美在此交融,漫山遍野的云杉如塔如剑,清澈的溪流在谷底流淌。然而,美景之中也暗藏考验。就在我们即将驶出果子沟时,天色也暗了下来,车内异常的寂静,突然“啪”一声,打破了沉静,此时的车辆像泄了气的皮球慢慢的停了下来,当时我的心一沉感觉车辆来病了,这一车的医生治不了车的病,只有我来了,打开机仓盖检查,发现是油门拉线断了,那根由钢丝绳拧成的拉线,接起来异常麻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我当时就是一头汗,故障耽误了很长时间,医疗队的战友们非但没有抱怨,反而纷纷下车,张玉霞主任帮我打着手电,朱建跃医生在一旁递着工具,还有人开玩笑缓解我的焦虑。那一刻,故障的焦躁在战友间的温情与笑语中烟消云散,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临时集体的团结与友爱,在我们这些专业与非专业医生的配合下,故障排除了,我重新发动车辆,向目的地进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 斯大林街的“临时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抵达伊宁市后,我们在斯大林街租下了一排平房,挂上了空军乌鲁木齐医院的牌子,一个“临时医院”便开张了。医疗队来不及卸下行装,更来不及卸下旅途的劳顿,便迅速投入了工作,每天天不亮,诊所外就排起了长队,各族群众带着期盼的眼神,从四面八方赶来寻医问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诊科带来的B超机成了“抢手货”,为牧民们检查肝胆脾肺肾、膀胱和妇科疾病,操作者一丝不苟,张玉霞主任耐心问诊,声音温柔,抚慰了许多各族群众焦虑的心。医疗队中还有几位我记不太清名字但同样可敬的同事,如黄英(或是黄丽)等人,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来自张家口空军医院眼科的实习大夫李桂珍医生也在这里得到了难得的锻炼。新疆电视台派遣的两名随队记者乌麦尔江和李晓明同志,则用他们的镜头,真实记录着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 救护车里的“手术室”颤抖的双手与不变的匠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次特殊的医疗任务中最让我动容和至今难以忘怀的是眼科手术的开展。为了加强技术力量,魏廷荣副院长中途乘飞机由乌鲁木齐赶来医疗队支援。魏副院长是医院知名的眼科专家,平时手部有些不受控制的颤抖,但就是这样一双手,在拿起手术刀的那一刻,却稳如磐石,仿佛被注入了某种神奇的魔力,完成了一台又一台复杂的手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租用的诊所空间有限,一部分房间用于眼科手术,而患者最多的白内障手术不得不在我们那辆经过严格消毒的救护车内进行。于是,这辆白色救护车不大的空间,便成了承载光明的神圣殿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当时除了负责车辆的正常使用外还负责魏副院长的日常饮食,现在应该叫生活助理吧,他偏爱糖醋鱼和溜肥肠,说能快速补充体力,以便能连续手术不下台,在魏副院长做手术时,我也多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他当临时助手,驾驶员的我顿感神圣和光荣,我屏息凝神,为他递上酒精灯、传递手术器械、进行设备消毒。在狭小的车厢里,时间仿佛凝固,只有器械轻微的碰撞声和彼此平稳的呼吸声。魏副院长全神贯注,每一台手术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当他为术后的患者轻轻揭开纱布,看着重见光明的维吾尔族老人激动地握住他的手,用生硬的汉语连声说“解放军,牙克希!”时,我在一旁,眼眶总会不由自主地湿润。后来我才知道,魏副院长那双“神奇”的手,是常年坚持自我训练的结果,这份专业与敬业,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 情深意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月的时光转瞬即逝。告别之时,斯大林街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各族群众。他们送来热馕、葡萄干、杏干,一位柯尔克孜族老妈妈更是紧紧抱住魏副院长,将一方亲手绣制的手帕塞进他的口袋。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了感动与不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程再次穿越果子沟,风景依旧,但我的心境已大不相同。作为一名普通的汽车兵,我参加过很多次保障任务,但唯有这一次,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驾驶的车辆,运送的不仅是医护人员和药品器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跨越天山、连接军民的健康守望与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40年弹指一挥间,从86年的吉木萨尔雷达连,到木垒乡村,又从吉木萨尔红旗农场的冬夜到鄯善的暖阳,再到89年伊犁斯大林街的诊所和救护车里的手术室,这一路,我们医疗队留下了汗水和赞美,同时也收获了太多太多的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常在想,我这个汽车兵,虽然不直接拿手术刀,但我的方向盘,连接着病房与诊室,连接着医院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官兵和群众。我们见证了魏廷荣副院长在颤抖中创造光明的奇迹,也感受过雷达连战士帮我们推车时手心的温度;我们曾在乡村用发电机点亮B超机的屏幕,也曾在商场里递上一块温暖的眼镜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记忆,汇聚成一条温暖的河,流淌在我生命的记忆里。那是一段关于奉献、关于情义、关于白衣战士与汽车轮子共同写就的无悔青春。愿我们的这些共同记忆,永远鲜活,永远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祝愿医疗队和全体战友健康!平安!快乐!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6日于沈阳</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郭克,笔名:过客。典型的关东汉子,旅游体验者。曾经在空37师马兰场站通讯队和空军乌鲁木齐医院服役,军旅生涯练就了坚韧踏实的品格和认真严谨的作风,酷爱中国书画、古典诗词、音乐和摄影。从事旅游行业几十年,常年游走于白山黑水,是关东大地给予了作者无限的创作营养。笔下抚风润雨之想,观山阅水之感,闻花醉叶之言,咏春叹秋之语。体现了作者用心灵书写文字,用文字感动心灵的静雅淡然之心怀。关注自然、关注人生,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以及纯洁自我、宁静致远、光风霁月的高尚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