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p class="ql-block"> 郑州文创园:工业遗存的突围与困局。斑驳的红砖厂房、复古的机器设备、新潮的网红店铺,构成了郑州文创园的典型图景。从郑州油脂化工厂文创园的香皂记忆到二砂文创园的砂轮传奇,这些由工业遗存改造的空间曾承载着城市转型的文化期待。然而,在快速扩张背后,同质化竞争、经营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园区陷入"开园即巅峰"的困境。</p> <p class="ql-block"> 各园区经营状况呈现显著分化。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香皂厂改造项目,119亩的园区通过民营企业滚动开发模式保持活力,低租金吸引多元业态入驻,涂鸦遍布的空间成为年轻人打卡胜地,甚至仍有商户持续装修扩容,节假日期间跻身主城区核心文旅消费场景 。</p> <p class="ql-block"> 郑铁泰和里文创园则以民国风情为卖点,通过"国庆潮玩嘉年华"等主题活动聚拢人气,千面红旗与火车公园构成特色景观,餐饮折扣与盲盒抽奖等营销手段有效拉动消费 。</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其他园区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瑞光创意工厂作为老牌印刷厂改造项目,近年客流锐减,曾经常态化的手工市集沦为月度限定,商铺更新缓慢,可持续运营能力缺失。</p> <p class="ql-block"> 二砂文创园虽依托砂轮车间改造的艺术馆形成辨识度,但在整体文旅市场中未能形成独特竞争力,节假日流量被更具活力的园区分流。阜民里文创园则因公开信息有限,未能形成明确市场认知,大概率处于客流稀疏的培育期。</p> <p class="ql-block"> 项目同质化是制约发展的核心症结。多数园区陷入"工业遗存+餐饮零售+拍照打卡"的固定模式,文化内核挖掘浅表化。油化厂、瑞光均以老厂房改造为基础,引入的业态集中于咖啡馆、手作店、餐饮店,缺乏与自身工业基因深度绑定的特色内容。这种趋同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园区难以形成差异化记忆点,最终陷入"谁搞活动谁有人气"的短期流量依赖。</p> <p class="ql-block"> 经营困难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其一,产业融合不足,多数园区止步于"空间改造+商户租赁"的初级模式,未能延伸文化产业链。如良库文创园曾试图兼顾艺术家工作室与餐饮娱乐,最终两头落空,南区商铺空置率一度超60%,这一问题在瑞光、二砂等园区同样存在。</p> <p class="ql-block"> 其二,人才储备匮乏,高端创意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的缺失,导致园区从定位策划到运营落地均显乏力,文化产品创新不足。其三,配套设施薄弱,除核心区域园区外,多数项目缺乏完善的交通接驳与后勤保障,难以满足剧组、游客等群体的多元需求。</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园区的突围尝试提供了新思路。良库文创园借力郑州微短剧产业东风,将苏联铁轨等工业遗存转化为拍摄场景,引入820家短剧企业中的22家入驻,3000平米旧厂房改造为标准化影棚,实现从"商业空壳"到"影视基地"的转型。</p> <p class="ql-block"> 这印证了工业遗存的生命力不在于静态保护,而在于与新产业的深度共鸣。油化厂的多元业态包容模式与泰和里的主题活动运营,则证明精准定位与持续运营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到郑州良库工舍文创园,在粮仓旁找不到拍摄的感觉。走进洋楼小院,梧桐浓荫里的一栋兼具欧式风情与时代印记的洋楼吸引了我。红瓦蓝砖的墙体承载着近百年的风雨,花园里的罗马雕塑与葡萄藤架相映成趣,这里既是当年兴豫面粉厂的核心遗存,更是郑州"法桐之父"史隆甫一生理想与命运的物质见证。从民族实业的萌芽到城市绿化的奠基,从民国洋楼的兴建到文创园区的新生,这段镶嵌在建筑肌理中的历史,正是郑州从传统商埠走向现代都市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 史隆甫:实业兴豫与绿城奠基的双重担当,1903年,史隆甫生于河南武陟县西陶村的商户家庭,早年就读于商业学校的经历,让他自幼便对实业救国有着朴素认知。1920年代,他考入开封留欧美预备学校,后于1928年远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这段留学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建筑审美,更坚定了其"工业兴省"的信念。在巴黎街头,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给初到异国的史隆甫留下深刻印象,那时他或许未曾想到,数十年后这种树木会成为自己与郑州最深刻的生命联结。</p> <p class="ql-block"> 1934年归国后,史隆甫先执教于河南大学,后历任陕西省建设厅总工程师等职,在动荡时局中积累了扎实的实业管理经验。1945年抗战胜利后,目睹中原大地百废待兴的景象,他毅然辞去公职,联合翟仓陆、毛虞芩等30余位工商界人士发起成立"兴豫企业有限公司",以"振兴河南实业,保障民生需求"为己任,而筹建面粉厂成为这一理想的首个实践载体 。史隆甫曾直言:"河南为农业大省,郑州居交通要冲,兴办面粉工业既能消化本地粮产,又能保障民生,实为兴豫之要务。"</p> <p class="ql-block"> 1946年,史隆甫主导在郑州北郊南阳寨购地40余亩,启动面粉厂建设。彼时解放战争已拉开序幕,资金短缺、设备难寻成为最大阻碍,他四处奔走募集资金,甚至亲赴上海接洽设备采购。郑州解放前夕,制粉大楼、办公房等主体建筑虽已落成,但关键设备仍未到位。1949年3月,在人民政府支持下,兴豫面粉厂实行公私合营,成立南阳面粉公司,史隆甫受邀回郑担任总经理。为尽快投产支援南下大军,他牵头解决了三大难题:从中州农民银行争取贷款缓解资金压力,向郑州铁路局借来机车充当临时动力,从各地召回技术工人组建生产团队 。短短数月内,"火车头牌"面粉便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不仅保障了市民生活,更有力支援了全国解放事业。</p> <p class="ql-block"> 良库工舍文创园内的栖棠洋楼,是史隆甫实业理想与建筑审美最直观的呈现。这栋被称为"郑州最美民国建筑"的楼宇,其筹建历程可追溯至1921年——尚在法国留学的史隆甫已开始构思图纸,希望将欧洲的建筑理念与中原的实业需求相结合。1942年,在他的奔走下,联合杜月笙、毛虞芩等工商界人士募资,这栋承载着兴豫公司办公与技术核心功能的建筑正式动工兴建 。</p> <p class="ql-block"> "栖棠"之名取自"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栖"的寓意,既暗含对企业招揽贤才的期许,也预示着史隆甫日后引植法桐的城市实践。洋楼最初为四层坡屋顶结构,建筑工艺在当时堪称先进:外墙采用郑州北郊孙庄烧制的二八手工砖,以随楼起坡的方式逐层砌筑,关键部位用铁拔锔牵引加固,确保墙体稳固;内部采用木质梁板结构,地面铺设的进口花砖历经近百年仍色泽鲜明;高大细长的窗户搭配彩色玻璃,正午阳光透过时便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尽显欧式风情。</p> <p class="ql-block"> 院落布局同样融入了史隆甫的巧思。入口处的花园喷泉旁,矗立着他从欧洲带回图样定制的罗马雕塑,无声诉说着这位留洋学者的审美情趣;西侧专门开辟的葡萄藤架下,曾是企业管理层商议实业计划的场所,兴豫公司"面粉、纺织、电力并举"的蓝图便在此酝酿。最值得一提的是,院内早年便栽种了数株法国梧桐,成为郑州最早的法桐定植地之一,如今文创园在此基础上扩建的"梧桐里"景观,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呼应 。</p> <p class="ql-block"> 喜爱摄影的我看到洋楼周围的雕塑,仿佛有一种到欧洲法国的感觉,雕塑非常精美。我围着楼拍摄,同时还拍摄了婚纱摄影的花絮。我问摄影师:你们大学的专业是不是摄影或影视广告?他们说:不是。我冒昧问他们的月收入是多少?一位摄影师说:1万多元。</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小院子里,布置了三个婚纱拍摄场景。摄影师指挥被拍的新郎和新娘摆几种固定的姿势,我在旁边也抓拍了几张拍摄花絮,用在我的这篇“美篇”当中,祝新郎新娘幸福!希望摄影师抓拍感人的瞬间和人生花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郑州的城市发展史中,从不缺少宏大的叙事,但栖棠洋楼与史隆甫的故事却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灵魂,往往藏在这些具体的建筑与人物之中。当老粮仓的机器轰鸣声远去,当法桐的枝叶愈发繁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终将铭记:正是这样的实业先驱与历史遗产,共同构筑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根基。而文创园的存在,正是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生长,并成为滋养未来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郑州文创园的发展困局本质是文化价值与商业逻辑的失衡。破解之道在于三重转向:从空间改造转向内容深耕,深挖各园区工业遗产独有的历史内涵,如油化厂的制皂工艺、二砂的砂轮制造等,转化为互动体验项目;从单一租赁转向产业培育,借鉴短剧基地模式,围绕核心业态构建上下游产业链;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协同发展,整合各园区资源形成主题线路,避免内耗式竞争。</p> <p class="ql-block"> 工业遗存是城市的文化记忆容器,文创园的价值不应止于"网红打卡地"。当油化厂的香皂香气融入亲子体验课,当二砂的砂轮车间响起艺术共鸣,当泰和里的火车轨道承载起民国叙事,郑州文创园才能真正突破困局,成为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p> <p class="ql-block"> 郑州先后改造老厂房建起了“二砂文创园”、“郑州瑞光创意工厂文创园”、“郑铁泰和里文创园”、“郑州阜民里文创园”…我都拍摄过。郑州油脂化工厂文创园我是2023年10月拍摄采访过,二年过去了,当年拍摄采访的商户经营状况如何?我很想了解,想再拍一期节目。</p> <p class="ql-block"> 在郑州金水区黄河路与沙口路的交汇处,120亩的苏式红砖建筑群静静伫立,斑驳墙面上的岁月痕迹与新潮涂鸦相映成趣。这里是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前身是1952年苏联援建的郑州油脂化学厂——新中国"一五"计划重点项目,曾以"中州"肥皂、"福乐尔"香皂风靡全国,承载着郑州工业的辉煌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退休前曾从事电力电视新闻宣传工作,退休后边走边拍记录生活和老百姓的故事。我拍摄编辑的“美篇”不是新闻,也不是“专题”,属于“杂志”,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就是一个故事。从任何地方打开都可看。我在宣传“老家河南”,也是宣传家乡,在记录人生花开花落,也是记录一段历史。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我的作品,你能感悟到“爱心”和“感恩”,一个人一生要孝敬父母,对人真诚,工作敬业,人生要有追求。我发挥余热,从中找到了快乐!</p> <p class="ql-block"> 国庆期间我拍摄了“老家河南 亳都新象”,“老家河南 绿城金楼”,又拍摄了二砂文创园”双节映二砂 家国与月圆”。这次拍摄油脂化工厂文创园,就是想再看一看文创园的发展和变化。</p> <p class="ql-block"> 郑州油脂化学厂始建于1952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65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4年12月建成投产,当时主要是榨制棉籽油,日榨油能力100多吨。1958年开始生产肥皂,物美价廉的国营产品很快占领市场。为当时河南省最大食用植物油、香皂、合成洗涤剂生产企业。</p> <p class="ql-block"> 1966年由意大利引进肥皂生产线,1968年形成万吨肥皂、3千吨香皂的能力。1980年到1982年经过两次大规模技术改造。1984年建成一座年产一万吨的皂粉车间,填补了河南省的空白,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万吨皂粉车间,1985年同上海制皂厂、天津香皂厂签订了联营协议,生产“绿宝”、“蜜蜂”、“马兰花”等名牌香皂,联营当年即生产1267吨,增加产值468.8万元。</p> <p class="ql-block"> 1985年肥皂产量25800吨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上缴利税497.5万元,实现利润311万元。1986年生产联营香皂1538, 1986年国家计委批工程,油化厂将由原来以生产合成脂肪酸和肥皂为主体的产品结构,转为以生产肥皂、皂粉等日用化工产品和大豆蛋白为主体的食品原料的新型产品结构的企业。 </p> <p class="ql-block"> 1994年郑州油脂化学厂筹资近2亿元建设大豆综合利用(蛋白)二期项目,该工程是河南省“八五”重点建设工程。1995年11月23日开工,1997年8月投产。工程由大豆分离蛋白制取车间及与之配套的附属工程预处理车间改造、闪蒸脱溶以及20吨/小时锅炉、污水处理工程等。</p> <p class="ql-block"> 主设备分别由:分离蛋白引进德国威斯伐利亚公司设备,闪蒸脱溶系统引进德国KRUPP公司设备,国内配套软水系统、空压系统、重油供油系统、酸碱供应系统等。该工程建成后可年产大豆分离蛋白5000吨,是全国最大的大豆蛋白工程,相当于当时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省部优产品:中州肥皂、小咪咪儿童香皂、白牡丹香皂、福乐尔香皂。1998年郑州油脂化学厂兼并郑州塑料制板厂,并合资组建四川夹江中州日用化工有限公司,1999年组建郑州油脂化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5个子公司。</p> <p class="ql-block"> “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的旧式建筑是苏式红砖瓦房,道路两旁法桐树荫,烟囱、水塔,肥皂罐…是油脂化学厂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奉献的记忆。难忘的青春岁月,曾经的辉煌。如今,老职工再走进老厂触景生情,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我也在寻找线索和采访人,我一定要把采访老职工他(她)们艰苦创业的故事和人生酸甜苦辣写进我的“美篇“中,留住记忆感悟人生。</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0月动工兴建年处理6万吨大吨综合利用工程,一期工程于1990年底投产。1990年主要产品产量:洗衣皂19864吨,香皂1301吨,洗衣粉5835吨,1990年工业总产值9023万元,利润363.1万元。1991年工厂实行自主经营,销售部六推行“三定一奖罚”承包责任制,收到显著成效,实现销售收入7804万元,实现利税653.8万元,其中利润400万元。</p> <p class="ql-block"> “油脂化学厂创意园”项目属于城市更新中的老厂房改造项目,设计者一定是个比较时尚的年轻人。他主要是抓住了年轻消费群体,油化厂文旅街区入驻的的商户创意和装修风格具有新场景、新文化、新生活、新业态,吸引了年轻人的视线,来这里打卡消费大多是在校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郑州油脂化工厂是国家大型二级企业,中州牌肥皂是该厂传统名优产品,1984年在全国同类产品评比中名列第一名。白牡丹香皂曾获部优产品奖,精甘油、福乐尔香皂、小咪咪儿童香皂等七个产品获省部优产品奖。</p> <p class="ql-block"> 市场不同情弱者,效益靠竞争努力,油化厂的衰败至2000年。郑州油化厂拥有职工2018人,资产总额7.12亿元,固定资产3.25亿元,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由于新上项目个别设备不配套,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造成设备的闲置,加之巨额的贷款包袱,生产经营出现大幅滑坡,2000年各项产品产量:肥皂1567吨,香皂1994吨,洗涤剂7451吨,大豆蛋白633吨,豆粕、豆油停产。</p> <p class="ql-block"> 2002年,郑州油化把这条生产线以及厂房、土地全部卖给了美国杜邦公司。2015年杜邦将厂区及附属设备转给开发商,杜邦郑州撤资转到漯河开设新的工厂。而郑州油化由于欠银行巨额贷款自此衰败。</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园区,高耸的烟囱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挺拔姿态,废弃的巨型油罐被改造成摇滚舞台,直径3米的混凝土管道化身音乐市集卡座,洗衣粉储料缸则变身为"天地玄黄"水幕景观 。</p> <p class="ql-block"> 籍贯信阳的大一学生,审计专业,第一次来油脂化工厂文创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籍贯商丘大学毕业在无锡工作。我问:对于大学毕业生创业和就业能不能谈一谈你的看法?她说:大学毕业,如果暂时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先找一份自己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追求和梦想,努力争取就有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 山西长治医学院 医学检验专业,大三同班同学:高 慧 王宽宏 李彦辰 周子涵 马茹菲</p> <p class="ql-block"> 籍贯驻马店的大一学生 英语专业,籍贯驻马店确山大一学生 医学专业,她们是高中同学,第一次来郑州油脂化工厂文创园。</p> <p class="ql-block"> 3万多平方米的苏式红砖厂房保存完好,墙体上的斑驳痕迹与现代艺术彩绘碰撞出独特视觉张力,老旧生产设备经艺术修饰成为随处可见的装置景观,让每一步都能触摸到郑州工业的历史脉络 。</p> <p class="ql-block"> “文创园这种"工业锈场"到"城市秀场"的蜕变,既留住了老郑州人的乡愁记忆,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打卡地,"郑州"字样的网红墙前常年排满拍照的人群,成为城市文化的鲜活符号 。</p> <p class="ql-block"> 珠宝金银首饰业态则主打"定制化"与"故事性"。多家工作室推出"城市记忆首饰"定制服务,以老厂区的苏式建筑轮廓、肥皂生产线齿轮为设计原型,将顾客的郑州情怀锻造成项链吊坠、戒指纹样。其中"皂香系列"首饰最为畅销,设计师提取香皂的温润弧线与植物精油的流动感,采用银镀工艺打造简约饰品,配套的首饰盒还复刻了当年"中州肥皂"的经典包装,成为游客珍藏的文化信物。</p> <p class="ql-block">不少工坊还推出"工业元素陶瓷系列",将老厂房的红砖纹理、管道曲线转化为陶瓷器皿的独特纹饰,让工业记忆以温润的艺术形态延续。</p> <p class="ql-block">2006年停产沉寂后,这座工业遗址在"修旧如旧、新必新潮"的理念下重获新生,成为日均客流超5万人次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书写着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答卷。文创园的核心魅力在于工业基因与创意活力的共生共融。</p> <p class="ql-block"> 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文创园的点睛之笔,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在此绽放异彩。陶瓷手作工坊是园区的热门去处,匠人将郑州窑火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游客可亲手捏制器物、绘制釉彩,在泥土与火焰的交融中感受传统工艺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疯狂的石头商店销售员:苏 晴,老家周口,大学计算机专业。</p> <p class="ql-block">籍贯商丘 大学一年级 软件工程专业: 周思颖</p> <p class="ql-block"> 卡通画像业态以"复古与潮流碰撞"为特色,十余位插画师入驻园区。他们既能用钢笔素描还原老郑州人的工厂记忆,为长辈绘制带着苏式厂房背景的肖像;也擅长以波普风格演绎工业元素,将巨型油罐、涂鸦墙与游客形象结合,创作充满活力的卡通作品。部分画师还提供"工业风漫画定制",可将照片中的人物与园区地标合成插画,打印在帆布包、明信片等衍生品上,兼具纪念意义与实用价值 。</p> <p class="ql-block"> 美食饮料业态则构建起"工业风里的烟火气",130余家商户组成多元消费矩阵。朱雀市集是园区的美食核心,营业至凌晨2时的摊位网罗各地风味,从河南烩面、道口烧鸡等本土小吃到网红螺蛳粉、创意汉堡应有尽有,复古餐车与红砖厂房相映成趣,食客可坐在改造后的旧机床餐桌旁大快朵颐 。</p> <p class="ql-block"> 特色饮品店同样创意十足,"皂香拿铁"将桂花精油融入咖啡,杯套印着老肥皂广告插画;"油罐特调"以园区地标为灵感,用蝶豆花汁调制出渐变蓝色饮品,搭配金属质感杯身,成为拍照打卡的"神器"。</p> <p class="ql-block"> 视频拍摄和采访使用华为P50手机和大疆七型手机稳定器。照片用尼康D800E,24~70mm,70~200mm镜头。</p> <p class="ql-block">鸣谢:接受采访的老师和同学,家乡的父老乡亲,网上搜索借用资料对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