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有一个地方名叫巴彦呼硕草原,因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此取景,其插曲《敖包相会》广为传唱而闻名天下,巴彦呼硕敖包也被称为“天下第一敖包”。</p> <p class="ql-block">巴彦呼硕敖包,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镇,是鄂温克草原最大官祭敖包。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部以草原为题材的影片《草原上的人们》在巴彦呼硕敖包山上开拍,片中主题曲《敖包相会》由此传唱全国。为了纪念在鄂温克草原上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弘扬敖包文化,草原人民请影片的小说原作者玛拉沁夫先生为这里留下了“天下第一敖包”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敖包是蒙古语“堆子”的音译,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p> <p class="ql-block">敖包是用石块、土或木料堆砌在山顶或高地的圆锥形标志物,为祭祀山神、路神、先烈及祈求丰收、平安的场所。清代喇嘛教的传播,使祭祀敖包成为部落年度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月间举行,祭祀形式包含血祭、酒祭、火祭与玉祭,需由喇嘛诵经并添石块。祭祀后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民俗活动,2006年祭敖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敖包的成因,说法有多种。有一种说法认为,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在长期的征战中,我这一方胜利了,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你那一方胜利了,抢占了这座山头,也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这里。这样,一来二去,石堆下双方牺牲将士的遗体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抢占了这一片草原,就要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上祭奠英灵。人们便把这个地方称之为“敖包”。久而久之,石块越垒越高,也越来越神圣,祭祀活动也就越来越隆重。</p> <p class="ql-block">巴彦呼硕敖包距呼伦贝尔市区约30公里,现在已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的旅游景点。景区大门富有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个通往敖包的大门,只有在有祭祀活动时才开启,大门上的图腾,让人看起来富有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走在通往敖包的栈道上,爬上一小段缓坡,目视前方的敖包,别有一番感觉,此时此刻,你朝拜的心越虔诚,你迈出的脚步越端庄。</p> <p class="ql-block">栈道两边,耸立的刻有蒙古族图腾的高高的石柱子,似乎在收摄你那浪漫的心。</p> <p class="ql-block">作为“天下第一敖包”,有布赫、赵朴初、王光美等众多名人在此留下了题词、墨宝,彰显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走近敖包,导游让我们左绕三圈、右绕三圈,眼观经幡,祈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祈愿家人平安、阖家幸福,祈愿自己健康长寿、天天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