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传拓古韵传承——慈觉寺雅集

非遗范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受太平保险公司郑丽梅经理之邀请,参加慈觉寺金石传拓体验课雅集活动。</p> <p class="ql-block">慈觉寺的这方雅室,原是修心养性之地,今日却成了指尖与历史对话的工坊。长桌铺着素净的蓝布,鲜花静放,果香轻浮,纸墨笔砚齐备,像在等一场久违的相逢。众人围坐,不为喧闹,只为静下心来,把千年前的金石印记,轻轻拓上宣纸。这不止是一次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仪式——用最朴素的手法,留住最古老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面上的古币与宣纸上,泛起淡淡的光晕。一位穿绿衣的老师站在窗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讲起这场活动的缘起。他说,金石不语,却藏着朝代的呼吸、匠人的体温。众人静听,仿佛被带入一段沉静的岁月。角落的佛像低眉含笑,墙上的书法静默如诗,整个空间,悄然进入了某种庄重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他讲起这门手艺的来路:从汉唐碑刻到宋人摹拓,从庙堂之高到文人案头,金石传拓曾是保存文明的重要方式。那些刻在青铜、石碑上的文字,若无人拓下,或许早已湮灭于风雨。而今我们手中的这一纸一墨,不只是技艺,更是对时间的抵抗。他说得动情,众人听得入神,连窗外的风都放轻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气氛渐渐活络起来,有人轻声交谈,有人摩拳擦掌。眼神里藏着跃跃欲试的光——谁不想亲手把一枚古币的纹路,变成纸上永恒的印记?这不仅是一次动手的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古人“握手”的机会。大家安静地等待,像小时候等老师发下第一张练习纸,心里揣着小小的激动。</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重头戏开始了。上纸、喷水、轻压,每一步都需耐心。纸要服帖,不能有气泡;墨要匀,不能晕染。老师站在中央,手势沉稳,像在指挥一场无声的交响。有人屏息凝神,有人轻手轻脚,生怕一个呼吸惊扰了纸上的乾坤。那一刻,满屋只剩毛毡与宣纸的轻响,墨香在空气中缓缓弥漫。</p> <p class="ql-block">轮到自己动手了。铺纸、润湿、覆布、轻拍……指尖触到宣纸的瞬间,仿佛也触到了千年前的铜锈与石纹。蘸墨、扑打,第一道墨痕浮现,古币上的“开元通宝”渐渐清晰。有人拓得工整,有人略显凌乱,但每一张都独一无二。有人笑说:“这哪是拓古币,分明是拓自己的心性。”</p> <p class="ql-block">专注的人最动人。有人低头不语,一遍遍调整纸张角度;有人反复试墨,只为那一抹浓淡相宜。桌上玫瑰静静绽放,映着一张张认真的脸。这手艺不难,却极讲究“心到手到”。你若浮躁,纸便起皱;你若沉静,墨自生辉。原来,拓的是金石,修的却是自己。</p> <p class="ql-block">有人拓完第一张,迫不及待展示,老师点头称赞:“有感觉。”那笑容,像极了小时候被老师画上小红花的得意。技艺或许生涩,但那份投入,已足够动人。传统手艺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苛求完美,只愿你真心以待。</p> <p class="ql-block">笑声渐渐多了起来。有人发现拓反了,哈哈大笑;有人拓出双影,自嘲“艺术抽象派”。但没人放弃,反而更起劲地重来。原来,所谓“好玩”,不只是轻松愉快,更是那种“我亲手做出来”的成就感。金石传拓,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冷知识,而成了指尖可触的温暖记忆。</p> <p class="ql-block">最安静的时刻,往往是最专注的时刻。满屋只剩下扑墨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像细雨落瓦。有人闭眼轻扑,靠手感判断墨色深浅;有人微微前倾,眼神紧锁纸面。那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心也沉了下来。原来,静,才是这门手艺最深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果然,看十遍不如做一遍。纸上墨色不均,边缘晕开,甚至纸破了……小失误不断。但没人抱怨,反而更认真地请教、调整。老师说:“拓碑如待人,要轻,要稳,要有敬意。”原来,这门手艺教的不只是技法,更是态度。</p> <p class="ql-block">“纸要湿透,但不能积水;墨要薄,但要匀;扑要轻,但要实。”老师反复强调,像老匠人传艺时的叮咛。每一遍都让人更明白:传统手艺的精髓,往往藏在那些“啰嗦”的细节里。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坚持,才让千年文明得以毫发无损地传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有人拓完,急着揭纸,老师笑着拦下:“再等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果然,半干的纸一揭就破。等纸彻底干透,轻轻揭起,一枚清晰的古币跃然纸上。那一刻,仿佛听见了时光的回响。原来,等待,也是这门手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墨碟前排起小队,有人蘸得多,拓得黑;有人蘸得少,拓得淡。老师示范:墨要“七分饱”,扑要“三回匀”。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藏着无数经验。就像人生,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才是真功夫。</p> <p class="ql-block">老师亲自拓了一枚“太平通宝”,动作行云流水,墨色如月晕般柔和。众人围拢,屏息观看。那一瞬间,仿佛不是在看拓印,而是在看一场艺术的独舞。技艺的美,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的那份从容与笃定。</p> <p class="ql-block">桌面上,一张张拓片渐渐铺开,像一片片凝固的时光。有人拓钱币,有人拓碑文,有人拓瓦当。每一张都带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温度。它们或许不够完美,但都真实、生动,像一群孩子,带着稚气却真诚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纸皱了,重新来;墨重了,用干扑轻提;拓花了,干脆改作印章。问题不断,但办法更多。有人互相支招,有人主动帮忙。这哪里是手艺课,分明是一场温暖的共修。原来,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只是师徒相授,更是彼此照亮。</p> <p class="ql-block">郑经理站在一旁,笑意盈盈。她曾是学生,如今以组织者身份归来。她说:“小时候觉得这些老东西离我很远,现在才懂,它们才是根。”她邀请大家来慈觉寺,不只是为了体验,更是为了唤醒那份对传统的亲近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她与老师合影,笑容灿烂。背景是山水画与满架书卷,像极了“归来仍是少年”的写照。那一刻,不只是两个人的合影,更是两代人对文化传承的交接。</p> <p class="ql-block">玩笑声中,大家放松下来。有人调侃自己“手残”,有人自嘲“胖了拓不准”,但笑声里没有尴尬,只有亲切。在这间雅室里,没有人是专家,也没有人是外行,大家只是真心热爱,愿意学习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当一张完美的拓片呈现时,掌声与欢呼毫不吝啬。那不只是对技艺的肯定,更是对用心的回应。有人把拓片小心收进信封,说要带回家装裱;有人当场题字,写下“古韵新生”。</p> <p class="ql-block">有人悄悄拿走别人的作品拍照,被发现后哈哈大笑。玩笑归玩笑,但每一张拓片,都被主人视若珍宝。毕竟,那是自己与历史的一次真实对话。</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成功的拓片,总是最难忘。它或许不完美,但承载了最初的尝试与最真的喜悦。有人捧着它,像捧着一枚时间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有人看着成品直叹:“一看就是聪明伶俐。”老师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每个人的作品都带着独特的气息,像是从心底长出来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个作品必须点赞。墨色均匀,轮廓清晰,连细小的文字都毫发毕现。作者腼腆一笑,说不过是多试了几次。可我们都明白,那背后是专注与耐心的累积。</p> <p class="ql-block">人生中第一次作拓,手有点抖,心却很稳。当那枚“开元通宝”从纸上浮现时,忽然觉得,自己也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不是在书里读,而是在手中拓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自己的第一幅作品看着就开心</p> <p class="ql-block">为你的作品点赞</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拓的很棒</p> <p class="ql-block">众里寻俺千百度,蓦然回首我却在花丛中,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