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名城撒马尔罕(续)‍秦江水(10-3)

法律与人生

<p class="ql-block">【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走近丝路名城——撒马尔罕(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艺工 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 雷吉斯坦广场和帖木尔陵墓</b></p><p class="ql-block">雷吉斯坦(Registan,波斯语意为“沙地”)广场,是撒马尔罕无可争议的心脏,也是整个中亚地区最令人惊叹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是帖木儿帝国时期的建筑艺术瑰宝,更是了解这座丝绸之路古城辉煌昔日之窗。雷吉斯坦广场既是撒马尔罕城市的核心,也是游客必到之地。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熙熙攘攘的游客徜徉在广场和神学院中流连忘返。每当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中,金色的阳光撒在这三座建筑上,美得让人炫目。而当夜幕降临,每天还有美轮美奂的灯光秀,让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纪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世界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吉斯坦广场主要由三座建于15-17世纪宏伟的伊斯兰经学院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宏伟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兀鲁伯经学院:位于广场左侧,这座最古老的经学院建于1417-1420年,由帖木儿帝国的天文学家君主兀鲁伯主持建造,体现了他对科学与知识的尊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舍尔-多尔(意为藏虎的)经学院:位于广场右侧,建于1619-1636年,其立面上狮子追逐太阳的图案非常独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吉利亚-科里(意为镶金的)经学院:位于广场正面,建于1646-1660年,以内部装饰着华丽的金色叶子的清真寺,和功能齐全的经学院闻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座建筑高大壮观、气势宏伟,内部都有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兀鲁伯神学院的正门和彩色的穹顶是用各种色彩的陶瓷装饰的,后遭地震破坏。如今看到的建筑穹顶是重新修建的,高13米、直径13米,建筑材料采用特殊金属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经学院是中世纪培养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学府,其中兀鲁伯神学院是15世纪最好的穆斯林学府之一。据说兀鲁伯曾亲自在此授课,这里还是他统治期间世俗科学思想的中心。三座神学院虽建于不同时代,但风格组合相当成功,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学院都有一个庭院,庭院里栽种各种高大的树木,也有宽大的供人休息的座椅。经学院的一层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房间,据说是原来的教室。现在多成为出售纪念品的商店或者展示手工艺制作的作坊。询问乌兹别克斯坦当地导游,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是否有伊斯兰经学院,她说有七个,其中还有一个是女性经学院,但都不在撒马尔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的帖木儿陵墓,也称为“古尔—艾米尔陵墓”(Gur-Emir Mausoleum),是帖木儿家族墓,也就是是帖木尔及其后嗣的陵墓,建于15世纪。陵墓造型壮观,色彩鲜艳,有球锥形大圆顶,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亚建筑瑰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陵墓始建于1403年,最初安葬猝死的帖木尔之孙穆罕默德·苏丹,后成为帖木尔家族墓。陵墓的灵堂中有9个象征性的石墓冢,真正盛放遗体的棺椁深深埋在地下。陵墓中分别安葬着帖木尔、帖木尔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其中一个是兀鲁伯)、兀鲁伯的两个儿子、兀鲁伯的宗教老师,以及一个未查明姓氏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帖木尔之孙兀鲁伯为帖木尔建的墨绿色玉墓冢。关于帖木尔陵墓,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帖木尔诅咒”。据说帖木尔墓上写着:无论谁打开我的坟墓,都会释放出一个比我更可怕的侵略者。1941年苏联高层批准挖掘帖木儿陵墓,考古学家米哈伊尔·格拉西莫夫于6月21日打开石棺。次日(6月22日),纳粹德国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结果苏军大量伤亡。1942年,苏联将帖木儿遗骨归还撒马尔罕安葬,次日,苏军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反攻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世纪蒙古入侵后,帖木儿大帝于14世纪重建陵墓,并扩建了家族女性成员(如妻子图玛·阿卡和侄女图尔坎·阿卡)及宠臣的安葬地。陵墓大道是一个长约500米的斜坡,大道两侧分布20余座陵墓,陵墓以阿拉伯式球锥形穹顶和伊斯兰瓷砖装饰为特色,色彩以蓝、绿为主,象征神圣与永恒。陵墓外墙覆盖手工瓷砖和马赛克拼贴,图案含几何纹样与植物藤蔓;穹顶内部饰金线雕琢或立体结构,是中亚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巴斯墓。在撒马尔罕,除了帖木儿陵墓外,还有一处著名的墓地——夏伊辛达陵墓群(Shah-i-Zinda),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夏伊辛达陵墓群,是帖木儿帝国时期(14—15世纪)建造的伊斯兰风格的陵墓群,以蓝色瓷砖装饰和陵墓大道闻名,核心墓葬为7世纪的圣徒库萨姆·伊本·阿巴斯(Kusam Ibn Abbas)之墓,被誉为“永生之王”的安息地。阿巴斯是先知穆罕默德表兄弟,传说他在撒马尔罕传播伊斯兰教时殉难,该陵墓成为信徒的朝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5 撒马尔罕是一座永恒之城</b></p><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被称为“永恒之城”,这个称号源于其作为波斯帝国索格底亚那(Sogdiana中译为“粟特”)核心区的历史地位。贝希斯登铭文记载,大流士一世时期(公元前6世纪)该城已向波斯帝国纳贡,其粟特语名称“Sughdo”被古希腊罗马学者沿用,成为丝路文明交汇的象征。撒马尔罕的“永恒”不仅在于其建筑存续,更在于它持续重构着丝路文明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撒马尔罕通过大型文旅综合体建设,将历史遗产与现代旅游体验深度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丝绸之路撒马尔罕旅游中心,占地260公顷。核心板块是“永恒之城”(Eternal City)。它是乌兹别克斯坦打造的文旅小镇,11公顷的仿古建筑群复现丝路盛景,绿松石穹顶与马赛克装饰再现帖木儿时代的艺术巅峰。还设有360度旋转圆形剧场、传统手工艺作坊,游客可在此体验粟特传统手工艺,可品尝中亚美食。夜晚的“永恒之城”灯火通明,灯光与传统的伊斯兰建筑交相辉映,美轮美奂,十分迷人。徜徉在小镇阿拉伯风格的街道,仿佛见到了古老的阿拉伯世界。在露天剧场,我们欣赏了地方音乐会,男女歌手的演唱如夜莺一般婉转流畅,抒情悦耳,仿佛古代粟特人悠扬的歌声穿越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有高端酒店及,会议与休闲设施齐全。酒店主要有8家及14栋别墅。我们住的酒店叫巴克特里亚(Bacteria),中国古代文献称为“大夏”。巴克特里亚是亚历山大征服中亚后形成的希腊化国家。历史上,乌兹别克斯坦是巴克特里亚的一部分,因此在撒马尔罕也能看到古希腊文化在这里留下的痕迹。亚酒店很时尚,一层有宽敞的餐厅和酒吧,还有一间不小的阅览室,阅览室里有不少介绍乌兹别克斯坦历史和文化的精美图书。在酒店外面,是宽阔的绿地和草坪,环境优美。酒店附近有12个以宝石命名的会议厅,还有可以划船的运河(中亚唯一)及生态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斯坦,是粟特人的故乡,随着乌兹别克斯坦的突厥化,今天的乌兹别克人已经不能讲粟特语。粟特语,属于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而乌兹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乌兹别克语与维吾尔语相似,都属于突厥语族,两者大致可以交流,而且两个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乌兹别克语与土耳其语虽然也都属于突厥语族,但区别比较大,无法正常交流。撒马尔罕是国际化大城市,大多通行英语,与国际游客交流比较方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与撒马尔罕的交流源远流长,有长达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丝绸之路这段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不仅促进了双方各自的发展,也丰富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图景。从张骞的“凿空”之旅到帖木儿时代的使节往来,从粟特商队的络绎不绝到造纸术的西传,中国与撒马尔罕的交流史是一部文明互鉴的历史,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也可以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几点重要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开放包容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撒马尔罕之所以能成为丝路明珠,与其对不同文化的接纳态度密不可分。无论是玄奘记录的国王改变信仰的故事,还是考古发现中多元文化融合的实物证据,都表明撒马尔罕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明的城市。同样,唐朝对粟特文化的接纳与欣赏,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格。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得丝绸之路不仅成为商品流通的渠道,更成为思想与知识传播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商贸往来是促进不同民族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粟特人作为丝路上的重要商业中介,不仅转运商品,也传播技术、艺术与宗教。他们的活动证明,商业交换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也是文化性的。通过贸易,不同文明得以接触、了解并学习彼此的优点,从而推动各自文明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古代丝绸之路商贸网络的延续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大国关系的稳定对区域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从历史来看,当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主要政治力量保持良好关系时,丝绸之路就繁荣兴旺,沿线各国均受益;而当这种关系出现紧张时,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往就会受到阻碍。因此,维护国家间的和谐关系,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中国随即于1992年1月2日承认其独立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建交以来,中乌关系经历了平稳发展(1992-2001年)、深化合作(2001-2012年)和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至今)三个主要阶段。在平稳发展阶段,两国通过高层互访逐步建立政治互信,奠定了合作基础。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两国深化合作提供了新平台,双方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加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望未来,撒马尔罕作为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文化中心,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简称中吉乌铁路)项目已正式开工,预计将显著加强乌兹别克斯坦的区域物流枢纽地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撒马尔罕有望重现历史上作为丝路枢纽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丝绸之路,路途遥远,长路漫漫,商人们要穿越高山大河,戈壁沙漠,要风餐露宿,饱经雨雪风霜,要艰苦跋涉,克服重重困难,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到达目的地。如今古老丝绸之路上驼队的铃声已经渐渐远去,驼队被一列列呼啸而过的中欧班列所取代,班列通常数日或者十几日就能够把货物送达目的地。今天,作为文化十字路口的撒马尔罕,依然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和西方,继续向来往的人们讲述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书写着不同文明对话的绚丽华章。(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刘艺工2025年10月19日于辽宁大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