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暨第十五届雷锋精神论坛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功举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作者:关立春 楚立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播音:鸟在高飞</p> <p class="ql-block"><b><i>请点击图标收听音频。</i></b></p> <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雷锋精神论坛在抚顺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功举办。由辽宁省雷锋研究会和石油化工大学联合主办的这次研讨会,旨在积极探索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层联结,为新时代雷锋精神传承弘扬注入新活力,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凝聚新动能。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代表、各省级雷锋精神研究会代表、各地教育系统领导及师生代表、当地政府机关代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生代表近200人参加论坛。</p><p class="ql-block"> 论坛开幕式上,该校党委书记霍庆生首先致辞。他指出,本次论坛旨在从理论深度、历史厚度与时代高度,深刻阐释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与时代光芒,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 随后,中共抚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康轶在致辞中强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迄今也是唯一一个长期坚持举办雷锋精神高端论坛的大学,到今年已经办了十五届。15年来,该校始终坚持将雷锋精神内化为“建校育人”、强化“能源报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千千万万雷锋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她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主题,畅所欲言,深入切磋,碰撞思想火花,产出丰硕成果,为雷锋精神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提供更加有力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 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论坛分为上下半场。在上半场报告中,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家级领军人才庞立生,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胡大平,贵州省雷锋精神研究会会长安斯寿,分别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与人民的现代化”“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思政育人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等主题进行了分享。</p><p class="ql-block"> 著名雷锋学者、《雷锋》杂志荣誉总编、解放军报社原少将副总编陶克这次携题为《雷锋被信仰 国家有力量》的重磅论文在会上作了振聋发聩的宣讲,他提出了“三个雷锋时代”与“中华仁爱文化”三次提升的崭新命题:假若我们以雷锋为精神坐标,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向前追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称之为“前雷锋时代”;将雷锋涌现与被广泛学习的时期称为“雷锋时代”;而将进入新世纪后我们持续传承、不断发展雷锋精神的时期称为“后雷锋时代”。通过这样的历史梳理,也许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雷锋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时代意义。他指出,前雷锋时代,是产生雷锋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土壤,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雷锋时代,见证了雷锋的成长与辉煌,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雷锋”的历史逻辑,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成就人的优越性和巨大威力;后雷锋时代,则是一个漫长的传承期,我们要将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代代相传,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以雷锋为坐标,观察历史,又会发现,“中华仁爱文化”也有着三次提升。第一次,儒家把血缘关系的“亲亲”“原生态的母爱”发展到“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理念的出现,而逐步形成中华伦理道德的文化体系。第二次,在推翻旧世界的革命斗争岁月,共产党没有全盘否定儒家的伦理道德,而是把古老的“仁爱”改造创新,发展为无差序、无终点、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主张:“为人民服务”,彻底解决了执政者“为谁而仁、为谁而善”的根本问题。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我党我军的永远不变的根本宗旨。第三次,从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到习总书记表达人民“雷锋精神要世世代代弘扬下去”意愿,62年的学雷锋活动,将仁爱文化发展成为国家意志、公民行为和生活习惯。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成为大爱的示范,成为人类美好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仁爱,从修身养性的伦理道德,到惠及大众的政治主张,再到现代中国的公民行为,古老的仁爱文化没有死,而是一脉相承、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由家及国、由亲及众”的爱之伦理链。亿万人民的学雷锋群众活动,是推动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陶克进一步论证说,仁爱文化再往哪里发展,仍旧离不开雷锋精神这个最大的道德载体。西方人将上帝作为心灵的寄托,那是几千年形成的。而在中国,雷锋被老百姓视为心中的灯塔,渴望温暖、渴望照亮前行的路,这个认识的形成也才60多年,“雷锋”能否成为一种信仰,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的坚持。有学者指出:雷锋精神只有被信仰,才有力量。如果雷锋精神从“政治号召”升华为“全民信仰”,确实可能与西方宗教伦理形成价值观层面的对话甚至张力,这并非东西方文化的简单“碰撞”,而是两种信仰文化的并行与互补,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差异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在道德实践上的不同路径。雷锋精神若真能成为全民信仰,那将是中国现代道德文明的一次自觉的升华。它不提供“救赎”,但提供人间温度;它不承诺“永生”,但倡导此生无悔。在这个意义上,雷锋不是中国的上帝,而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人。走向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应该有这样的文化建树和文化自信!陶将军的宣讲,引起了全场的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在下半场报告中,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向军、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执行院长李素霞、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崔发展、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丹,分别围绕“雷锋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雷锋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之人民情怀的三维解读”“雷锋精神的廉洁基因及传承密码”等等主题进行了分享。</p> <p class="ql-block"> 下午,进入分论坛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在三个分论坛中,针对“雷锋精神与教育现代化”“雷锋精神与文化发展道路”“雷锋精神与科技人才培养”不同主题,以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探索新时代雷锋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的全方位、多层次实践路径。</p><p class="ql-block"> 在闭幕式上,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所副所长、湖南省雷锋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周海燕,辽宁日报社理论部主任万应慧,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海霞作为分论坛代表作总结发言,汇报分论坛研讨成果。</p> <p class="ql-block"> 该校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党建与思政研究中心主任王立新代表论坛组委会致闭幕词,她强调:本次论坛理论研究有深度,实践探索有温度,校地协同有力度,既深刻阐释了雷锋精神时代内涵,又精准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对弘扬雷锋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p><p class="ql-block">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研究、阐释、传播、践行,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监制:吴 溪 宋元刚</p><p class="ql-block">摄影:杨佳维</p><p class="ql-block">原载:雷锋杂志微平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