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淳</p><p class="ql-block"> 重庆北碚黛湖,抗日战争时期建成,它是我江津老乡邓少琴与重庆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精心合作,历经千辛万苦建成的重庆第一湖。 </p> <p class="ql-block"> 我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黛湖的文稿了,但未到过黛湖,没有真情实感,不敢贸然下笔。 </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3日上午,我随着国庆假期观景人流,来到了缙云山深处的黛湖。沿着环湖步道观景揽胜,并与乡人交谈,初略知晓了黛湖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湖岸平台立有石碑,正面书“黛湖”二字,背面三行小字,其一“民国十九年吴芳吉命名”,其二“民国二十四年欧阳渐书”,其三“同是年邓少琴经营勒石”。 </p> <p class="ql-block"> 字字如钩,勾连起一段巴渝文脉与水利工程交织的岁月。吴芳吉以诗意取名,欧阳渐以书法留迹。邓少琴则将双勾体“黛湖”二字亲手镌刻于碑石,永镇滨湖。 </p> <p class="ql-block"> 邓少琴,巴蜀文史泰斗,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博物馆副馆长。他是江津几子坎山村走出来的学者,何以在北碚他乡倾注半生心血修湖? </p> <p class="ql-block"> 翻阅史料方知,此事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距今已近百年。彼时国运维艰,民生困顿,而他却怀揣远见,在战火未至之前,为山城埋下一脉清流。筹建黛湖,乡间曾流传一段佳话。 </p> <p class="ql-block"> 1928年,邓少琴应卢作孚之邀,任北碚温泉公园筹建主任、兼天府煤矿经理。一日,卢作孚邀其同游缙云山,至绍隆寺旁九龙寨。见群峰环抱,深谷如月,林木蓊郁,崖石嶙峋,状若飞龙吐珠。当地人谓之“九龙抢宝”,此谷亦称“九龙窝”。二人驻足良久,皆叹自然之奇。 </p> <p class="ql-block"> 卢作孚问道:“少琴兄,若于此处建一疗养村,怎么样?” </p><p class="ql-block"> 邓少琴回应:“此地幽闭,不宜筑屋。” </p><p class="ql-block"> 卢作孚却笑指谷底:“你细看,水源充沛,只需筑坝蓄水,便可成湖。湖成则景生,景生则人至,建疗养院,何愁无人?” </p><p class="ql-block"> “作孚兄,建温泉公园经费尚差很多,哪有钱再建这些?”邓少琴正在为温泉公园建设费用不足发愁,如要另起炉灶,肯定会捉襟见肘。 </p><p class="ql-block"> 卢作孚笑笑说:“这事不是现在就办。但做事总是先有了想法,再去实施。要是什么想法都没有,那怎么做事?”</p> <p class="ql-block"> 知晓了卢作孚的意图,面对如此美景,邓少琴也心动了。随游之后,他把这事放在了心上,并开始谋划。 </p> <p class="ql-block"> 1929年暑假,邓少琴的同窗挚友吴芳吉从成都大学回重庆,与沈懋德、吕子方、彭用仪等人一起创办重庆大学成功后,受任重大文预科主任。次年暑期,邓少琴邀吴芳吉游览温泉公园,並到九龙窝山谷,描述了在此筑坝建湖构想。 </p> <p class="ql-block"> 吴芳吉,白屋诗人,乃“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新诗先驱,性情高洁,诗思清逸。他见山涧流水潺潺,碧色如黛,不禁脱口而出:“他日成湖,可名黛湖。” </p><p class="ql-block"> 一字点睛,诗意盎然。自此,“黛湖”之名便如种子植入邓少琴心田,静待花开。名已定,梦已启,唯缺钱财。邓少琴为此奔走呼号,耗尽心力。 </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底,汉藏教理院要筹办在缙云寺,他们出资修建上山道路,邓少琴主持修路工程,有意设计绕道九龙窝,为今后堤坝施工打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春节刚过,邓少琴着手启动黛湖筹建事宜。此时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叔侄的“二刘大战”停止,邓少琴以为此时好募捐,谁知经历了战乱,民力凋敝,巴蜀无人响应。</p> <p class="ql-block"> 筹资一时无果,邓少琴并不气馁。1935年春,邓少琴请天府公司龚兴和工程师前来九龙窝测量,启动了黛湖规划方案。他得知迁居江津的南京内学院佛学大师欧阳渐精于书法,诚邀大师求得了“黛湖”题字。 </p> <p class="ql-block">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数十万移民涌入。重庆素有“火城”之称。缙云山距主城不远,海拔900余米,林深气爽,实为天然清凉之境,每至盛夏,避暑者纷至沓来。 </p><p class="ql-block"> 若能在九龙窝辟湖建舍,既可安顿流寓移民,亦可兴旅助产。卢作孚此念,非仅风雅,更有实业救国超人深意。</p> <p class="ql-block"> 十余年间,筹资屡屡受挫,直至1941年秋,转机乍现。四川省建设厅长兼水利局长何北衡与璧山县长王士悌考察此地,听邓少琴陈情后,决意支持,拟由地方乡绅组成黛湖水利协会,邓少琴任会长,向四川省水利委员会贷款法币30万元。 </p> <p class="ql-block"> 谁知,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未及手续办妥,30万元已难敷工费,启动再度搁浅。 </p><p class="ql-block"> 邓少琴百折不挠,经多次奔走协商,终于争取到四川省水利委员会贷款120万元,为建湖注入了生机。 </p> <p class="ql-block"> 1943年,黛湖正式动工。邓少琴亲自主持,督工筑坝。同年岁末,浆砌条石大坝巍然屹立,湖水初聚,波光初漾。欧阳渐所书“黛湖”二字,由邓少琴亲手镌刻成碑,立于湖岸。遗憾的是一代名师吴芳吉已于1932年早逝,未能亲见自己命名的黛湖波光潋滟。 </p><p class="ql-block"> 十四年风雨兼程,一湖终成。这不仅是水利工程的落成,也是文化信念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其时,寓居北温泉松林别墅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李清悚感其壮举,题诗《吟黛湖》:</p><p class="ql-block">龙隐平西事已奇,</p><p class="ql-block">九峰今始见涟漪。</p><p class="ql-block">涓涓一潭黛湖水,</p><p class="ql-block">今古风流不胜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黛湖既成,风物独秀。北碚乃至山城的文化名流纷至沓来,或临湖赋诗,或静坐悟道。一湖碧水,映照出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栖居,也成为那个时代文化坚韧的地理坐标。 </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北碚区政府多次组织修缮加固堤坝,确保了黛湖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缙云山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生态,黛湖迎来新生,临湖度假村与农家乐悉数搬迁,湿地植被不断增扩,环湖步道、生态展馆、环保设施相继建成,山涧湖域重归清幽。 </p> <p class="ql-block"> 湖畔立有黛湖水库简介:湖区位于北碚澄江镇北泉村,是以景观功能为主的小(2)型水利工程,水域面积30亩,总库容12.5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其水系为嘉陵江右岸一级支流财神河,发源于朝日峰一带,河道总长3.17公里。水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及放水建筑物组成。</p><p class="ql-block"> 大坝坝型为浆砌条石重力坝,坝高12.42米,坝顶高程541.21米,坝顶宽2.4米,坝底宽14.4米,坝顶轴线长53米。</p> <p class="ql-block"> 晨雾初散,林色如洗,黛湖宛如一方无瑕碧玉,静卧于翠峰环抱之中。 </p><p class="ql-block"> 伫立湖岸,静观其景,薄霭轻移,蜻蜓点水,游鱼摇尾,翠鸟啁鸣,静中有动,幽中生灵。</p> <p class="ql-block"> 移步环湖便道,红枫、紫薇、翠竹、红叶李与松柏、桢楠交错成画,湖面倒映斑斓树影,光影摇曳,如梦如幻。我心沉醉,恍然不知身在何处。 </p> <p class="ql-block"> 湖畔立有唐代诗人李商隐雕像,其后幕屏有《夜雨寄北》:</p><p class="ql-block">君问归期未有期,</p><p class="ql-block">巴山夜雨涨秋池。</p><p class="ql-block">何当共剪西窗烛,</p><p class="ql-block">却话巴山夜雨时。 </p><p class="ql-block"> 缙云山是否即诗中“巴山”?当年李商隐所见“秋池”,是否即此湖前身?彼时无湖,自非此水。 </p> <p class="ql-block"> 北碚本土作家傅天琳在《黛湖》一诗中写道:“没见过比你更小的湖了,小得超然物外。远离尘埃的湖水,再小也是令人尊敬的,再小也无法测量出幽深的幽深的,从巴山夜雨一路深深深过来的意境。” </p> <p class="ql-block"> 此时,细雨蒙蒙,迷漫山峰,虽未入夜,其意境却也相似。黛湖溢满诗情画意,情到意到,无须较真。 </p><p class="ql-block"> 值得上心的是,黛湖是我江津老乡邓少琴与巴渝富商卢作孚用心用情打造的一方碧玉,是抗战时期建成、至今仍在造福市民的重庆第一湖。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5日写于江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