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秋雨(散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关山月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秋雨季。</p> <p class="ql-block">  出门来至街上,融入细雨,汇入人流,老心淡淡,行走其中。熟悉的老城,熟悉的老街。雨伞一把,夹衣一袭。远山潜隐,万木萧瑟,俨然一幅传统山水。车流人影依旧,于一片无边淅沥中,反多了一分宁静。如此情境,似曾相识,只是年轮又多了一圈,而行于其中的人也老了一岁。</p> <p class="ql-block">  说到秋雨,就不能不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p><p class="ql-block">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p><p class="ql-block">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p> <p class="ql-block">  殴阳修《秋声赋》里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又说,“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则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故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古人的眼里,秋雨常带着一层脱不去的萧瑟,像“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等等,就如李商隐要</span>表达的,便是一种绵绵不尽的秋思。人生有多少年,便会经历多少场秋雨。曾经的秋雨,今日的秋雨,未来的秋雨,它们其实早已不是同一场秋雨,但却又实实在在的仍是同样的秋雨。行在秋雨季,也行在时光,行在曾经的秋雨。</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秋雨是如此的细密,细如牛毛,密不透风。每一缕雨丝,每一点雨滴,都细到难以察觉,小到浑若无物,但你又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因为树叶上蓄着水,屋檐上滴着水,你身上还浸着水。而且它还能深入人的每个毛孔,深入人的骨髓与灵魂。这正如无数身份卑微的老百姓,一生都淹没在耕作纺织、油盐酱醋之中,哀乐亦无声,生死亦无痕。而在这听似无声、看似无痕的细小里,恰恰渗透着人生百味。</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人们的生活普遍贫困,居住条件更是无从谈起,一到秋雨季,那些以泥胚做顶的房子,几乎没有不漏雨的。塑料布成了必需,大小盆子一齐上阵。雨衣,雨伞,雨靴,统统都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若非他们中的一员,又怎么能够体会到那如秋雨般的滋味?但正是因为那些微不足道的雨丝雨滴,才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风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老百姓,才有了这个多彩纷繁的烟火世界。在这个烟火的世界里,无论山多么高,地多么远,都摆脱不了秋雨的浸透。</p> <p class="ql-block">  夏雨是充满激情的,而秋雨则把这种激情内化为一种透明的沉静。如果说春天属风,夏天属火,那秋天就应该属水,有着秋水的清澈,有着秋水的宁静。清,是因为静。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逐渐从尘世的喧嚣中脱身出来,进入——不,不是进入,而是回归,回归到一个可以让内心安静心灵憩息的世界里。情绪安静下来了,于是天也就变得清了,没有了那么多不应有的浮云;水也就变清了,没有了那么多不应有的泥沙。一切都变得静了清了,一如人到中年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秋雨是平和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子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苏子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么多的诗句,似都在告诉后人,仚仚屲冚,才是人生常态;缺憾和失去,才是生命永恒不变的定律。贵与贱,得与失,聚与散,荣与辱,福与祸,寿与夭,一切都如同滔滔的江水,没有一样东西是为谁专有,没有一样东西会长盛不衰。衣服穿上了,你不会变成另外的一个自己,脱掉了,也无伤于生命本身。一个老人,于深秋之中,或行或坐,面对秋天的万千气象,他大半不会有什么潮来潮去的波澜,反而会在绵绵追思与淡淡的感伤里,生出些许的顿悟与从容来:天涯何处无芳草,哪种境遇非人生?“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生命,本就应该如同头顶和周围的那些叶子,发过了,绿过了,听过了鸟鸣,经过了风雨。繁花落尽归泥土,黄梁梦醒立秋风。是该向世界告别,翩然离去,走向寂静、走向那个一直都在等待自己的、必然终点的时候了。看到老人绽放在秋叶中的笑脸,我想到了菊花和松柏,他们才是世间最美的风景,看到他们行于秋雨之中的脚步,我想到了竹林七贤,他们才是世间最优雅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  现在,在重重的帘幕之后,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有着更为广袤的田野,有着不为人知的乡野人家。乡下人若非必须,本就不十分出门,而在秋雨季,则更喜欢宅在家里,唠他们的家常,作他们的美梦。只剩树丛屋顶升起的淡淡轻烟,笼着一片无声的和谐与安宁。也许你会嘲笑他们的愚昧或安于现状,但只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以为明天的日子一定会比今天更好,只要</span>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多些你我以为的那一点所谓的愚又有什么关系?与其马不停蹄,奔走不息而永不知足,我倒愿意再多这么一点“愚”。书读得多,见识得多,未必一定就能做到智慧通达,这也许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者不智,智者不博”的深意吧。</span>反而是一些社会底层的人,一些人们心里认为的愚人,却能做到平和达观,顺其自然,“一蓑烟雨任平生。”</p> <p class="ql-block">  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平和乃是萧瑟为前提的,而萧瑟气才是诗词骨子里的东西。诗情画意从来都不只是只停留在外形的漂亮美丽,而是有着更深厚的意韵;萧瑟也不只是出于客观之景,更多还是出于人的内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span></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