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师相约,遇最美课堂‍——湘东小学语文教师参加“和美课堂”第二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湘东小学周泉

<p class="ql-block">  当人工智能遇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课堂理念,一场破解传统教学痛点、激活课堂新生态的探索正加速推进——“AI赋能·教学方式变革”专题研讨活动于长沙顺利启幕。紧随前沿步伐,10月24日,萍乡市湘东镇湘东小学语文教师们满怀热忱,奔赴“和美课堂”第二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开启为期两天的学习成长之旅。</p> 专家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的《古诗三首》,以“历史情境”为锚点,以“情感对比”为核心,以“古今联结”为升华,跳出了单首古诗“逐句翻译”的局限。既让学生扎实掌握了诗句含义、情感基调,又通过对比与延伸,培养了“联系上下文与背景理解文本”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教学理念,为五年级爱国主题古诗教学提供了清晰、可借鉴的范式。</p> <p class="ql-block">  孙双金老师的这堂《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是一节“以‘法’为线、以‘美’为核”的古诗教学示范课,亮点尤为突出:课堂以“审题入景—读诗意—研比喻—拓手法—练表达”为脉络,既落实了“读准、读懂”的基础目标,又通过“西湖比西子”的核心问题,将“比喻的贴切性”从文本解读推向方法总结;后续引入《望洞庭》对比、创意写比喻句等环节,更是把“理解手法”升级为“运用手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落地。整堂课既有“古诗之美”的浸润,又有“表达之法”的落地,是一节兼顾“语文素养”与“审美体验”的优质课。</p> <p class="ql-block">  黄莺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扎实高效,思路非常清晰。以 “学以致用” 为落脚点,设计了多层级实践环节。在理解《读书“三到”》后,通过解析 “漫浪” 含义、联系自身漫浪诵读经历,让学生初步运用所学信息深化理解;在梳理《论语》选段后,要求学生结合体会、举例说明、制定计划,进一步强化信息的内化吸收。最终创设 “帮助艾游伟同学” 的情境,引导学生引用先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文本信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整个过程遵循 “表层解码 — 篇章理解 — 情境运用” 的路径,让学生从 “学懂” 走向 “会用”,实现了语文要素从知识掌握到素养形成的有效迁移。</p> <p class="ql-block">  赵志祥老师带来的《桥》,则以“冲突与悬念”为核心创新教学方式。他引导学生主动探寻文中人与环境、人与人、人的自我这三重冲突,分析冲突如何构建悬念,让学生深刻理解悬念与冲突在小说创作中的关键作用。同时,赵老师强调,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文章写了什么”,而应聚焦“作者是如何写的”,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p> <p class="ql-block">  刘恋老师执教《精卫填海》,以“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为无名鸟征名,‘精卫’得票最高”为切入点,通过“角色扮演对话”“动画+音乐情境渲染”等方式,让四年级学生从“女娃溺亡化精卫,衔木填海”的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坚强不屈”的精神,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实现古典神话与当代语境的巧妙联结。</p> <p class="ql-block">  王崧舟老师执教《少年中国说》与《圆明园的毁灭》,皆以“文化为魂、情感为脉”深耕文本:前者借分层诵读唤醒百年少年的磅礴热忱,用“少年—国家”的板书脉络让“强国有我”的信念扎根心底;后者以“昔日辉煌与今日残垣”的强烈对比,在悲痛共情中传递“守护文化、铭记历史”的担当。两堂课始终以文育人,让语文课堂成为浸润家国情怀、厚植文化自信的精神沃土。</p> <p class="ql-block">  李祖文老师的《将相和》公开课,以“提高阅读速度”为核心,通过计时阅读、问题驱动等方式,扎实训练速读技巧;同时引导学生辨析叙事结构、挖掘人物内涵,跳出标签化解读。课堂以思辨对话推动深度理解,实现阅读策略与人文价值的高效融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优质范例。</p> 专家讲座(掠影) <p class="ql-block">  听王崧舟教授“融入融通融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讲座,恰似拨开教学迷雾的一场顿悟。他提出的“三融”理念,不是简单的文化元素叠加,而是让传统文化真正“渗”进语文教学的肌理:“融入”是找准文本与文化的契合点(如用《少年中国说》勾连少年担当),“融通”是打破学科壁垒让文化可感(如借圆明园的兴衰串起历史与审美),“融化”则是让文化养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底色。这场讲座最动人的,是让我们明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从不是生硬的“贴标签”,而是以文为媒、以情为桥,让文化基因在课堂里自然生长,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深层价值。</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极简备课”的讲座,最直观的感受是:原来备课可以“做减法”却更见功力。他提出的“三步极简法”,把复杂的备课拆解成“三维解目标、三面析课后题、三点统教学”,看似简单,实则是抓准了备课的核心——不贪多求全,而是聚焦“目标、习题、教学”三个关键支点,把力气花在刀刃上。听完突然明白,好的备课不是把教案写得密密麻麻,而是用清晰的框架,让课堂每一步都“有用且高效”,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聚焦核心目标。</p> <p class="ql-block">  听赵志祥老师聚焦“小说表达”的讲座,恰似解锁了小说教学的核心密码。他跳出“析情节、概人物”的表层,深耕“作者如何用文字传意”——从对话藏性格、环境衬心境到细节埋深意,清晰指引从“读故事”转向“学表达”,让课堂直击文字匠心,尽显教学深度。</p> <p class="ql-block">  孙双金老师关于“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的讲座,既是对古诗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对素养导向教学的“破局”,听完后清晰了“古诗课该教什么、怎么教”的核心方向。这场讲座给小学古诗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素养落地框架”:以“文本的文学特质”为核心,把“素养目标”转化为“课堂里的具体活动”,让古诗课既“有诗意”,又“有生长”。</p> <p class="ql-block">  听黄莺老师低年级阅读教学讲座,打破“低段只重识字读文”的认知,核心聚焦思维发展。她主张以“看图猜意练观察、句式仿说搭逻辑、简单提问促思考”的轻量设计,贴合孩子具象思维,让“读”与“思”在童趣中联动,为低段阅读教学找准扎实又有深度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转瞬两日,研讨落幕,但湘东小学语文教师们的收获从未“打烊”——每一堂精彩示范课、每一场深刻讲座,都是指引教学的明灯,为后续实践注入满满力量。踏上返程,老师们满心笃定:必将把此次所学转化为教学实效,让“和美”的种子在语文课堂悄然萌发、茁壮成长,以更用心的教学,护航孩子们在语言天地里逐光而行,与美同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图文:王凤玲、曾辉、邓丹、石艳、崔佳露</p><p class="ql-block">‍编辑:周泉</p><p class="ql-block">‍审核:易熙、彭华珍</p>